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变化都是经过腥风血雨才得以改朝换代的,每一代皇帝都是踩着别人上位的,每一位皇帝也都是沾满鲜血的刽子手。起义谋反在每一朝每一代都是屡见不鲜的事情,相比来讲,农民起义的局限性更大,困难更多,但即使如此,历史上还是有很多农民起义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变化都是经过腥风血雨才得以改朝换代的,每一代皇帝都是踩着别人上位的,每一位皇帝也都是沾满鲜血的刽子手。起义谋反在每一朝每一代都是屡见不鲜的事情,相比来讲,农民起义的局限性更大,困难更多,但即使如此,历史上还是有很多农民起义,甚至不少成功的。
盘点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
1.西周的断送--彘之乱(国人暴动)
彘之乱,周厉王残暴,被国人驱逐,最后死于彘,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作“彘之乱”。自西伯昌、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四代统治者的努力以来,周王朝的国力达到一个历史高点,而昭王、穆王的东征西讨更加奠定了周天子在天下诸侯蛮夷中的威信,至此,周的文治武功达到顶峰。但是从国人暴动以后,周朝统治者已经外强中干,周朝就开始走下坡路,周厉王中间治国十六年,最后都城东迁,然后各大诸侯开始强大,最终形成春秋,战国,直至周亡。
原文: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又称大泽乡起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刘村集)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根据秦公家法律,军人召集,迟者斩首。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口号是“大楚兴,陈胜王”。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还假托扶苏名号,劝募士卒,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大泽乡起义因为陈胜得势后骄傲,加上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而失利。陈胜吴广起义不能算作亡秦的主要原因,但是他绝对能算作秦朝亡国的开始,而陈胜的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影响后世数千年,多少农民起义都是以此为借口。
3.绿林好汉: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
绿林起义指中国古代新莽末的农民起义。天凤四年(公元17年)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组织了以绿林山(今湖北当阳)为根据地的武装起义,史称“绿林军”。地皇三年(22年)二王分兵,遂又称被为下江兵和新市兵。次年,义军攻占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郾县(今河南郾城)等地。王莽乃派王寻、王邑率军镇压,但在昆阳之战遭到惨败。义军乘胜攻洛阳、长安。长安被迅速攻占后,王莽被杀。赤眉绿林起义推翻了新莽政权,给地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使得西汉后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得到暂时的缓和。但是,在新的封建统治者所布下的陷阱里,这一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终于失败了。刘秀窃取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经过10年时间,先后削平地主割据势力,重建了统一的东汉封建王朝。
4.黄天当立: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
黄巾起义,又称黄巾之乱 ,黄巾之祸,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5.瓦岗军威:隋末瓦岗起义
大业七年(611年),山东邹平县铁匠王薄领导贫苦农民举起了反隋第一面大旗,起义军占领长白山,王自称知世郎。王薄发难,犹如干柴烈火,全国各地立即蜂起响应。同年,平原(今山东德州市)刘霸道、漳南(今河北固城县东北)孙安祖、修(今河北景县)人高士达相继举行起义。大业九年(613年),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孟海公、齐郡(今山东历城县)孟让、北海(今山东青州市)郭方预、河间格谦、渤海(今山东阳信县)孙宣雅相继而起。同年,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刘元进、梁郡(今河南商丘市)韩相国、吴郡(今江苏苏州市)朱燮、扶风(今陕西凤翔县)向海明、淮南杜伏威等纷纷聚众起义。短短两年时间,全国各地起义军发展到百余支,人数几百万,隋朝统治政权陷入了农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起义军造成了隋朝总崩溃的趋势,消灭了张须陀、薛世雄、宇文化及三支隋军主力,促成了李渊攻取长安的局面。这次农民起义,推翻了隋朝统治,打击了士族地主,对唐初的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版权所有:
6.满城尽带黄金甲:唐末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相当重要的的农民起义运动,是对王仙芝起义的延续,是唐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直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冲击了最高统治者,加速了唐朝的灭亡。从这次农民起义的持续时间上就可见一斑,一场盲目无战略的农民起义能够持续8年吗?更何况,这一次农民起义竟然能席卷大半个唐帝国的疆域,为什么它能在看似铁板一块的大唐帝国内搅起如此波澜?那是因为它很好的掌握了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的特点,一如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所论及的那样,“黄巢渡过长江四次,黄河两次。这为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流寇发现唐朝中有无数的罅隙可供他自由来区。各处地方官员只顾本区的安全,从未构成一种有效的战略将他网罗。”,当然对唐末的藩镇割据的历史条件的成功运用也因算作农民阶级的智慧之一,因为历史条件一直存在在那里,是谁都可以利用的,但如果没有智慧和勇气谁又敢去利用呢?
版权所有:
7.水泊梁山:北宋末年宋江起义
宋江起义,北宋末年的一次民变。其事迹被后世不断演绎,成为《水浒传》的历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众36人在梁山泊(又名梁山泺,今山东省梁山县、郓城县之间)起义,率众攻打河朔、京东东路(治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转战青州、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至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间,攻陷十余州县城池,声势日盛。十二月初二,宋徽宗采纳知亳州侯蒙的建议,招安宋江,没有成功[1]。徽宗命知歙州曾孝蕴率军征讨。宋江从青州南下沂州(今山东临沂)。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阳军(治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古邳镇东),从沭阳乘船到达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西南海州区)。海州知州张叔夜设伏,诱战宋江登岸。五月,宋江率众登岸后遭伏,船只被焚,战败被俘,起义失败。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农民起义次数最多的朝代。有宋三百多年,农民起义大大小小有数百次之多,宋江起义只是其中规模与影响都较小的一次。但因南宋时编印出版了《宣和遗事》,把宋江起义史事演义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现《水浒传》,将宋江起义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动感人,因而使这次本来规模与影响都较小的农民起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广泛流传于民间,以至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8.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末红巾军起义
元朝后期,以蒙古族贵族为主的统治阶级,对各族特别是汉族人民的掠夺和奴役十分残酷。他们疯狂地兼并土地,把广阔的良田变为牧场,如大臣伯彦得赏赐土地就达2万顷。大地主“广占土地,驱役佃户”,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奴婢。官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20倍。 元朝统治者挥霍无度,到处搜罗民间财宝美女,天天供佛炼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滥发货币,祸国殃民。加上黄河连年失修,多次决口,真是民不聊生,出现了“饿死已满路,生者与鬼邻”的悲惨局面。反抗的烈火在人民心中燃起。社会上流传着“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歌谣。红巾军坚持战斗十二年之久,从根本上动摇了元朝政权,为后来明朝的建立打下基础。
9.迎闯王,不纳粮:明末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起义是中国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雄据荆襄,遂图谋取京师。李自成采纳谋士顾君恩之策,先取陕西,作为根据地,起义军在襄阳建立新顺政权之时即曾设官置司,中央置上相、左辅、右弼、六政府(相当于六部)侍郎、郎中等官,地方设防御使、府尹、州牧、县令。后因张存孟败降,自为一军。农民军的战败引起北京人心惶恐。明降官纷纷南逃,各地官绅地主也纷起反噬。尤其严重的是,起义军的很多将官经不起都市豪华生活的诱惑,鹜声色,贪财货,分不利。永昌元年(1644)四月二十九日,自成仓卒即帝位,次日即离北京南下,经晋入陕,试图仍以陕西为基地再起。入陕后,李自成令李过、高一功拒守陕北,自己拒守西安。在清军进逼下,李过、高一功退至陕南,又沿秦楚边界,经川东至荆门、当阳南下。自成也于次年正月退出西安,自蓝田、商州经武关退守河南,又经襄阳、承天、德安(今湖北安陆)退至武昌。五月转战至湖北东南各州县。九月至九宫山(一云通山、一云通城),为地主乡团所围困。李自成牺牲,余部由刘宗敏、李过率领南下,联明御清。
版权所有:
10.太平天国: 清朝洪秀全金田起义
#p#分页标题#e#
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广西桂平县武装起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以后,冯云山、洪秀全先后来到桂平紫荆山区,建立拜上帝会。不久,拜上帝会组织遍及浔州、林州各县和广东信宜、高州等地。武装起义条件逐渐成熟。 道光三十年六月(1850年7月),洪秀全发布团营令,各地拜上帝会众1万多人云集金田,准备起义,并于平南思旺和金田附近的彩村江两次大败清军,声势大振。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庄严宣告起义,建号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的反封建精神,鼓舞着千百万农民群众,为推翻封建的土地制度而斗争。太平军所到之处,出现了没收地主、官僚的财产,焚毁田契、债券,限制地主收租的斗争场面。不少地主唉声叹气说:丰收"于我无份";有些地区的地主全年地租"籽粒无收"。有的地区甚至把地主的土地分掉,太平天国政权发给"田凭"。除此之外,太平天国把一些庙宇祠堂占有的土地、公田和逃亡地主的土地没收,分给没有土地的农民耕种。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政治要求。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发挥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有的地区出现了"谷物丰收"、"农安物阜"的繁荣景象。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历史学界有较大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农民起义,它强烈冲击了清王朝的腐败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而另一派则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有浓重邪教色彩的运动,宣扬了许多蛊惑人心的思想,加剧了中国社会的混乱,并且导致帝国主义国家有借口进一步攫取在华利益,干涉中国内政,是一次反动的运动。
农民起义有什么弊端?
中国的农民是善良的又是也是野蛮的,农民起义的根源往往是天灾伴随着人祸,在一个平稳的时期天灾,并不可怕。可是,在一个动荡或是特除时期,天灾后面紧紧跟随着的是人祸。至于,中国历代统治阶级是怎样压榨农民的我曾经在《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问题》里已经详细的说明了,在这里我就不再重复了。
农民起义的前兆就是国家政权的高度腐败土豪恶霸对土地的疯狂的掠夺,既“土地兼并”。这些人祸再加上自然灾害,穷苦济贫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从买房子、买地,到卖儿、卖女”,从济贫到赤贫,最后变成一无所有。从“难民”到“流民”。最后逐步发展到有政治抱负的“暴民”,这些“暴民”就是农民起义军。
版权所有:
但是在广大的农民的心里“屈死不告状”的心态,始终是根深蒂固的。他们不敢对欺压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贪官污吏或是皇帝进行指责,只能是手指着头上的太阳进行谩骂,因为,在中国人的心里头,头顶上的太阳就是当今的皇帝,骂太阳就是骂皇帝,以此发泄心中的怨恨。并叹息自己的命运不好,没有生在一个好的时代,自己没有遇上一个所谓的“明君”。
这些一无文化、二无能力的失去土地的农民只能慢慢等死,在这时一些有文化、有头脑、并带有政治抱负的失意文人、落魄的学子们或是因“触犯律法”,正被国家严惩通缉的官吏、军官和“犯人”,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利用这些农民对当今时局或是对皇帝官吏的不满,振臂一呼,将这些快要饿死的流民紧紧的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将这些没有文化,没有政治抱负,没有军事作战能力,只知“吃饱饭,出气、报仇”的农民,培养成了一支作战能力迅猛,并为自己所用的军事力量。这些农民这时,成了别人用来推翻旧的统治政权,被人操纵、利用的工具而已,美其名曰:为天子驱除尔。
版权所有:
同时,那些所谓的农民起义的领袖实际上没有几个是真正的农民,陈胜、吴广系秦军下级军官,因押送烦人或成为(奴隶)到渔阳(今北京)卫戍边关,遇暴雨无法按时抵达指定地点。按秦朝法律:未按时抵达指定地点所有人员,包括押送军官及所有人员需全部处死。为逃避处罚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暴力手段推翻暴政的农民起义。陈胜更是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令后人人人向往的心声。项羽是楚国的贵族,刘邦是地赖,他们都成为农民起义的首领。明太祖朱元璋,因贫穷在庙寺内栖身,当和尚也无法当成的情况下,投身农民军的行列,开创了近三百年的大明江山。
李自成、张献忠均系明政府的下级军官或小吏,也因触犯刑律,不得已的情形下,铤而走险。走上了一条推翻明王朝的暴力革命的不归路。洪秀全因多次科考不中,心生恶感,创立邪教“拜上帝会”利用农民和当时中国各阶层对当局的不满和无知,创“太平天国”。将中华大地尽陷血雨腥风当中。孙中山因投奔李鸿章,而不被所用,愤尔建立“同盟会”并喊出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主张。在久经磨难之后,终将满清王朝推翻,终结了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的帝制。同时,他们利用农民的无知,将自己打扮成与神相同的神人,或是上天派来拯救饥民于水火的圣人来的。这时,那些快要饿死的饥民们,看到了生的希望,和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走上了一条推翻朝廷的暴力革命的道路。
农民起义看似是很有力量,但实际上也有很多弊端和局限性,而这些都是由他们作为自给自足的闭塞的小生产者所决定的:
1、在封建社会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而一家一户男耕女织式进行分散生产的小农正是这种生产形式的最主要体现。同时,这也使得农民(小农)变得十分孤立、闭塞,很难形成有组织的力量。在近现代比他们先进的阶级产生之后,他们只能靠别的阶级(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来领导他们,不可能由他们去领导别的阶级。
2、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孤立、闭塞地位还决定了他们的眼光十分短浅和狭窄。“二十亩地一条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旧式农民的最高理想,所以他们提不出先进的科学的斗争纲领。太平天国算是我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了,但他们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划的也是空想的由小农构成的绝对平均的社会。所谓“无处不均匀”竟然均匀到严格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几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这样的纲领怎能给人民指出正确的革命目标和方向?
版权所有:
3、由于上述原因,决定了农民不是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因为在封建社会末期,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是由小生产向大生产,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发展的,绝不是保持甚至倒退到小生产状态。
4、所以,如果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科学革命纲领的指导,农民起义即使建立了政权,最终还是会退化变质为封建政权。因为无数史实证明,许多农民领袖刚刚起义想的就是如何让自己取而代之做皇帝。陈胜大泽乡起义时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黄巾起义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李自成从北京撤退前夕还要匆匆忙忙地在太和殿登极过过皇帝癊,洪秀全当然也不例外,起义不久就在金田附近的武宣东乡称起天皇来。而那些普通的农民起义士兵也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们本来就“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何况在他们看来,如今领导他们的还是“真命天子”呢!
所以,尽管农民起义有它的合理性、正义性,甚至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但是,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是无法推翻旧的封建制度,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
版权所有:
盘点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有什么弊端?www.westtour.net/ls/20170609/65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