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是指在计划期内,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能够处理的原材料数量超出市场消费能力。生产能力是反映企业所拥有的加工能力的一个技术参数,与生产过程中的固定资产数量质量、组织技术条
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是指在计划期内,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能够处理的原材料数量超出市场消费能力。生产能力是反映企业所拥有的加工能力的一个技术参数,与生产过程中的固定资产数量质量、组织技术条件有很大关联,因此,有种说法认为产能过剩并不意味着产品过剩是有道理的。
产生原因
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2002-2005年的连续四年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20%以上,而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处于9%到13%之间,前者比后者快1倍左右。投资在当期为需求,到下一期则形成供给,供给能力持续地以快于需求(最终需求)1倍左右的速度增长,必然造成今后年份的产能过剩问题。
技术层面的原因使产能扩张相当容易,其表现是供给能力的增长明显快于需求能力的增长。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资金的充分供给、技术进步加速和投资增长体制瓶颈的弱化(政府放松对行业准入的管制)的作用下,供给能力加快增长,相反需求能力增长因受到许多中长期因素的制约而相对缓慢。这种供给增长和需求增长的潜在差距,并不一定会导致生产过剩,即技术层面的因素只是为产能过剩提供了可能性。
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
首先,表现在地方政府干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能力过强,地方间形成恶性投资竞争,使产能扩张难以抑制。如果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政府直接推动的方式不能根本扭转,那么,投资过度问题便难以避免。
其次,体现在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这使得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资源投入和产出的数量扩张,以及价格的竞争上,而不是集中在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质量的改善上。
其三,产业集中度不高,特别是许多行业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仍无法实现资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如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及体制改革的滞后使得许多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难以实现,其结果往往是产业竞争过度。即一些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难以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结果必然是行业投资增长过度问题难以得到市场机制的自我校正。
最后,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结合或其他因素形成的“暴利效应”也使一些行业投资增长不断强化。如房地产业、钢铁、汽车都存在暴利因素,使得社会资金加倍地向这些部门流入,最终使这些行业产能过度扩张。其中一种情况是,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的结合,使一些社会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导致要素价格扭曲,如由于垄断因素的影响,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导致运力缺口较大,结果是:尽管煤炭供应快速增长,但因运力不足,煤价暴涨,并形成 “暴利”,而“暴利”会进一步诱导各地加大对煤炭行业的投资
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原因
今年以来,煤价一路下行。作为煤炭价格的风向标,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累计下跌132元/吨。国内首个煤炭主产地价格指数,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价格指数累计下跌近两成。
受此影响,上半年全国煤炭行业亏损面超过70%,7省区煤炭企业整体亏损。
面对困局,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煤炭主产地纷纷出手,集中清理规范涉煤收费,主动为煤企减负。
然而,由于需求严重不足,“减负式”救市,反而加剧煤价下行。更为严峻的是,煤炭巨头也参与了降价大潮。六七月份,各地为煤企减负之时,神华集团累计降价幅度达40元/吨,轻易填平了救市措施带来的成本空间。中煤、同煤集团也随之降价。
“单纯降成本、拼价格,扭转不了供大于求的现状。”山西统计局工业专家童超分析,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煤价短期下跌相比,本轮周期可能持续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最大的变化是供给严重过剩。
煤炭企业脱困政策建议
李克强强调综合施策 标本兼治 以结构性改革促进困难行业脱困发展
李克强说,钢铁和煤炭是重要基础性产业,为国家工业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前,受国内外需求下降、价格下跌等影响,钢煤产能过剩矛盾尤为突出,企业困难加剧。必须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树立发展新理念,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多运用市场办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分类化解过剩产能。
李克强指出,化解过剩产能要继续坚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与深化改革、企业重组、优化升级相结合。一是严控新增产能。要在过去三年已化解钢铁9千多万吨、煤炭2亿多吨产能基础上加大力度,合理确定未来三年钢煤化解过剩产能目标,设定全国总量“天花板”。2013年以来已停止备案新增产能的钢铁项目,要加强督查落实,严格问责。原则上停止审批煤矿新增产能项目。二是淘汰落后产能。对环保、能耗、安全生产等不达标的钢铁产能要依法关停,拆除动力装置。凡采用国家禁止的方法、工艺且无法改造或安全不合格的煤矿要坚决淘汰,彻底封闭井口。十三类落后小煤矿今年要全部依法关停。三是优化存量产能。提高产业准入标准,促进企业产品升级。鼓励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四是开拓产能利用空间。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国际产能合作等拓展国内外市场。五是创造新的就业空间,为钢煤企业人员转岗提供支撑,支持传统企业开展“双创”。
李克强说,化解过剩产能要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综合施策”,因地制宜运用差别化手段,打出政策“组合拳”。一是加大财税支持。中央设立专项资金,对地方和企业筹集的化解过剩产能资金进行补助,主要用于人员安置,支持力度与去产能规模挂钩。二是加强金融扶持。完善债务处置、不良资产核销等政策,对主动退出产能企业给予支持,对“僵尸企业”停止续贷。三是妥善安置职工。兜牢民生底线,通过转岗就业、扶持创业、内部退养等方式安排分流职工。四是加强监督考核。省级政府对本地区化解过剩产能负总责。清理取消地方违规制定的面向产能过剩企业的优惠政策和保护性措施,加强社会监督,防止其死灰复燃。
李克强强调,培育新动能和改造传统动能形成双轮驱动是治本之策。我国钢铁煤炭装备大多处在世界先进水平,企业困难主要是富余人员多。近几年实施创新驱动,开展“双创”和“互联网+”行动等,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结构调整不能只盯老产业,更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双引擎”,为传统产业减员增效创造条件,并通过开拓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焕发新的生机。
助力煤企脱困,国企改革出新政
近日,为了缓解煤市的严寒气候,帮助处于低谷的煤炭企业脱离困境,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公布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而90%都是国有企业得煤炭行业,将迎来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浪潮。
建立健全的市场化退出机制
自2012年以来,煤价下滑不止,七成以上煤企都有亏损,目前市场更是供需矛盾明显。针对这一情况,《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的市场化退出机制,优胜劣汰;处理好员工安置问题,充分发挥再就业培训、失业救济的作用;加快低效、无效资产处置,依法进行关闭或破产。
对处于煤炭行业整体低迷、恶化背景下的煤企而言,确实算得上一个利好消息,对产能低下、资源枯竭的矿井实施关闭,也是企业脱困的一个方法。
支持非国有资本参股
此外,考虑到煤炭在我国能源中所占的比重,短期内变化不明显,多数企业还应保持国有资本的控股地位,但是不排斥非国有资本的引入。《意见》表明,国有资本可以绝对控股、相对控股或参股,同时积极引入其他国有资本或各类非国有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
打破两极分化的产业布局
目前,我国煤炭的产业布局两极分化,一边是民间资本为主的小煤矿,特点是“小、散、滥”;另一边是国有资本为主的大型煤企,外部资本注入困难,企业市场竞争力弱。
打破这种局面的方法就是实行煤炭资源市场化,提高煤炭产业全员效率、生产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吸引外部投资,逐步推进煤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股权多元化的目标。
责任落实到户,企业决策靠大家
#p#分页标题#e#
过去在企业内部,大事小情大多是“一把手”说了算,针对这个问题,在管理制度和权利的制约方面,《意见》中做出明确规定:企业实行一人一票表决制度,董事会应有职工代表,并对做出的决议负责。在人才任用上要灵活,在经营上要转变思想,可以借鉴民营企业的经验,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或内部培养,或外部招聘。
伴随我国经济改革的到来,除了来自政策的支持,企业自身也要主动求发展,拓展非煤产业的同时,加强煤炭的清洁利用和安全生产,实现煤炭的可持续发展。
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原因,煤炭企业脱困政策建议www.westtour.net/news/20170507/46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