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是华夏的祖先,被尊称为中华人文初祖,由于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有限,黄帝为了能让百姓生活安居乐业,所以,黄帝带领着当时的百姓辛勤耕作,发明创造了一系列的生活用具并且创造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可以说黄帝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黄帝是什么年代
黄帝是华夏的祖先,被尊称为中华“人文初祖”,由于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有限,黄帝为了能让百姓生活安居乐业,所以,黄帝带领着当时的百姓辛勤耕作,发明创造了一系列的生活用具并且创造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可以说黄帝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黄帝是什么年代的人物?
黄帝是华夏的祖先,由生活在中国这一广大地域的数十个民族融合而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轩辕黄帝降服炎帝、诛杀蚩尤,统一中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
总之,我们通常所说的衣、食、住、行、农、工、商、医等方面在黄帝时代均已奠定了基础。为铸鼎仙化、北陵南祠。说明了黄帝铸鼎炼丹飞升,“北陵南祠”格局的形成。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华夏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轩辕黄帝是中国古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华夏族形成后被公认为全族的始祖。上古时期约在姬水一带形成的较为先进的黄帝族,即因这位杰出的始祖而得名。黄帝族和住在姜水(在今陕西岐山、武功附近注入渭水)一带的姜姓炎帝族世代互通婚姻。后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遂称夏族。夏族进入中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国语•晋语》及《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都说黄帝是少典之子。《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姓公孙,名曰轩辕”,其国号为“有熊”。
《易•系辞》、《世本•作篇》等各种文献都盛称黄帝时期有许多发明创造。属于生产技术方面的,有穿井、作杵臼、作弓矢、服牛乘马、作驾、作舟等;属于物质生活方面的,有制衣裳、旃冕等;精神文化方面则有作甲子、占日月、算数、调历、造律吕、笙竽、医药、文字等。其中当然有不少是黄帝以后的发明创造,但也反映了黄帝族获得的辉煌成就。《战国策•秦策》记苏秦把“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与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夏,武王伐纣并称,表明这是黄帝一生中主要的战绩。
黄帝族经过夏、周两代与其他各族的冲突、交往与融合,到战国时期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族。传说轩辕黄帝入主中原后就活动在河南新郑、禹州和新密的具茨、萁山一带,在这里留下了大批古迹和动人的传说。比如在大鸿寨的练兵场,藏兵洞,在逍遥观一带的修道庵以及他辞别群臣的散驾之地散驾村。而他群臣的封地也多在这一带。比如风后的封地封后顶,力牧的封地称力牧场、方雷的封地方山,雍氏的封地雍城,以及他在这里见大隗,广成子的地方等等。
黄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
黄帝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黄帝创造了“分土建国”的制度。据《汉书·地理志》说:“昔在黄帝……方制万里,划燮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颜师古注曰:“方制,制为方域也。画,谓为之界也。燮,古野字。”《路史·后纪一》:“黄帝始分土建国。”有史料称黄帝“命风后方割万里,画野分疆,得小大之国万区”,甚至连耕地也有了划分,据说后来的井田制就是从这时萌芽的。
发展部落
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渭河流域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
据《史记·五帝本纪》,轩辕黄帝的功绩之一是“艺五种”。“五种”,据郑玄注释,是指“黍、稷、菽、麦、稻”五谷。按古史传说神农氏仅能种植黍、稷,而黄帝则能种植多种粮食作物,表明黄帝使当时的原始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又据古史传说,黄帝非常重视发展农业,掌握了平原农业的许多特点,“岁时熟而亡凶,天地休通,五行期化,故风雨时节,而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路史·疏仡纪·黄帝》)。黄帝充分认识到,必须挖掘土地的潜力,广耕耘,勤播种,才能使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他率领百姓“时播百谷草木”,并“淳化鸟兽昆虫,历离日月星辰;极畋土石金玉,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大戴礼记·五帝德》引孔子语)。传说中黄帝的行为感动了上帝,出现了许多祥瑞之兆:“地献草木”,“九牧昌教”(《论语·谶》)。
创立制度
黄帝创造了“分土建国”的制度。据《汉书·地理志》说:“昔在黄帝,……方制万里,划燮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颜师古注曰:“方制,制为方域也。画,谓为之界也。燮,古野字。”《路史·后纪一》:“黄帝始分土建国”。说黄帝“命风后方割万里,画野分疆,得小大之国万区”,甚至连耕地也有了划分,据说后来的井田制就是从这时萌芽的。
黄帝还十分重视社会管理方式的发明与创造。由于农业发展,较长时间的定居成为可能,这就使得社会基本单元比较稳定,易于管理。黄帝发明了适合于部族居住的宫室,与炎帝、蚩尤战争之后将都城建于涿鹿之阿,即今之涿鹿县黄帝城遗址。黄帝时期开始出现了与平原农业水平相关的社会管理制度的萌芽。《左传·昭公》说黄帝的官制云:“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后来《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还有传说黄帝任用“四辅、三公、六卿、三少、二十有四官,凡百二十官,有秩以之共理,而视四民”。
外国人看《黄帝内经》
美国人说:两千多年前根据《黄帝内经》发展出来的中医科学,其中许多行之有效的疗法确实有效,现在才开始受到西方科学的证实。
美国《新闻周刊》封面文章“另类医学”中提到:针灸经络学一直不被西医采纳的主要原因就是气脉或穴道没有解剖学的根据,如今美国的研究发现,穴道通常位于“连接组织”最密集处所在。
佛蒙特大学的蓝吉分博士说:“连接组织形成一个网络,遍布全身”,每个连接组织也含有神经终结点,这就是右手受到针刺,针灸会对身体造成医疗效果的道理。佛蒙特在“IT《黄帝内经》”中证明了,如果把经络“换算”成企业信息化中的概念“流程”,整个《黄帝内经》读起来,就成了一部ERP式的企业信息化原理指南,或网络哲学。
有人据此说:《黄帝内经》是ERP最早的祖宗,和现代信息化管理异曲同工。
发明文字
《拾遗记》卷一:“黄帝……始造书契。”这里的“书契”即指文字。不过,战国、秦汉人的著作则一致认为是黄帝之臣仓颉发明了文字,如《韩非子·五蠹》说:“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论衡·对作》篇:“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奚仲作车是也。”《论衡·订鬼》:“及仓颉作书,鬼夜哭。”徐干《中论·治学》:“仓颉视鸟迹而作书,斯大圣之学乎?”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考古发现证明,在黄帝时代稍前,中国境内已经出现了文字的雏形,它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而且从考古材料可以看出,在新石器时代,可能有黄河中游、黄河下游乃至长江中下游等不同的文字发展系统。黄帝时代仓颉造字的传说表明,仓颉是一个在以前刻画符号的基础上为文字的发明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荀子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荀子·解蔽》)
网罗人才
黄帝还特别注意网罗人才来管理社会。《帝王世纪》就曾生动形象地记载了黄帝求贤的传说。相传,黄帝思贤若渴,达到了梦寐思求的程度。有一天,恍惚之中,他梦见狂风骤起,满天尘垢都被这场大风刮得一干二净,整个天空十分清静纯净。又见一人手执千钧强弩驱赶着数万只羊群。他从中得到启示:“风作为号令,象征治国安民的贤人,垢字去掉土字偏旁就是后字。天下难道有名叫风后的人吗?手执千钧之弩的人,力气一定特别大,能自如地驱赶着数万只羊,此人一定很会训练军队,是一位良将。天下难道又有个名叫力牧的人吗?”于是,黄帝立即下令在各个部落中寻找名叫“力牧”与“风后”的人。后来终于在一个居住在海边的部落中找到了风后,发现风后果真是一位贤能之士,于是立即任命他为相。又在一片沼泽之地找到了力牧,果然与黄帝所梦一样,是一位足智多谋、精通用兵之道的将才,于是黄帝马上任其为将。正由于黄帝能够任贤用能,推行良好的社会管理,使得当时的社会生产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大为提高。司马迁曾给予高度的赞扬,说“无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灾祸不生,所求不匮”(《史记·历书》)。《韩诗外传》卷八说:“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内和平。”可以肯定,黄帝曾经想了许多办法进行部落联盟的管理,后世一些重要的社会管理制度可能就起源于黄帝时代。黄帝时代的政治建树(包括对政治制度的创建、社会管理方式的发明与创造)、文化成就(包括黄帝时代文字的发明、造型艺术、音乐舞蹈、制度文明、宗教祭祀)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