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周年 上海迈向亚洲演艺之都

娱乐 韦斯特资讯网 评论

中央芭蕾舞团《敦煌》剧照。 资料图片 国家话剧院话剧《船歌》剧照。 王昊宸摄 罗马尼亚锡比乌国家剧院《俄狄浦斯》剧照。 资料图片 纽约城市芭蕾舞团《巴兰钦之夜》剧照。 资料图片 四川人艺方言版话剧《茶馆》剧照。 资料图片 以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

上海迈向亚洲演艺之都

 

上海迈向亚洲演艺之都

  中央芭蕾舞团《敦煌》剧照。 资料图片

上海迈向亚洲演艺之都

  国家话剧院话剧《船歌》剧照。 王昊宸摄

上海迈向亚洲演艺之都

  罗马尼亚锡比乌国家剧院《俄狄浦斯》剧照。 资料图片

上海迈向亚洲演艺之都

  纽约城市芭蕾舞团《巴兰钦之夜》剧照。 资料图片

上海迈向亚洲演艺之都

  四川人艺方言版话剧《茶馆》剧照。 资料图片

  以“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为宗旨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迎来创办20周年纪念日。

  10月19日至11月22日,如约而至的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通过约350项活动,展现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通过打造“五大平台”、构建“两大机制”呈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助力上海建设亚洲演艺之都。

  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兴

  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兴。

  1999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上海诞生。从一个节庆活动到跻身世界著名艺术节行列,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用了20年。

  20年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不断探索创新,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标志性平台,为上海建设亚洲演艺之都、打造国际文化高地构筑了平台优势。

  本届艺术节,五大洲四大洋名家名团集聚,吸引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艺术机构与“金牌制作人”参加。艺术节遴选出45台剧(节)目参演,境外演出项目25台,境内演出项目20台,其中原创首演23台,同时还有12项参展项目共同精彩亮相。

  本届艺术节开幕作品为原创主题交响乐《创世秘符》,由艺术节约请中国作曲家叶小纲创作,余隆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奏,独唱石倚洁、沈洋等。作品叙述从“开天辟地”到“补天”“射日”“治水”等改天换地的创世神话,用创新的艺术手法讲述中华文化中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艺术节闭幕作品古巴国家芭蕾舞团芭蕾舞剧《堂·吉诃德》,由古巴传奇芭蕾大师艾丽西亚·阿隆索于上世纪80年代改编完成,人物特色鲜明,西班牙风情浓郁。

  艺术节专题策划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展演板块”,全景式地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继去年红色经典艺术主题展——“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向党的十九大成功献礼后,今年艺术节将联袂中华艺术宫,举办“风生水起逐浪高——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长三角美术作品展”,通过艺术家的笔触,生动展现改革开放带来的历史巨变。

  主题展览中还有与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联合举办的“春华秋实——改革开放40年上海舞台艺术说明书展”,从上海舞台艺术变迁的视角,展现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重大成果,彰显文化自信。

  今年艺术节还将以“20·40 大家·回家”为主题,邀请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获得殊荣的华人艺术家相聚艺术节。

  服务全国,联动长三角

  20年来,艺术节成为一座汇聚全球演艺资源的国际文化“码头”。

  数据显示,20年来,共有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余名艺术家、700余个中外艺术团体参加艺术节,上演中外剧目1000多台,举办200多场中外展览会,艺术节的“码头”功能持续提升。

  艺术节彰显了吸引全球演艺资源、汇聚优秀演艺人才的“码头”效应,所激发的文化原创力,已逐渐成为艺术创新的“源头”活水。

  本届艺术节,里卡尔多·夏伊与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音乐会、安妮—索菲·穆特、潘德列茨基与华沙交响乐团音乐会将奉上音乐盛宴。首次登陆中国内地的美国顶尖舞团纽约城市芭蕾舞团将带来《巴兰钦之夜》,澳大利亚国家芭蕾舞团带来《睡美人》,挪威国家芭蕾舞团带来《群鬼》等优秀剧目。

  国内参展作品则坚持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现新时代风采。上海歌剧院歌剧《晨钟》以歌颂中国共产党丰功伟业为主题;上海民族乐团音乐现场《共同家园》侧重展现民乐交响化的成果;上海芭蕾舞团《闪闪的红星》、中央芭蕾舞团《敦煌》等,则从不同视角,表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红色主题。

  从专设“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交易会展厅、沿线国家集中展演到“多边”与“双边”的人文交流机制……近年来,艺术节还担当起全力推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务实合作的重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32个国家的124个艺术机构,通过“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的建立,将艺术节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2012年,艺术节的舞台开始向长三角辐射延伸,促进了相关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也助力这一地区文艺创作跃上新台阶。

  夯实文化“码头”,做强文化“源头”。今年艺术节将有立陶宛室内乐团、华沙交响乐团、罗马尼亚锡比乌国家剧院、奥地利萨尔茨堡室内乐团等带来精彩演出,为观众展现“一带一路”不同国家的文化魅力,推动民心相通、文化共建。

  为促进文化资源联动,本届艺术节新开设“长三角区域文化合作论坛”,以“登高望远,合作共赢”为主题,推动长三角文化资源联动开发,加速文化资源要素有效配置。

  既是“想讲的”,又是“想看的”

  每一届艺术节,文化领域的“中国制造”努力做好艺术性与民族性的加法。今年艺术节的舞台汇集了一批优秀的委约新创作品,其中上海原创作品9台。除了拟定为开幕作品的原创主题交响乐《创世秘符》外,由郝维亚作曲、王爱飞编剧、易立明导演的歌剧《画皮》,形式新颖,彰显中国文化“诗性”特征;杨丽萍编导的舞剧《春之祭》,是她的第二部现代舞作品,孔雀舞元素与民族元素有机融合,体现了创作者对传统文化中自然与生命理念的领悟。

  世界编舞大师阿库·汉姆封箱之作《陌生人》、上海木偶剧团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江南韵·上海情系列演出(包括沪剧《敦煌女儿》、中篇评弹《蒋月泉》等),形式多样,创新与传承相得益彰。

  文化贸易同样是艺术节的重要内容。20年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160多个城市和地区的1000多家中外著名艺术节主办方、经纪机构、演出团体参加艺术节现场展示和交易,每年都有几百个节目达成合作意向。

  在今年艺术节期间,交易会共有来自60个国家与地区的代表参加,参加机构520余家,其中国外机构超过240家,推介演出总数33台。交易会新增代表自荐视频展区,开设含社交属性的推介演出,致力于成为亚洲“买节目、卖节目”的主渠道。

  把“我们想讲的”变成“观众想看的”,把“观众想看的”融进“我们想讲的”。艺术节通过举办公共文化活动,放大艺术节的“溢出效应”,让更多的百姓走进剧场,提高惠民力度与覆盖面。艺术节“艺术天空”板块,旨在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移动剧场,迄今共举办了300多场演出,覆盖上海全市,观众达160万人次。

  今年,步入第五年的“艺术天空”系列演出将继续覆盖上海16个区,4个户外场地、近20场室内演出,将上演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共计58台名家名团的精彩剧目。同时,还将继续开展网上直播,来自艺术节主板演出的近六成艺术家都将参与“艺术天空”活动。

  聚焦现实,烛照未来

  20年来,艺术节不断地“筑巢引凤”,搭建起一个面向世界的优秀作品创作平台。

  今年艺术节舞台上,集结了一批上海本地新创、颇受好评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包括直面旧区改造与养老等社会题材、反映社会变迁的话剧《许村故事》《生命行歌》和《星期日工程师》;真实反映居委会干部工作的沪剧《小巷总理》;以青年视角折射城市变迁与发展成就的音乐剧《爱在星光里》。这些作品记录大时代,讴歌普通人,为中国梦喝彩。

  聚焦现实,更要从中烛照未来。“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是艺术节独创的品牌。艺术节通过“扶青计划”整合各板块资源,打造一条从“扶青”“委约”到“交易推广”“舞台展演”的演艺全产业链,让艺术节走出更多名家、大家。迄今,艺术节已委约71位青年艺术家创作了59部原创作品,走向世界各个舞台。

  今年第二十届艺术节“扶青计划”委约作品征集,共有中、德、英、美、韩5个国家近100份作品申报并最终遴选出6部原创作品。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当代青年艺术家的创意和思考。

  艺术节的“艺术教育”板块,则走进校园、商圈、社区,由特别活动、艺术进校园、学生进剧院、艺术交流4个部分组成,实现活动内容从学龄前儿童到老年观众的全覆盖。

  今年艺术节面向少年儿童的艺术教育活动品牌“艺趣社”将以“慧画无限”为主题,深入上海市美术特色鲜明的中小学、大学、职校,通过多种新兴美术形式改造校园公共空间,进一步弘扬海派文化,体现改革开放40年成果。

#p#分页标题#e#

  面向青年学生的“学生观剧团”今年将举办第二届,为大中学生搭建与艺术沟通的桥梁,培育艺术评论人才。亲子板块则尝试品牌驻点、区域联动和整体氛围营造,每逢周末为不同家庭提供菜单式系列主题艺术体验。

  面向未来,再出发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凝心聚力,踏上新征程,体现新作为。(本报记者 曹玲娟)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周年 上海迈向亚洲演艺之都www.westtour.net/ylbg/20181019/99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