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是混血吗?辜鸿铭为什么始终留着辫子?

历史 梦幻男人 评论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大儒,在历史上的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位大儒是一位十分博学多才的人,他精通中西文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学问大家,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的人,始终坚守着民族文化传统,一直努力的宣扬国学,就算是民国后辫子也不愿意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大儒,在历史上的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位大儒是一位十分博学多才的人,他精通中西文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学问大家,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的人,始终坚守着民族文化传统,一直努力的宣扬国学,就算是民国后辫子也不愿意减掉,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辜鸿铭真的是混血吗?

 

  辜鸿铭是混血吗?

 

  13岁到欧洲接受西洋教育,可谓全盘西化的学者,却是一副灰白小辫、长袍马褂。辜鸿铭很有名的一句话就是:“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一生获13个博士学位,精通9种外语。反对西方共和却热衷中国帝制,视妇女缠足为国粹、一夫多妻为天理。年过花甲,背诵6100多行的长诗《失乐园》一字未错。这就是狂儒、怪杰辜鸿铭。

辜鸿铭是混血吗?辜鸿铭为什么始终留着辫子?

  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20世纪初,西方流行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1857~~1928)的先祖本姓陈,世代在福建厦门同安以捕鱼为生。后来有一支迁移到马来西亚。他的曾祖父辜礼欢,作为“当地最可敬之华人”,被初登马来半岛的英国人委任为地方的行政首脑。这位“头人”生有八男三女,其中有个儿子,乐得在槟榔屿的橡胶园里帮助英商布朗搞经营,颇受老板信任,遂成为密友,他就是辜鸿铭的父亲辜紫云,辜鸿铭的母亲是葡萄牙人。辜鸿铭乃辜紫云与葡萄牙母亲的次子,也称呼为汤生。

 

  汤生10岁那年,即1867年,他随义父布朗路上了苏格兰的土地,被送到当地一所著名的中学,受极严格的英国文学训练。

辜鸿铭是混血吗?辜鸿铭为什么始终留着辫子?

  据说,课余的时间,布朗就亲自教汤生学习德文。布朗要求他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半年多的工夫,汤生终于稀里糊涂地把一部《浮士德》大致背了下来。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他讲解《浮士德》。

 

  学完《浮士德》,汤生又开始学莎士比亚的戏剧。大约不到一年,他已经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都记熟了。

 

  汤生14岁时,学术造诣就已经非一般人所能比。他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不仅初步完成了义父拟定的家庭教学计划,而且基本上修完了所在中学的各门主要课程。布朗不禁暗自为养子的聪明而感到骄傲。汤生还在学校里初步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其他课程的成绩也都很出色。这一年,他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各种课程,被义父送到德国,不久考入莱比锡大学,获土木工程文凭。

辜鸿铭是混血吗?辜鸿铭为什么始终留着辫子?

  1872年春季,汤生回到苏格兰,正式进入英国古老的名牌大学——爱丁堡大学就读。他在这里的专修课程是英国文学,同时兼修拉丁文、希腊文、数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自然哲学等科目。在浩瀚的书海里,他倾听到了欧洲先贤们对中国文明表示的由衷赞赏。这成了他了解和认同祖国文明的兴奋剂,并由此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1877年4月,汤生顺利获得了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这一年他仅20岁。而后又到牛津大学进修了一段时间,旋赴意大利、奥地利、德国等地游学。其间数年,他穿梭般求学于莱比锡、爱丁堡、伯明翰、柏林、巴黎等著名大学。其实当时汤生只22岁,即已遍学科学、文学、哲学,并熟谙各国语言,造诣绝非一般中国留学生可比。对此,汤生则自谓“吃不消”。晚年他曾对人说:“旁人只看见我学习得多,学习得快,他们不知道我是用眼泪换来的!”他是个记忆天才,连西方一些饱学之士,都畏惧与他交谈,因其所读之书,不仅有为那些学者未曾翻阅的,还有世间无法获得的孤本。曾师从辜鸿铭学英语的凌叔华,曾亲耳听过年过花甲的他背诵弥尔顿的那首6100多行的无韵长诗《失乐园》,居然一字没错!

辜鸿铭是混血吗?辜鸿铭为什么始终留着辫子?

  此时汤生的父母已先后过世,他决心遵从父亲“回到东方来,做个中国人”的遗命。布朗支持他重归东方,这位善良友好的英国绅士真诚相告,带他到欧洲求学的目的,是为了给他安上一副具有透视能力的西洋眼镜,会通中西,日后担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

 

  辜鸿铭为什么始终留着辫子?

 

  在影片《建党伟业》中有这么一段,五四运动时,辜鸿铭在台上演讲,回头甩了甩他的辫子,台下学生皆大笑,辜鸿铭说:“我的辫子在头上,而笑我的诸公,你们的辫子在心头。”

辜鸿铭是混血吗?辜鸿铭为什么始终留着辫子?

  说到辜鸿铭,这也是民国的一大奇人。1857年,辜鸿铭出生在马来西亚的一处英国种植园中,幼年时,他经历了南洋华人最悲惨的一段时期,那时兰芳共和国刚刚覆灭。10岁,他就被送到英国求学,先后掌握了英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等九门语言,获得了文学、哲学、理学、神学等十三个博士学位。辜鸿铭在西方呆了14年,使得富有天赋的他成为了一个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按理说,一个在西方工业文明中熏陶了14年的人,不应该会因循守旧,是什么促使他的转变呢?

 

  回到马来西亚的辜鸿铭先是在英国殖民政府中任职,然后遇到了马健忠,与其促膝长谈三日,转变了他的思想,开始学习中国文化。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之后,辜鸿铭前往中国,担任张之洞的幕僚长达二十年之久。在这期间,辜鸿铭自称“汉滨读易者”,精研国学,热衷于向西方宣传东方的文明与精神,相继将《大学》、《中庸》、《论语》翻译成英文介绍到西方。又写了《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的精神》,在西方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致使西方流传了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是混血吗?辜鸿铭为什么始终留着辫子?

  辜鸿铭的一生就像他自己总结的那样,“生在南洋,学在西洋,仕在北洋,婚在东洋”。丰富的社会阅历使他了解西方,更了解东方。幼年时的经历和青年时在西方留学的生活,更加希望有一个强大的中国。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了,大清亡了。但是辛亥革命是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它并没有波及底层人民,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封建思想仍旧残留,在民国六年张勋进京时,北京还有很多人留着辫子。而要彻底的清除封建思想有多难?拿法国来举例。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到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其中经历了81年的时间,法国的共和制度才算是彻底稳固。在这其中又经历了几次王朝复辟,死了很多人,才彻底洗涤去了法国人心中的封建思想。

辜鸿铭是混血吗?辜鸿铭为什么始终留着辫子?

  当时只占中国人口不到百分之一的知识分子并不能代表中国,真正能够代表中国的是哪占中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九的沉默的大多数。但是大多数却是守旧的,少数的能说话的却在迅速西化中,没有人提及中国精神。

 

  辜鸿铭留的辫子是他在怀念清朝么,我看也不竟然,更多的应是对他所认为的中国精神的一种坚守。

辜鸿铭是混血吗?辜鸿铭为什么始终留着辫子?

辜鸿铭是混血吗?辜鸿铭为什么始终留着辫子?www.westtour.net/ls/20170610/65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