看见爷爷骑在妈妈身上 妈妈和爷爷的那些事(图文无关) “宝宝,不怕,到奶奶这来”,“别哭别哭,明天你妈走了,爷爷给你买”宝宝的出生,就像丢进平静家庭关系中的一枚原子弹,爷爷奶奶过于宠溺,弄得孩子无法无天。妈妈感叹,只想定一个小目标:不要宠孩子了!可是该
看见爷爷骑在妈妈身上 妈妈和爷爷的那些事(图文无关)
“宝宝,不怕,到奶奶这来”,“别哭别哭,明天你妈走了,爷爷给你买”宝宝的出生,就像丢进平静家庭关系中的一枚原子弹,爷爷奶奶过于宠溺,弄得孩子无法无天。妈妈感叹,只想定一个小目标:不要宠孩子了!可是该怎么说才能不发生“内战”,又实现目标呢?
1.“现代科学”VS“老年经验”
“妈,医生说不能给孩子穿太多……”“我自己带大三个孩子,还能不会照顾孩子?”“……”
带娃不是30年与60年的对决,生活经验不等于科学做法。两代人带娃理念存在差异,尤其是老人,固守多年的老传统突然要改变,是相当困难的。如果再遇到沟通少的问题,就容易产生隔阂与矛盾。
有分歧不可怕,可怕的是搁置分歧。想改变老人60年的生活经验,就要耗费60倍的功力去化解。如果平时不善于直接和老人沟通照顾孩子的方法,可以借助外力,比如,医生检查身体或问诊时让老人也在旁边学习,家里的电视常年锁定育儿频道,教老人用微信,关注月子汇所科学权威的公众号……
除了单向灌输,老观念老传统也并非都是糟粕。尝试了解老人的想法,站在理解对方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老人也是为孩子好),相信达成共识并不难。
2.“自我检讨”+“善意提醒”
“你怎么停下来了,还没到练琴结束的时间。”“就剩5分钟了,让孩子歇会儿吧,来,宝宝,奶奶给你准备了桃子,大桃子可好吃了。”
老人过度宠溺当然是错,但是年轻的宝爸宝妈也应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是否过于夸大细节,或者方式方法过于激进。想要成才是需要吃苦,但如果因为人生的小目标,就践踏孩子的小心灵,也有点儿霸气后妈的味道。
少练习了5分钟,可以和孩子商量休息一会儿再补上,也可以给孩子一句“你真棒”的鼓励让她继续坚持,或者说“妈妈好想再听一曲”“吃完桃子,弹一曲当作感谢奶奶吧?”……老人爱的泛滥,家长不妨当作自我反省的契机和善意的提醒,只要理解不跑偏,终点始终在一条线,生活中就没有你输我赢。
3.“以柔克刚”≥“强硬对峙”
“妈,宝宝明天的菜泥我准备好了,您明天给他热一下就行,辛苦妈……”“行,我知道你不想让孩子吃我们做的饭。”“您看您说的,您做的饭可香了,我这不是怕您累着吗?心疼您呢。”
比起毫无益处的言语之争,不如在行动上“温柔滴”坚持。时间长了,老人既不用在娃的事情上操心,又能和媳妇相处融洽,整天享受甜言蜜语,再固执己见的老人难道是石头心吗?
但宝爸宝妈也不可期望过高,虽然安排妥当,白天不在家的时间,毕竟是爷爷奶奶做“老大”,而且,回家询问执行效果也要注意方式,如果像审犯人一样盘问,不吵架就怪了。不妨试试,“妈,今儿宝宝没拉臭臭呢,是不是我做的菜泥不好吃?”“今儿宝宝又吃了不少吧,隔壁阿姨刚才见到,都说他长胖了……”
4.“一本正经”≤“赖皮撒娇”
“好好好,乖孙,都听你的。”“您爱您孙子多过爱我了,妈。要不,您也给我个奶瓶得了。”
当教育理念发生冲突后,及时纠正,让宝宝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正确的做法。但是不可避免的,旁边的婆婆听到了就会不开心,这时再使出赖皮撒娇的小招数,哄得婆婆开心一笑,事情就不会朝着天雷地火的方向发展了。
如果真的无法接受老人的观念,之后再通过沟通的方式,让婆婆接受自己的想法,避免正面冲突,才是高情商宝妈的化解方式。
5.“自己说”≠“别人说”
“妈,不能让孩子拿吃的当玩具……”“又不是三年自然灾害,别来教育我……”
媳妇的劝导力如果不足,而且家庭中有相同意见的人时,不妨自己先闭嘴,让第三者来劝说,这个人可以是公公,也可以是丈夫,或其他成员。
如果在外面遇到教育观念产生冲突时,例如第一个例子中提到的穿多穿少的问题时,也可以引入医生、幼儿园阿姨、别人家的长辈等权威角色,说服力更佳,而且还能避免婆媳两大boss的正面对决。
6.“撒手掌柜”PK“破财免灾”
“爸,这孩子不能这么惯着。”“你们一礼拜也不过来看一眼,要不你带走教育,我和你妈不管了。”
父母才应该是教育的主导者,但因为工作等原因,宝爸宝妈如果没办法时刻照顾孩子,也应该在工作之余履行做家长的责任。而且让老人又出钱又出力,还要百般挑剔,这样的子女就太认不清形势了。
带宝宝是件辛苦的工作,老人如果愿意帮助分担,父母平时在家就应该主动承担家务,分担家庭支出等。平时多给老人“放放假”,给老人买点礼物贿赂一下,相信家庭的氛围会更加和谐。真遇到矛盾时,也更容易化解。
看见爷爷骑在妈妈身上 妈妈和爷爷的那些事www.westtour.net/ks/20170430/15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