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很多出名的太监,有的名垂青史,有的遗臭万年,在众多的朝代中,明朝的太监是知名度最高的,这个中国资本主义刚刚萌芽的朝代,出现了很多权倾朝野的大太监,比如说郑和、刘瑾、冯保和魏忠贤,这些太监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知名度
历史上有很多出名的太监,有的名垂青史,有的遗臭万年,在众多的朝代中,明朝的太监是知名度最高的,这个中国资本主义刚刚萌芽的朝代,出现了很多权倾朝野的大太监,比如说郑和、刘瑾、冯保和魏忠贤,这些太监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知名度最高的就要数九千岁魏忠贤了。
冯保和魏忠贤两人谁的权力更大?
作为中国历史上太监最辉煌的时代,生在大明王朝的冯保和魏忠贤可谓太监中的战斗机。当然,这中间还有一个刘瑾,但此人比上不及冯双林,比下远胜魏忠贤,就不提他了。
冯保,字永亭,号双林,河北深州(今深县)人。明代太监。冯保于嘉靖年间入宫,隆庆初年掌管东厂兼理御马监。万历皇帝即位,历任司礼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后被放逐到南京,因病而死,家产亦被抄收。
冯保此人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提督东厂兼掌御马监。外引内阁首辅张居正为外援,内有李太后为支持,把持内廷,权势滔天。
而与我们印象中太监的形象不同的是,冯双林此人颇识大体,并未与文官集团争权夺利,而是支持张居正土地改革,也就是所谓的“一条鞭”法。当然,这也在另一种形式上巩固了其在内廷的地位,不得不说是一种极为聪明的做法。
而另一个太监魏忠贤呢,可以说就完全符合我们心目中的太监形象了。不要说冯保,就连刘瑾,他都差的远。当然,这里不是说权势,魏忠贤的权势可谓是做到太监的极致了。
对于明朝大太监魏忠贤,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此人无论是在正史野史或者电影电视剧中,都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大人物。明代大太监不少比如郑和、王振、刘瑾、冯保,但是要说到地位最高,权力最大,身份最显赫的非魏忠贤莫属!
冯保还好,至少识大体。算得上忠臣,也算得上贪官。魏忠贤感觉没法和他比,从历史的评价来说,冯保无疑是好过他的。能做到那个位置,冯保也算聪明了,政治上主动配合张居正改革。当时应该就他和张居正掌握大权,还有神宗他妈。所以说我感觉他们没法比,魏忠贤纯粹的就是奸。从知名度来说当然是魏忠贤牛逼点,祸害遗千年嘛。冯保不算好,但绝对不怎么坏。
魏忠贤为什么被称为九千岁?
“万岁爷”是封建社会皇帝的专有称谓,意味着皇帝长生不老,与天齐寿,除了一些出生于皇家的王公贵族有时可以被皇帝封为千岁之外,一般的大臣绝无被封之理。然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却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一个太监竟然胆敢自封为九千岁——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臭名昭着的明朝的大宦官魏忠贤。那么,魏忠贤为何如此胆大包天呢?
魏忠贤是一位在中国5000年历史长河中少数几个被后世人永远铭记于心的人物之一,然而,与其他备受后人景仰的人物不同,魏忠贤被后世人铭记于心并非是因为他为国家、为朝廷、为人民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相反,而是因为他残害忠良、祸国殃民的恶行。尽管南宋秦桧也被后世列入了“十大奸臣”的行列,但是与魏忠贤相比,秦桧还算没有太出格,最起码,秦桧没有像魏忠贤一样自封“九千岁”,而这一点,也是后人将魏忠贤定位在“十大奸臣”之首的主要原因。魏忠贤之所以胆敢称“九千岁”,还得从他的出身说起。
公元1568年正月,魏忠贤出生于河间府肃宁的一个市井之家,长大后便像其他许多正常的男人一样娶了妻并生有一子,由于他生性好赌,但是每次赌钱必输,他妻子规劝几次无效之后,便抛弃魏忠贤带着年幼的儿子远走他乡,这更为魏忠贤沉迷于赌博创造了条件。最终,魏忠贤欠下了一屁股债而又无力偿还,于是遭到债主的百般羞辱。一气之下,他自己动手割去了生殖器,投奔京城,希望在宫中能出人头地。进入宫中之后,被分配到司礼监秉笔太监、掌管东厂的孙暹名下做事,这为魏忠贤极力讨好孙暹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后来,魏忠贤发现孙暹并非是一个很好的靠山,于是又找上了自己的同乡魏朝,当时魏朝是当时皇帝身边的大红人之一,攀上魏朝这颗大树之后,魏忠贤便竭尽全力讨好巴结他,并和他结拜为兄弟。后来,魏朝又将魏忠贤推荐给神宗皇帝的妃子、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帮助管理伙食。利用这层关系,魏忠贤专门寻找各种机会接近朱由校,并不断送些精致的小吃以及奇巧的玩物给他,逐渐地,魏忠贤获得了年幼的朱由校的欢喜。当时,魏朝和朱由校的乳母客氏是“对食”,由于魏忠贤与魏朝是结拜兄弟,所以魏忠贤有很多与客氏见面的机会,于是,魏忠贤便利用这个机会在客氏面前大献殷勤,逐渐博得了客氏的欢心,从此,客氏逐渐开始喜欢上了魏忠贤,而厌恶起魏朝来。
公元1620年,宋神宗驾崩,太子朱常洛即位,是为光宗,朱由校被立为太子,光宗继位后不到一个月,便又驾崩,于是太子朱由校继位,史称为熹宗。朱由校的继位,意味着魏忠贤掌权时代的来临。早在朱由校还不是太子之时,魏忠贤便专门伺候过他们母子,再加上与魏忠贤“对食”的客氏又是朱由校的乳母,这更为魏忠贤步步高升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朱由校继位之后,魏忠贤立刻成为朝中一位炙手可热的人物。
随同魏忠贤一道被朱由校重用的,便是魏忠贤的结拜兄弟魏朝,为了扩展自己的权势,魏忠贤在客氏的支持下首先向魏朝发难,随后熹宗也站到了其乳母客氏和魏忠贤的一边,魏朝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被迫告病出宫,被逐往凤阳,魏朝出宫之后,魏忠贤便指派杀手将其毒杀在前往凤阳的路上,从此,朝中所有大权几乎全部落入魏忠贤和客氏手中,这为他后来自封为“九千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铲除政敌之后,魏忠贤的下一步便是控制朝纲,向“九千岁”迈进。
早在熹宗朱由校还不是太子之时,魏忠贤便摸透了他的性格:生性堕落,对做木工活情有独钟,每次在做这些活之时,朱由校总能集中精力,对外界的其他事物一概不予关心。朱由校继位称帝之后,他的这一性格特征并没有得到改变,这就为魏忠贤控制皇帝奠定了基础。正因为如此,魏忠贤专门在熹宗全神贯注地做木工活之时向其上报奏章,在这种情况下,熹宗总是会随口将奏章交由魏忠贤去办理,再加上魏忠贤每做一件事情几乎都能够令熹宗满意,于是熹宗越来越信任他。后来,熹宗不仅听任大权旁落而无所顾惜,而且还千方百计地为魏忠贤把持朝政提供便利,封魏忠贤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总督东厂太监便是最好的证明。魏忠贤把持朝政之后,一方面在熹宗面前竭力报喜不报忧,使熹宗对外界的形势毫不知情;另外一方面,他竭力讨好熹宗,使熹宗整日沉迷于声色之中无法自拔。
后来,熹宗不仅对魏忠贤的擅权百般容让,而且还在诏旨中动辄称“朕与厂臣”,很显然,此时熹宗已经将魏忠贤摆放到了一个几乎可以和他平起平坐的地位,甚至民间很多百姓只知朝廷有魏忠贤而不知有熹宗的地步,魏忠贤见时机已到,便自称为“九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