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著有《史记》一书,该书对现代史学家研究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司马迁之所以会写作《史记》,除了跟他四处游历有关之外,还因为他曾经被皇帝打入监狱,并且正是因为这次入狱,司马迁遭受了当时刑法中最厉害的宫刑。 历史上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著有《史记》一书,该书对现代史学家研究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司马迁之所以会写作《史记》,除了跟他四处游历有关之外,还因为他曾经被皇帝打入监狱,并且正是因为这次入狱,司马迁遭受了当时刑法中最厉害的宫刑。
历史上司马迁为什么入狱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入狱。李陵之祸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事件。李陵领五千士兵深入匈奴腹地,抵抗匈奴十余万大军,兵败被俘。汉武帝归罪于李陵,却对自己的失误毫无认识。
汉武帝也是人,也会受情绪的支配,在对匈奴作战中,汉武帝用人唯亲,让他的亲戚李广利任总指挥。李陵不甘于受这个不学无术的庸才指挥,就请求带五千士兵作战。对这样一个明知是冒险会出现严重后果的请求,汉武帝居然同意了。汉武帝是这样想的:我看你李陵有多大本事。这就是说汉武帝从内心就没想让李陵胜利。
李陵出发了,路经老将路博德的防区。路博德认为此举不可,向汉武帝提出留李陵暂住,避开对匈奴有利的秋高马肥的季节,而改为春季进兵时,汉武帝却怀疑这是李陵害怕匈奴想拖延出兵。心想,你李陵不是很有本事吗?现在为什么又缩头缩脚呢?现在想回头,没门,你立即给我出兵,否则以抗旨论处。
人一旦受到情绪的支配,就会变得不理智起来。更何况汉武帝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没有任何力量能够约束他。专制制度下的决策自然不会有民主化程序和科学化程序。皇帝说啥就是啥。决策好是皇帝的功劳,决策错了可以推御责任。
李陵失败了,被俘了,诈降了,全国舆论大哗。汉武帝一怒之下,杀李陵全家,逼得李陵不投降也不由他了。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话,立即遭受牢狱之灾和宫刑之辱。
司马迁入狱受刑几年?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被汉武帝关入大牢,司马迁的案子分到了当时一个名声不好的酷吏杜周的手上,杜周丝毫没有要手下留情的意思,对司马迁严刑拷打,司马迁就是不认罪。不久之后,公孙敖传回了李陵在匈奴训练军队,要出兵长安的的假消息。汉武帝盛怒之下,处死了李陵的家人,还给司马迁定了诬罔罪。
按照汉朝当时的律法,诬罔罪是要问斩的,但是律法中还有规定,受刑人若能交出五十万的赎金或者受宫刑就免了死刑,司马迁当着一个小官自然拿不出五十万的赎金,但是为了保住性命,司马迁就选择了宫刑。
宫刑是汉朝的五大酷刑之一,受刑之人除了要承受身体上的摧残,还要承受心灵上的创伤,对人格是极大的侮辱。司马迁也一度悲痛欲绝要到自杀,但是司马迁却有着异于常人的勇气与毅力。司马迁深知“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于是他选择了重于泰山之死。
从《史记》后的文章《报任安书》中,后人也能知道,司马迁当时是以前人的榜样作为自己继续前进的动力,以周文王被拘,孔子一生困顿,屈原被放逐,左丘失明,孙子被膑脚等惨痛的经历自比今日之遭遇,在逆境中强大起来,完成了父亲和家族交付的使命,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财富。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司马迁在狱中关了3年后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55岁那年最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8篇,均已散佚,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又作《报任安书》,记述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发愤修史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