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在清朝的末期有很大的影响,作为清朝皇帝的皇亲,又是清朝统治的重臣,恭亲王奕积极推动洋务运动,为中国早期的工业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恭亲王还在外交上有过积极的开拓,虽然避免不了清朝的灭亡,但是奕的存在
恭亲王奕䜣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在清朝的末期有很大的影响,作为清朝皇帝的皇亲,又是清朝统治的重臣,恭亲王奕䜣积极推动洋务运动,为中国早期的工业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恭亲王还在外交上有过积极的开拓,虽然避免不了清朝的灭亡,但是奕䜣的存在减少了清朝当时的损失。
恭亲王最后是怎么死的?
道光三十年,即公元1850年,道光帝召十重臣公启锦匣,内有御笔两谕,一为“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一为“封皇六子奕訢为亲王”。道光帝去世之后,咸丰帝继位。
咸丰与奕䜣自小关系就很好,因此他上位之后,很是重视奕䜣。公元1853年到公元1855年,咸丰朝前期奕䜣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可惜的是,在咸丰朝后期发生了一件事,导致了咸丰帝与奕䜣离心。这件事情,就是册立奕䜣的母亲为太后。
原文:
奕䜣的母亲是道光帝时期的静贵妃,虽然已经做到了贵妃的位置,而且中宫空虚,但道光帝因为太过怀念咸丰帝的生母,因此再没有立皇后的打算。所以虽然静贵妃在道光帝后期,掌管六宫,权势堪比皇后,但却始终没有证明。
而在咸丰朝登基之后,奕䜣之母病重,临死之前就想谋求一个太后之位。但咸丰帝却始终因为道光帝以及自己的生母的原因没有答应,之所以有如今的孝静成皇后,全是因为奕䜣抓住咸丰帝话语中的漏洞,再利用自己在军机处的权利所得。出了这么一件事情,咸丰帝便开始对奕䜣百般猜忌,罢了以他为首的军机处之人,在咸丰帝时期再没有重用过他。
公元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去世,奕䜣与慈禧太后一起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此后直到1884年,奕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
摘自:
后来中法战争爆发,清朝惨败,奕䜣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这期间一直都闲置在家,远离权利中心,直到甲午战争失利,慈禧太后让他善后,才再度被起用。此后直到他去世,都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公元1898年,奕訢一病不起,终于在他六十六岁的时候病逝。谥号“忠”,加恩进贤良祠,并入皇家太庙,其孙溥伟袭爵恭亲王。
恭亲王为什么有时被人叫鬼子六?
奕訢与倭仁争论过后,一些人仍在背后攻击奕訢“以夷变夏”(夏即华夏、中国),骂他是“鬼子”、“鬼子六”、“六洋鬼子”(奕訢在兄弟中排行第六),骂他主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鬼使”。
鬼子六这个词来自于:当时洋务派兴办同文馆要加添天文、算学科目的时候,还要招收有功名的人,士大夫们觉得这是在侮辱他们的斯文,拿出文人刻薄的本领,写对联之类来讽刺恭王等洋务派。好像出自这副“军机无远略,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诡计本多端,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奕訢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咸丰皇帝的异母弟弟,受封恭亲王。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咸丰任命他为与英、法议和的全权大臣。1861年咸丰帝去世,他与慈禧密谋,发动政变,受命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又称总理衙门)。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罢去议政王等一切职务。旋在许多大臣请求下,复任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职。
奕訢在奉命议和,办理外交时,即深感要办理好外交,必须先了解外国情况,而要了解外国情况,必须先熟悉其语言文字,1862年奏请在北京创立京师同文馆,招收15岁以下的八旗子弟学习西方语言文字。这虽是一所新式学校,由于只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学生限于八旗子弟,并未遇到阻力。奕訢还主张自强,学习西方,大力支持李鸿章等人办理洋务,赶上或超过洋人,最后达到雪耻的目的。
恭亲王最后是怎么死的?恭亲王为什么有时被人叫鬼子六?www.westtour.net/ls/20170610/65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