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喂奶公公非要看 口述公公和做月子的媳妇的秘密

口述 韦斯特资讯网 评论

其实说起我的坐月子经历我是真的不想提起,毕竟经历过坐月子喂奶公公非要看的尴尬我都不知道怎么面对公公!因为老公没有了母亲所以在我坐月子的时候只有公公一个人伺候我真的是诸多不便! 当初我和老公谈恋爱的时候,他就跟我特别交代过,他妈妈在十年前就因病

  其实说起我的坐月子经历我是真的不想提起,毕竟经历过坐月子喂奶公公非要看的尴尬我都不知道怎么面对公公!因为老公没有了母亲所以在我坐月子的时候只有公公一个人伺候我真的是诸多不便!

  当初我和老公谈恋爱的时候,他就跟我特别交代过,他妈妈在十年前就因病去世了,他爸一直未再娶。当时我也没有想太多,但是我在决定嫁给老公的时候,我妈却坚决反对。老公家庭条件很一般,而且老公的学历也比我低一个级别。我妈觉得我应该找到更好的人再嫁,再说我还年轻,所以不用着急。最让我妈担心的是我没有婆婆,以后生孩子的时候谁照应我坐月子?谁帮我带孩子?当时我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哪里听得进我妈说的话呢?不久之后,我就怀孕了,最后是奉子成婚的。

  在我怀孕期间,我一直跟在老公身边,我不上班,平时就在出租屋,老公下班就陪我,给我做饭,我觉得自己很幸福。

  可是,因为在省城的消费很高,生孩子也要一笔不小的数目,为节约开支,我决定回老家待产,孕36周的时候,老公就把我送回了他老家。生活所迫,老公就又开始坐车到省城上班了。在老家的时候,其实我是非常不习惯的,人生地不熟,想找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小姑子和小叔子也都在外地上班,就只有公公一个人在家养养鸡鸭什么的。我感觉如果在家一年半载,我非要疯掉不可。

  我开始慢慢熬,在家没事的时候我就躲在家里自己一个人玩玩手机,看看电视,写写文章,这段难熬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预产期也越来越近了。在预产期的最后几天,我老公回来了,我顿时感觉轻松了很多,不用独自面对沉默寡言、性格古怪的公公了,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种解脱。

  生孩子的那天,虽然很痛苦,但是一切都熬过来了。宝宝是我顺产下来的,看着7斤多的男宝宝,我是百感交集的,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不管多难,我一定会对我的儿子好,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镇上医院休养了几天之后,我们就带着孩子回到了老家。老公在家照料了我几天,又要去省城上班了。

  这个时候我心里非常不舒服,也很落寞,这么关键的时期,老公却不能陪在我的身边,换做谁心里可以好受?老公走了之后,我有想过叫我妈过来给我伺候月子,可是想想我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我不是不想妈妈照顾我坐月子,想想当初我妈叫我不要嫁,是我自己作死的!

  老公走后,我一个人喂奶,一个人毫无经验的人开始在焦虑中照顾我的宝贝儿子。我公公给我做好月子餐,我还是很感谢的,但是多少觉得有些别扭。

  我自己换下的衣服,我都藏起来,虽然月子期间我不能碰水,可是我总不能让公公帮我洗衣服吧!

  我这样的处境让我更加烦躁和焦虑,有一天我公公叫我把衣服拿出来,他拿去洗,我脸一红,非常崩溃!本来公公伺候我坐月子,我已经很难为情,很别扭了,隔壁的婶婶们偶尔来看望我,笑着夸我公公又当公公又当婆婆的,真是不简单,出了月子我才知道,原来他们背后早已议论纷纷。

  尤其是一次我在房间里给孩子喂奶的时候没想到自己的公公推门进来了,可能是觉得尴尬之后的时候公公就说非要看看孙子,弄得我给孩子喂奶都心惊胆战的!

  我真不知道公公是太好,还是太傻,我不知道他可听到外人怎么说了,反正我觉得羞愧难当。

  当时我想好了要去老公那,但是老公还是让我在家先养养马上就过年了,毕竟他爸还能帮我搭把手。春节的时候,老公、小姑和小叔子都回来了,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今年因为孩子还小,我没有去看望我父母,他们竟然也没来看我,我不知道他们怎么那么狠心,连外孙都不看一眼了,我好委屈啊。

  现在孩子还不到六个月,我在家太难熬了,我该怎么办才好?去老公那,平时带孩子没人帮我搭把手,特别累,可是在老家,我也感觉很委屈,很不是滋味。

  好在后来的时候闺蜜告诉我说:你带孩子去老公那边生活,毕竟,两地分居的婚姻,本来就不安稳,你会因为在家带孩子而牢骚满腹,你老公会因为缺少妻子的关爱而孤独压抑。不如两个人生活在一个地方,这样你老公每天看着孩子一点点长大,也会有奋斗的动力,而你呢,能够每天看到老公,一家三口的日子也不会太无聊。

  后来我自己在家里的时候就像其实就是如此的!最长情的告白,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一家人在一起,哪怕生活再平淡无奇,我们的心里都是甜的。至于亲妈对我态度冷淡,那可能不是狠心,而是恨铁不成钢,她觉得自己的女儿可以找到更好的男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我现在却受着苦,她心里明白,但是她暂且也没勇气面对,我应该理解理解,只要我能经营好自己的小日子,我相信我妈妈早晚有一天会看开的。

坐月子喂奶公公非要看 口述公公和做月子的媳妇的秘密www.westtour.net/ks/20180730/92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