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的一生真的是很有传奇色彩,郭子仪是一名武举出身,作为一名大将手握天下兵权。郭子仪的能力在安史之乱中就能够看出来,郭子仪个人对于权利其实并没有很大的欲望,否则郭子仪想要当皇帝的话,估计是很容易的。郭子仪一生历经了七朝更迭,真的是绝无仅
郭子仪的一生真的是很有传奇色彩,郭子仪是一名武举出身,作为一名大将手握天下兵权。郭子仪的能力在安史之乱中就能够看出来,郭子仪个人对于权利其实并没有很大的欲望,否则郭子仪想要当皇帝的话,估计是很容易的。郭子仪一生历经了七朝更迭,真的是绝无仅有的大将。
郭子仪为什么没当皇帝?
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要战役,他的儿子郭旰也英勇战死;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说服回纥,威服叛将,平定河东,简直就是唐王朝的救火队长。因此唐肃宗曾拉着他的手说:国家再造,卿力也。
像历代的名将一样,郭子仪也遭到来自朝廷权臣的猜忌和谗言,有人屡次诬告他拥兵自重,唐肃宗也因此几次急诏他回京述职。与其他节度使抗命不行的态度相反,郭子仪只要一得到诏书,每次都是当天就移交兵权,随来使启程回京。郭子仪本人的忠君爱国,使他不会对当皇帝有所期待,可能也是一种英雄的气节。
有次他入朝后,发现大太监程元振等人专权用事,忌惮他功高任重,整天在皇帝身边说三道四,于是干脆上表,自请解除天下兵马副元帅和节度使的职务,要求留在京城任职。
摘自:
如此这般几次后,唐肃宗彻底打消了对郭子仪的疑虑,更加放手让他统领军队,任谁在耳朵边吹阴风也不起作用。而郭子仪也跟皇帝畅开心扉、剖肝沥胆,好几次君臣二人谈话时激动得涕泗交流。
郭子仪曾推荐了一名县官人选,但朝廷没批准。幕僚们很不满,在他面前挑事:以您的名望和功劳,连个县令也安排不了,那些宰相真是太不懂事!
郭子仪听说后却十分开心:你们应当给我道贺才对。现在是乱世,武将们大多跋扈,朝廷常常不得已屈从他们的要求,这恰恰表明朝廷对他们的疑忌。现在我的请求被驳回,正说明皇上视我为心腹,没把我当那些武将们一般看待啊。
一个人对国家、对君王的忠诚之德,往往在受到委屈,甚至受到诬陷时才能更加真切地表现出来。许多人经受不住各种憋屈,或举兵造反,或负气出走,逞一时一己之快,却对国家、人民造成巨大损失。这些悲剧的责任,不能全部算在君王的昏庸无道上,是谁的责任谁承担。
清乾隆皇帝读唐史读到这段时,深有感触地说:自古大臣出将入相,为国安危者,必有忠诚之德,经世之才汉之孔明,唐之子仪,信其人也。
郭子仪有什么过人之处吗?
郭子仪一生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由玄宗开始,儿子唐肃宗,孙子唐代宗,乃至曾孙唐德宗,四朝都由郭子仪保驾。
原文:
唐明皇时,安史之乱爆发,玄宗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命令他带军讨逆,唐朝的国运几乎系于郭子仪一人之身。不止一次,许多国难危急,都被郭子仪一一化解。天下无事时,皇帝担心其功高盖主,命其归野,虽然朝中的文臣武将多半都是郭子仪的门生部属,可是一旦皇帝心存疑虑,他就马上移交权柄,坦然离去。
等国家有难,一接到圣旨,他又毫无怨言,化解危难,所以屡黜屡起,四代君主都要倚重于他。单从齐家来看,郭子仪的儿子、女婿、子侄也都加官晋爵,所提拔的幕府部属中60多人,后来皆为将相。然而,郭子仪却言传身教,竭力不碰触皇权的禁区。
郭子仪的一生可以用几个数字勾勒出来:戎马一生,为国平乱,二复西京,八子七婿,尽仕朝堂,八五高龄而终,墓加十尺,生前死后,哀荣始终。作为历史上“富”、“贵”、“寿”、“考”四字俱全的极少数名臣之一,史书对郭子仪的评议是:“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
郭子仪为什么没当皇帝?郭子仪有什么过人之处吗?www.westtour.net/ls/20170609/65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