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是秦昭王时期的宰相,他是一个很有文学、有才华的人,最后秦国能够一统六国全靠着范雎出谋划策,只可惜,还没等到秦朝一统六国,范雎就死了。范雎本身是魏国人,但是因为在魏国差点被杀,因此出逃至秦国,最后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可见他是多
范雎是秦昭王时期的宰相,他是一个很有文学、有才华的人,最后秦国能够一统六国全靠着范雎出谋划策,只可惜,还没等到秦朝一统六国,范雎就死了。范雎本身是魏国人,但是因为在魏国差点被杀,因此出逃至秦国,最后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可见他是多有能力的一个人。
范雎最后是怎么死的?
秦昭王时期的宰相范雎是一个才妙绝伦的人,他学富五车,胆识过人,经常替秦王出使东方各国。在范雎的游说之下,东方六国的合纵策略被瓦解,秦国国力日益增强。范雎在历史上算得上一个名相,后人对他的评价也不低。不过,范雎为人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妒忌。身为宰相却对有功之人妒忌,这并非什么好事。据说,秦国名将白起就死于范雎的妒忌。
范雎虽然是魏国人,但是深受秦昭王的信任,不但拜为宰相,还经常赏赐给金银珠宝。
但是,范雎这个人性格很有特点,他睚眦必报。有恩报恩,有仇则报仇。对于曾经对不起他的人,他是一个也不会放过,而对于曾经在他落难时相助过的人,他又不吝惜财物回报。
当初,范雎从魏国逃到秦国时,得到了郑安平和王稽的帮助,为相后便分别举荐为秦国大将和太守。但是,这两个人却不争气,后来都犯了大罪。
秦昭王虽然没有责备范雎,但是对范雎难免心生芥蒂,而范雎此也很内疚。正巧这时候,一个叫蔡泽的人找到范雎,对他说,自古月满则亏,您现在正是鼎盛时期,这时候不功成身退,更待何时呢?范雎觉得有理,加上之前的事的影响,便辞去了宰相之职,交出了相印。秦昭王挽留未果,只好由着他去了。范雎辞官后,不久就病死了。
范雎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合纵连横”策略依旧发挥着作用,几十年以后,秦国灭六国,终于一统天下。
范雎的历史评价如何?
一代秦相范雎,他学富五车,睚眦必报,更受到秦昭王的无限的宠信。在秦国,范雎可以说是一个十分了不得的人物,他以魏国罪臣的身份投奔秦国,没有任何身份背景的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得到了秦昭王的器重,从无任何官职,到客卿,再到秦国丞相。不过,历史上对范雎的评价却褒贬不一,即使他有很多的功劳在身,有很好的谋略,但是他的人品和性格却不是很招人喜欢。
首先,范雎是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三五青年,无背景、无钱财、无官职,但是目光短浅的人,这样的他只是魏国大夫须贾的众多门客中的一员。作为一个门客,就是给别人出点子的人,说白了就是奴才呗,范雎实在是没有判断主子的能力。在选择主子的时候,范雎没有考虑到主子是个怎样的人,他只想着终于能够出人头地,生活终于有了着落。这样的人眼光是很短浅的。
范雎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善妒,这个人受不了被人忽视,受不了别人抢走他的风头,希望所有人都围着自己转。就是因为这一点,他不顾前方战事的具体情形,蛊惑秦昭王将白起召回,给了赵国反扑的机会,还诬陷白起,逼得白起自杀。
秦昭王因为范雎失去了儿子、母亲和白起,更因为范雎让前线无数的秦国将士们丧命。范雎推荐的两个人都背叛了秦国,秦昭王自然会怀疑范雎的居心。因为秦昭王不再相信自己,范雎辞去了丞相之位,回到封地,病死了。
范雎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怎么看都觉得范雎肯定是个很小心眼的人,由此被后世人判定范雎肯定 是个心胸狭小的人,这样的评价未免对范雎太不公平了,其实范雎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作为秦国的宰相,对秦国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余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从太史公的语言里 ,我们能知道关于范雎的一些事情,范雎从小家境贫寒,早年间凭借一张嘴游走在各诸侯国之间,后来做了魏国的中大夫须贾的门客, 在出使齐国的过程中,被怀疑与齐国通敌,而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打死,在好朋友的帮助下才得以逃生,并最终潜入了秦国,后做了秦 国的宰相。对于这位上继承了秦孝公、商鞅变法及惠文王、张仪连横抵纵的强盛,又为嬴政、李斯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大业奠定了基 础的秦国丞相,他的人生并不囿于“游说”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