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是古代著名的谋臣,非常有能力的一个人,房玄龄是北周人士,是著名的能臣将相,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稳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的官职都是非常有讲究的,等级制度分明,房玄龄就是凭借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的升官,最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职,可以说是
房玄龄是古代著名的谋臣,非常有能力的一个人,房玄龄是北周人士,是著名的能臣将相,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稳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的官职都是非常有讲究的,等级制度分明,房玄龄就是凭借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的升官,最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职,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
房玄龄是古代的什么官位?
房玄龄(公元579—公元648年)别名房乔,字玄龄是唐代初年著名良相、杰出谋臣,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征等同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助手。
房玄龄是唐太宗时期的能臣,工作殚精竭虑,深受唐太宗的信任和重用,晚年的房玄龄疾病缠身,多次提出告老还乡。可是太宗十分需要房玄龄,依旧委以重任。
房玄龄在太宗称帝前的主要工作是文书、寻找人才方面,后被升为仆射,负责国史修缮的监督。工作量一大,处理公务夜以继日。太宗听闻房玄龄如此劳累,让他主攻人才寻找这一块,其他的交给别的官员去办。房玄龄感激太宗如此关心自己,更是日夜操劳。
晚年的房玄龄疾病缠身,多次提出告老还乡。可是太宗十分需要房玄龄,依旧委以重任,下旨让房玄龄平时在家办公,遇到事情不得不麻烦他的,再派人把房玄龄抬上殿。房玄龄病重时,太宗十分悲伤,不仅派名医来诊治,膳食方面也格外注意。太宗当时的心情随房玄龄的病情或喜或悲。房玄龄病危时,太宗亲自探视,两人握手诀别。房玄龄在病榻上犯颜直谏,请求太宗停止征伐高丽。没多久,房玄龄去世。太宗三天没有上朝。太宗感念房玄龄,将其葬于太庙,画像挂至凌烟阁。
按官位看,房玄龄在贞观时期从从二品进位到正一品的司空。长孙无忌在太宗时期是正一品的司空、司徒,在高宗时期是正一品的太尉。两人刚认识的时候房玄龄官高,长孙能力稍差。之后长孙逐渐进位。到后期盖过房玄龄,甚至在李世民死后,长孙能对李治指手画脚,后被李治打压。两人政见不同,房玄龄是宰相,多为国家考虑。长孙是国舅,会站在家族的立场上。在学识为人方面,两人不分伯仲。
房玄龄博览群书,善于写文,曾受诏重撰《晋书》。虽然位高权重,却十分谦逊。跟随李世民时,献计献策,不为金银所动,却为人才所喜。后病逝。长孙无忌非常好学,具有才略,为人谨慎。刚开始时,他几乎不掌实权,因此也不争权夺势,最后却利益熏心,自缢而亡。
房玄龄是哪个皇帝时期的宰相?
房玄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的一位著名宰相。古人素有“房谋杜断”之称,房谋,是说房玄龄善于谋画、杜断,是说杜如晦决于判断。他们二人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助手。
房玄龄,生于北周武帝建德八年(579年),卒于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名乔,原为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人,曾祖和祖父曾历任北魏、北齐官职,父亲房彦谦,是魏、齐间的山东著名学者,所交往的知交王邵、李纲、柳或等,“皆一时知名雅澹之士”。隋代著名文学家薛道衡,也十分敬重房彦廉的为人,经常与他“辞翰往来”,每当薛出差外地,都要途经彦谦处“留连数日,屑泪而别”。房彦谦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他虽曾连任北齐和隋朝的中级地方官吏,但对魏、齐、周、隋之间的长期政治动乱,十分厌倦,所以在隋文帝代周以后,曾想“优游乡曲”,再也不出仕做官。被迫接受隋王朝的任命后,也决不阿谀权贵,对看不顺眼的事大胆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曾经尖锐地向当时权重一时的宰相高颖和负责宫廷建筑的张衡提出:对吏治要严于管理,对“穷极侈丽”的建筑,要立刻停止,间接地也对隋炀帝的好大喜功,浪费民力提出谏劝。在他出仕几任地方官时,对老百姓厚加慰抚,施行善政,以致被当地人民“号为慈父”。房彦谦对隋炀帝的必将覆亡,早有预感,曾对他的朋友说:“主上(指炀帝)性多忌刻,不听意见,唯行苛酷之政。别看现在天下尚安,必有危乱。”
房玄龄出身在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颇传其父遗风。他自小爱好文学,广闻博览,又向父亲学得一手好书法,善诗能文,精通儒家经书,可以称得上当时的一位全才。房玄龄无论在政治思想方面和道德品质方面,都是封建时代的楷模。他政治上酷肖其父,也十分敏感。隋炀帝大业年间,隋王朝还正在兴旺时期,表面上“天下宁晏”,大家都以为“国祚方永”(国运长久),而青年的房玄龄却早看出不可克服的弊端和国家覆亡的征兆。一天,他对父亲说:隋朝本无功德,只不过欺骗百姓,现在又在皇位方面互相倾夺(指隋炀帝与其兄杨勇、弟杨谅之间争夺皇位之争),贵族们“竞相淫侈”。这样的王朝终归要矛盾百出,“内相诛夷”,其灭亡是跷足可待的。房彦谦见小小年纪的儿子竟然有这样一番超人的见识,不禁大为惊奇。房玄龄对于长辈恪守孝道,他的父亲长期卧病不起,他“绵历十旬”(绵延一百天),尽心服侍药膳,没有脱过衣服睡觉。他对继母也颇能尽孝,史称对继母“恭谨过人”,继母病了,请医生过门,“必迎拜垂泣”。继母病死,伤心到不思饮食、骨瘦如柴的程度。房玄龄的品德和文才受到了当时人的十分赞赏,主管人事的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对人评价他说:“我看人多了,从来未见到这样的年轻人,将来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人。”
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李世民被派到渭北攻打隋军。这时正任为隋隰城(今山西汾阳)尉的房玄龄,终于看准了时机,毅然脱离了隋王朝,“杖策谒于军门”。当时李世民“徇兵渭北”,主要指泾阳(今陕西泾阳)、云阳(今陕西三原西)、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一带,这一地区离隰城距离约有七、八百里之遥,房玄龄徒步追谒李世民,也是相当辛苦的。这当然也由于唐军大得民心的缘故。《旧唐书·太宗纪》称,李世民到渭.北的沿途,“三辅(指长安附近)吏民及诸豪猾诣(到)军门自效者,日以数千,扶老携幼,满于麾下”。房玄龄正是在这样形势下投奔李世民的。正好此时,著名文学家温彦博亦在李世民部下,他早闻房玄龄才名,便把他大力推荐给李世民。
李世民对房玄龄一见如故,立刻予以重用,委任他为渭北道行台记室参军(主管军事机要文书的起草和参谋),引为谋主。从此,房玄龄成为李世民的左右手,跟随三十多年,李世民即皇帝位后,终成为唐太宗贞观一朝的贤相,闻名于后世。
房玄龄是古代的什么官位?房玄龄是哪个皇帝时期的宰相?www.westtour.net/ls/20170609/65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