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台办回应伊能静事件,伊能静言论事件回顾

娱乐 梦幻男人 评论

伊能静(Annie Shizuka Inou),本名吴静怡,1969年3月4日出生于台湾台北,祖籍山东济南,中国台湾歌手、演员。 1987年发行首张音乐专辑《有我有你》进入娱乐圈;1988年发行《十九岁的最后一天》走红;1995年伊能静凭借电影《好男好女》中梁静一角获得第32届

  伊能静(Annie Shizuka Inou),本名吴静怡,1969年3月4日出生于台湾台北,祖籍山东济南,中国台湾歌手、演员。

 

  1987年发行首张音乐专辑《有我有你》进入娱乐圈;1988年发行《十九岁的最后一天》走红;1995年伊能静凭借电影《好男好女》中“梁静”一角获得第3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提名。1997年,伊能静接拍第一部中国内地电影《我血我情》。

 

  1998年,她的文学作品集《为爱而生》在中国大陆出版。1999年,伊能静接拍《人间四月天》。2001年发行专辑《关不住》,其中《你是我的幸福吗》成为其音乐代表作;2003年在《画魂》中饰演的的“奥米”。2006年发行合辑《PrincessA新歌+精选》并客串电视剧《大清后宫》;同年参演古装武侠剧《浣花洗剑录》;2008年,伊能静成立了“童梦时代”电影工作室。2009年主演电视剧《锁清秋》和《大瓷商》。2010年因在《中国达人秀》中担任导师再攀事业高峰。2011年,伊能静开始担任北科院金马电影学院的老师。2013年发行单曲《可爱的宝贝》。

 

  演艺事业之外,伊能静热心公益,是“静新图书基金”的发起人、创办人,她也参加自闭症儿童募款、资助贫困少年、救助病患儿童等一系列爱心活动,领养十名因灾失去父母的孤儿,签署了全身器官的器官捐赠协议,2012年获慈善明星奖,2013年获中国慈善名人榜第10名。 版权所有:

  伊能静言论事件回顾:

  伊能静近年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大陆,在新浪微博上拥有600多万粉丝。2013年1月10日,新一期《南周》出版之际,

国台办回应伊能静事件,伊能静言论事件回顾

 

  伊能静连发数条微博声援《南周》,并讽刺刊发社论批评《南周》的《环球时报》是“看门狗”,在微博连发三首“诗创作”,表达我们看到不一定是事实,听到的不一定是真相,言论受到约束的观点引发网络热议。

 

  在网民为伊能静跨界声援喝彩的同时,也有人质疑她是借机为新书炒作,还有人看不惯她“身为台湾艺人,却对大陆指手画脚”。伊能静为此再发微博,谈及外祖父在“二二八事件”中遭国民党杀害,导致家庭悲剧,却也让自己深知自由的可贵。

 

  争议未定之时,伊能静2013年1月15日突然在微博上说:“我去喝茶(指被约谈)了,希望茶好喝”。几个小时之后,她声援《南周》的微博全部被删除。随即有传言称,伊能静的大陆工作可能“被放假”。

 

  官方对她的制约,却为她赢得了更多民众的同情和支持。伊能静被禁言后,微博粉丝一夜间暴涨15万,而她声援《南周》的帖子,更被网民以截图形式传播。与此同时,不少媒体人也批评当局的做法得不偿失。评论员孙礼指出,对伊能静禁言“只能在对岸引起解严前的惨痛回忆”。《财经》杂志副总经理程建国也发表微博称:“你让人家说话,天塌不了。你禁言人家,招来两岸人的反感憎恶。”在各界压力下,事态再出现转折。昨天傍晚,专栏作家王小山代伊能静发声称,官方迫于压力,已将其微博解禁。 原文:

  国台办回应伊能静事件:

  央视1月16日《直播》节目播出“国台办回应伊能静事件:台湾艺人在大陆应守法”,以下为文字实录:

 

  记者:我是台湾“中央社”的记者,我想请教一下,就是说最近有一个事情在网络上引起一些关注,就是台湾的艺人伊能静,很多的网站都可以看到她最近有一些新的专辑,但是她又在微博上说,她最近好像又因为发表的某些是不是涉及南周的言论,让她可能在大陆的工作是不是有一些受到影响。那想请问一下台办对此的一个了解,因为伊能静似乎在大陆这里也是挺受到欢迎的,谢谢。

 

  国台办新闻发言人:网上传的那些说法,真的假的我也不清楚,不过我想指出的是,我们欢迎台湾的演艺人员来大陆发展,当然他们在大陆也应遵守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新闻回顾:伊能静:我是艺人,并非异类

 

  对7.23动车事件的大胆言论,让伊能静从众多沉默的明星中进入公众视野。台湾基础教育给予了她独立思考,她愿意在可能的范围里贡献良知,但并不认为这仅仅是公众人物才该有的社会责任感。

 

  记者_ 石宴瑜 上海报道 摄影_姚松鑫人

 

  人群骤然安静。

 

  合唱团的歌声悠悠地飘荡起来,对面笃定地坐着伊能静,她背挺得笔直,眼神专注,双手交叠放在膝盖上,身体随着旋律轻微摇摆。

 

  最后一个音符收尽,伊能静热烈地鼓起掌,像在《中国达人秀》里一样站起来大声说:“唱得太好了,小伊老师要说,YES!”她右手握拳在胸前做了加油的手势,合唱团里的残障团员开心地笑了起来,相机快门声啪啪四处响起。

 

  这是8月15日下午伊能静对上海市静安区阳光家园残障人士探访的一幕。每听人介绍完一拨,伊能静便主动走向残障人士们问:“可以跟你们合影吗?”得到雀跃回应后,她或揽着肩膀,或挽起胳膊,亲切自然。

 

  不拘谨、不放肆,一切举止都仿佛拿捏过般恰到好处。但也许正因为如此,伊能静会被人攻击“装”和“假”。

 

  从未满17岁就入行,浮沉娱乐圈25年,伊能静这位老文艺工作者,曾先后被贴上玉女偶像、才女作家、美丽教主等标签,现在,她因选秀节目评委身份而知名。但这都只是她的若干面,这个你听着她高亢娃娃音长大的女子,其实还有人们完全不熟悉的一面—例如近期在微博上突然跳入大家视野的“犀利敢言”。

 

  7月24日下午15时36分,微博上加了V的名人明星们,多数只是默默转发温州动车事故相关消息时,伊能静率先发出疑问的声音:“雷雨中运行的动车如此频繁,怎么避免下次雷击?前班车停行时,如何通知车辆全体停行,这一堆问号,谁能负责回答!”

 

  短短半天时间,这一言论引发3.6万多次转发,8000多条评论。多位名人转发支持,有不少网友大赞其勇,表示对她刮目相看,“伊姐堪称两岸‘大爱又不失理性’艺人的典范!”并直言“这是目前为止我看到的艺人里面公开质疑的最有水平的发言”。

 

  发言的那个下午,伊能静抱着iPad不断刷屏,她的质疑得到了大量粉丝的支持,但也有越来越多难听的语言涌现—有昵称显示已经不存在的网友评论说:装什么指点江山啊,别出来丢人。

 

  对于质疑她言行超越艺人身份界限等说法,她很快作出如下回应,“我也会坐动车,而且我很怕死,我怕原本是期望回家的路,却成为家人奔丧的路途……我不想活在恐惧里,我无法对他人生命冷感!因为我们都在其中!”

 

  “我首先是个人啊,艺人不该是异类的人,在公共议题上为什么会把艺人作为异类划分出来呢?”这次受到的关注有点出乎伊能静意料。8月15日,针对这个话题,南都周刊记者才问出一句,伊能静随即用略哑的声音一口气说了5分钟,然后才端起面前的茶杯润喉。动车事故之后,她被人提醒关心要适度。

 

  她感觉“外面给的关注有点过剩”,她在微博上写,多希望自己活得浅薄,在太平盛世里腆着脸赚钱、发发俗气生活照,不用担心生命无端消失。

 

  这并不是伊能静第一次在微博上对公共事件发声,她曾经关注过南京梧桐保卫行动,评论过中石化天价酒事件,在郭美美事件后也以慈善劝募者身份要求中国红十字会澄清。但都没有像这一次一样引起诸多关注。

 

  在那之前,她还“跪求”过火车票,也寻找过丢失的心爱手机套。2009年9月她就开始“织围脖”,汇报开工收工,分享生命感悟、儿子轶事和45度侧脸美图,偶尔夹杂对社会事件的评论,但都很快淹没在海量微博中。

 

  在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中,有800多万粉丝的赵薇也在微博上心痛地问:“老百姓要为所有天灾人祸买单吗?”众多明星名人多数像她一样在表达悲愤沉重的心情。伊能静此时的追问显得更有力量,和她站同一阵营的还有香港艺人汪明荃,7月25日晚9点,很少上网的汪在微博上情绪激动地质问:有没有尽全力抢救?埋车厢残骸是要毁灭证据?

 

  从小接受的台湾基础教育,教导伊能静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公众利益和公共议题上,每次发声都仅仅因为她是这个生命群体的一分子。对于生活在大陆、教育环境不一样的微博女王姚晨,伊能静说自己特别敬佩她,她也公开表达过对柴静的欣赏,“她们都在尽力,在规则里努力,像姚晨,比我们更难。”

 

  她说理解那些反感自己的人,那是大环境给他们的疑惑,“如果因为这个反感而刺激了他们对善的追求,也是我的功德呀。”伊能静笑着说。

 

  但她并不愿意被贴上过多赞誉的标签,她觉得大家误会了她,她并没有感觉自己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她承担的只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应承担的责任感。“跟我是艺人没有关系,只是我身在其中的一个良知的驱动。”

 

  8月15日,接受完文字采访后开始拍照,当摄影师要求伊能静半躺在一个贵妃椅上时,她立刻说:“对不起,我没办法躺,那不舒服,那不是我。

 

  正如她自己所说,她越来越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至少我在擦拭镜子,能更清楚看见我是谁。”

摘自:


国台办回应伊能静事件,伊能静言论事件回顾www.westtour.net/ylbg/20170509/55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