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原是魏国人,后来出逃至秦朝,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受到秦昭王的赏识,成为了秦朝的宰相,而白起是秦朝的大将军,二人一文一武原本不应该有矛盾的,但是范雎在最后却一定要杀死白起,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白起的死亡,范雎和白起之间真的有恩怨吗? 范雎为
范雎原是魏国人,后来出逃至秦朝,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受到秦昭王的赏识,成为了秦朝的宰相,而白起是秦朝的大将军,二人一文一武原本不应该有矛盾的,但是范雎在最后却一定要杀死白起,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白起的死亡,范雎和白起之间真的有恩怨吗?
范雎为什么要杀掉白起?
范雎本是魏国大夫须贾门客,后被怀疑通敌卖国,差点死在了魏国,后来侥幸逃出,跑到秦国,面见秦昭襄王嬴稷,备陈厉害,为秦昭襄王所用,可以说,秦昭襄王执政后期,最大的左膀右臂,就是范雎和白起,一个文臣,一个是武将,恩威并重,搞的山东六国,无不惧怕惧怕秦国。
当时的秦国,真乃虎狼之国,诸侯各国人人谈之色变,尤其是在秦国与赵国长平一役,简直是鬼哭狼嚎,天地变色。
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秦国和赵国两军对垒,在进行了三年拉锯战后,范雎出奇谋,用离间计,离间当时的赵军主帅廉颇,使赵王疑心生反,所以急冲冲把前线指挥权交给了赵括,也就是那个纸上谈兵的家伙。
赵括无谋,白起率军横行无阻,一战全胜,活捉赵军败兵40万,白起为了永绝后患,将40万投降赵军全部坑杀,诸侯震惊,天下震惊。
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的功劳最大,正欲打算一举灭掉赵国,赵国惶恐,便重金贿赂秦国丞相范雎,说是白起如若真的灭了赵国,以其功劳,当在你之上,丞相安肯甘居人下?
这一点算是说到了范雎心眼里,为了阻止白起继续功劳做大,所以范雎向秦昭襄王建议,接受赵国割地赔款的请求,灭赵不如存赵。
自此,范雎和白起这对将相之臣,便生下了嫌隙,彼此仇怨。后来白起因为抗命,为秦昭襄王所忌,这时范雎谏言,称白起该杀。
文臣武将之别,在于武将掌兵,千军万马尽在其手,显然从政治上考量,秦昭襄王是忌惮白起的,怕他生有异心,做不轨之事,所以范雎所言,正中秦昭襄王下怀,所以最后,秦昭襄王杀了白起,杀掉战国最负盛名的战神、杀神!
再有,白起长平之战坑杀赵国40万兵卒,山东六国恨白起,更甚于秦国,所以为了安抚山东六国之心,白起也不得不死,有道是太平本是将军定,却不许将军见太平!
范雎和白起有什么恩怨?
历史上范雎虽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胆识过人,在他为相期间,秦国的国力日益增强。但是后世对他评价却是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嫉妒心强,害死了名将白起,而白起死后秦国再无良将。
但其实白气和范雎之间的确是有矛盾的,但不至于水火不容。而且白起最终的结局虽说范雎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最终下令让白起自杀的人是秦昭王。
首先,范雎是宰相,白起是大将军,一文一武,没有直接竞争关系,而且白起是秦昭王一手提拔的心腹爱将,范雎作为魏国人,也就是外聘总裁助理,不太可能冒险去挑拨秦王和心腹爱将的关系,成本收益不成比例。
其次,您看范雎生平,因为在魏国随须贾去齐国出使时,就因为才华外露,齐王独喜欢他而冷落了须贾,使范雎回魏国后受到须贾陷害,差点打死,扔在厕所准备埋了,是范雎给了看守好处,说想埋在家里,回家弄了个假出殡,才躲过一劫,后随秦使者逃出魏国,改名张禄,坐到宰相之位,须贾来出使秦国,而范雎都没有杀他,可见范雎心胸很宽了,一般人难以达到。
再次,白起之死,主要是得罪了秦昭王,不愿意在天时不合适的时候去领兵打仗,这可是战前抗命的行为,而且,谁去劝都不去,最后,部队大败而归,史书记载,白起时时对人说,不听我的吧,怎么样,败了吧,如果您是秦王,手下战场抗命,而且幸灾乐祸,您会怎样?最主要的是白起能力太强,更让秦王不放心了,政治上有一段总结,说的好,意思是:君疑臣必杀,臣疑君必反。如君疑臣不杀,臣必反;臣疑君不反,君必杀!秦王和白起就是之间有疑心了,秦王是政治高手,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先下手为强。白起的死,是性格决定命运,范雎作用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