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位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可以说是千古流传,人们记住了这位传奇的奇女子,花木兰的故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起来的已经不可考,最早的书籍记载就是北朝民歌《木兰辞》,那么花木兰为什么能够代父从军呢?历史上有花木兰这个
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位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可以说是千古流传,人们记住了这位传奇的奇女子,花木兰的故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起来的已经不可考,最早的书籍记载就是北朝民歌《木兰辞》,那么花木兰为什么能够代父从军呢?历史上有花木兰这个人吗?
花木兰为什么要替父从军?
如果你读过北朝民歌《木兰辞》,就会知道那是因为“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北魏皇帝(可汗)发下征兵令,花木兰父亲名列其中,必须应征。
但花木兰父亲年岁已大,又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如何是好?显然,可汗的这次大点兵,已经给木兰一家子带来了愁苦,所以《木兰辞》开篇写道:“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花木兰想必辗转难眠,思量了一夜,才终于想到了对策,下定了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那么你会不会问道:既然“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北魏政府又为什么非要木兰家派丁入伍呢?木兰家不应召从军不行吗?不行。因为北魏实行的是府兵制。
所谓府兵制,就是朝廷将一部分民户划为“府户”(军户),免其“租调”(人口税),但军户必须世世代代服兵役,当朝廷需要士兵上战场时,每户要出一名男丁应召出征。父死子替,兄亡弟代,不可以逃役。花木兰家无疑被划为军户,列入了军籍,所以可汗的“军帖”上才“卷卷有爷名”。军令传下来,花木兰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让老父亲上阵,要么自己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府兵制度之下,军户不但有服兵役之义务,而且每次入伍,所需盘缠、粮食、兵器、马匹,都得自己解决,朝廷是不会给你掏一文钱的。你看《木兰辞》中,花木兰出征之前,自己先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然后才“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花木兰的故事是从哪里流传出来的?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花木兰这个人?对于这个问题,史学界一直争议不断,因为关于花木兰的一切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民间一直都有花木兰的传说。这位巾帼英雄连姓名和年代都不确定,被大家知道有此人的是一首北朝名歌《木兰辞》。花木兰像这首《木兰辞》讲诉了一位替父从军的奇女子花木兰的故事。根据这个作品,我们知道花木兰所在时期是北魏时期,因为里面记载了花木兰参加的是北魏远征漠北,破柔然汗国的战役。
保定西面几十里的完县城内有座木兰庙,庙内有一块大理石碑,人们称它为木兰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块碑被人们摸的透亮,像一面镜子。老人们说站到木兰碑前一照,可以望见十里八乡,在天气最晴朗的时候还可以望见保定府。只要你来到这里,人们就会给你讲一长串的花木兰传说。据传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一投军,就在完县西山岗子上放哨。一天深夜,天十分黑,人们都疲惫不堪,呼呼大睡,花木兰顶着寒风,在荒凉的山岗上放哨。忽听远处传来一阵鸟叫,机灵的花木兰仔细听了会,又飞来一群鸟,顿时木兰就起疑了,连忙跑下山岗向伙伴说了这件事,伙伴却不疑有它,又飞来一群鸟,木兰断定有情况,急忙给元帅报信。
元帅分析后急忙调兵遣将,把偷营的敌人全部抓住,连偷营的敌军头目也一并生擒。木兰立了头等功,元帅提拔她为将军。成为将军的花木兰接连打了几次胜仗,敌人不服,就派大批人马攻打完县。机缘巧合之下,花木兰知道了一个村子被敌军抢杀只剩三口人。木兰主动请战,三天三夜之后,全歼敌军生擒贼王,木兰又立了大功。木兰杀敌作战的地方叫血洋村,后叫显阳。传说敌人一听到花将军的名字就倒退四十里,显阳村被木兰将军守护,再厉害的敌人也不敢侵犯。这就是花木兰传说,这些传说充分说明了花木兰骁勇善战,深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