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谈起唐宋时期的散文大家时,范仲淹的名字是绝对不能错过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千古佳句令人印象深刻,范仲淹的作品有很多,而范仲淹其实不只是文学大家,也是一位实干派的官员,那么范仲淹当初是怎么进入官场的。范仲淹为什么不是唐宋八
我们谈起唐宋时期的散文大家时,范仲淹的名字是绝对不能错过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千古佳句令人印象深刻,范仲淹的作品有很多,而范仲淹其实不只是文学大家,也是一位实干派的官员,那么范仲淹当初是怎么进入官场的。范仲淹为什么不是唐宋八大家?
范仲淹当年是状元吗?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苏州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大中祥符八年登进士第。北宋杰出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政治抱负与生活态度的写照,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岳阳楼记》写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是范仲淹应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滕子京(990~1047),名“宗谅”,“子京”是他的字,北宋时河南洛阳人,小范仲淹1岁,与范仲淹同科,也是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岳阳楼记》一文,在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中,抒发了作者先忧后乐、忧国忧民,与友人共勉的情怀。这是《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的关键所在。
鲜为人知的是,范仲淹的这种思想和抱负,并不是在《岳阳楼记》中第一次出现,早在几年前他撰写的《蔡文忠公墓表》一文中,就有了较为完整的表述,从墓表的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这个“蔡文忠公”,在范仲淹心目中就是一个“先忧后乐、忧国忧民”,有着仁人志士节操的人。
《蔡文忠公墓表》全文约1600字,在叙述了蔡齐的生平事迹行状之后,文章的下半部分,给予蔡文忠公以高度评价,盛赞其高尚的品格和节操:
“……在政府,浩然示至公于内外,以进贤为乐,以天下为忧,见佞色则嫉,闻善言必谢。孜孜论道,以致君尧舜为心。与大臣居,和而不倚,正而不讦,无亲戚之间,有方大之量。朝廷为之重,刑赏为之平。及其出也,未逾岁时而天子思之,公遂不起。
呜呼!公之生也,天有意也。公之亡也,天无意乎?使在位而寿,则道德功名非竹帛之可胜矣!
铭曰:泰山之东,齐鲁同风,厥生我公。我公堂堂,观国之光,亨于真皇。真皇上仙,陨血涟涟,欲报昊天。今上圣神,乃眷正人,参于国钧。纯德坦坦,平心浩浩,进退惟道。恕以待物,诚以报国,仁人之德。天乎,天乎!岂不有心,夺此令人,我怀忧深。箕山峨峨,颍川悠悠。山为陂兮川为丘,公之名兮与日月留!”
那么,受到范仲淹高度评价的这位蔡文忠公又是谁呢?
蔡文忠公,名蔡齐,字子思。宋初胶水县(今山东平度市)人,生于公元988年,比范仲淹长1岁,比滕子京长2岁,3人都是大中祥符八年同科进士,而蔡齐为进士第一,即为该科的状元,是范仲淹的学长、师兄和好友。蔡齐和范仲淹是同科进士,范仲淹没有中过状元。
蔡齐逝于宝元二年(1039)四月四日,葬于康定二年(1041),范仲淹作为蔡齐的同科进士和好友,为学长、师兄写墓表,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蔡文忠公墓表》的成文时间,应在蔡齐去世的1039年至下葬的1041年之间,而《岳阳楼记》写于庆历六年(1044)。也就是说,写《岳阳楼记》比写《蔡文忠公墓表》晚了3~6年。阅读《蔡文忠公墓表》,从范仲淹声情并茂的叙述和慨叹中,我们可以品味到范仲淹对蔡齐的崇拜和尊重,可以看出,在他们的交往中,范仲淹一直把蔡齐当成了自己的偶像,视为做人和为官的楷模,从蔡齐的身上范仲淹看到了“以天下为忧”的品质和德操,并将其写在墓表上。由于蔡齐对他的影响深远,所以才有了后来登上岳阳楼时的感触和慨叹。从这个层面上说,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在蔡齐的影响下产生的,毋庸置疑,蔡齐对范仲淹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表率和楷模作用。
范仲淹是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除了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独占六席,却为何没有诗文俱佳的范仲淹?一片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加上“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动人词作,难道不够入选“八大家”之列吗?
要想揭开谜底,得从“唐宋八大家”这个超级组合的来源说起。明代初年,有个叫朱右的读书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家之名便始于此。后来经过明代中叶的散文家唐顺之和茅坤的引用推广,“唐宋八大家”这一名称也得以广泛流行,沿用至今。
首先,范仲淹不是古文运动的核心领导人物。“唐宋八大家”是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言之有物的散文,反对六朝的浮丽文体,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很大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入选“唐宋八大家”必须是唐宋时期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范仲淹虽然也有很不错的古文,但是他与上列的八位人物相比,在古文运动方面的成就远不如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也就是说,他不属于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还没有成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导层的人物,因而,后来的朱右、唐顺之、茅坤等都没有将范仲淹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
其次,范仲淹的政治成就盖过了他的文学成就,或者说他的仕途生涯冲淡了他在文坛的影响力。范仲淹不仅是一代治世之能臣,比如“庆历革新”,虽然失败,但仍不失其伟大。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边疆统帅,镇守宴请一带多年,西夏不敢犯境,人称“小范老子”,范仲淹去世后,北宋和西夏的边境百姓戴孝痛哭,认为边境安宁将不复存在。与此相比,他在文学上有一定的成就,毕竟赶不上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还有,范仲淹的散文《岳阳楼记》、他的词《渔家傲》等堪称千古名篇,他的文学作品数量较少,也许创作甚丰,但是流传到明朝或者后世的作品并不是很多。而且“唐宋八大家”主张“文以载道”,特别讲究文学作品对社会的推动和普通人的教化作用,在这一点上,范仲淹的散文优美绝伦,但是策论的性质偏弱。比如韩愈的《师说》《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苏洵的《六国论》,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等,单以散文而论,范仲淹的成就明显不如八大家。
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尽管范仲淹没有入选“唐宋八大家”,但是他的文才武略在历史长河中依然熠熠生辉,并不比“唐宋八大家”逊色,就像周华健没有入选“四大天王”,但是他的影响力并不低于“四大天王”,甚至有人将它称为“天王杀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凭这中伟大的政治理想和家国胸怀,当为天下读书人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