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古代的一员猛将,也是一位谋士,军师,作为谋士,韩信是非常合格的,可以说在当时战乱纷飞的时代韩信凭着自己的忠勇智慧为自己赢得了一席立足之地。现在关于韩信最著名的就是胯下之辱了,当时韩信不惜忍受胯下之辱,所以最后才能有所成就,可以说是非
韩信是古代的一员猛将,也是一位谋士,军师,作为谋士,韩信是非常合格的,可以说在当时战乱纷飞的时代韩信凭着自己的忠勇智慧为自己赢得了一席立足之地。现在关于韩信最著名的就是胯下之辱了,当时韩信不惜忍受胯下之辱,所以最后才能有所成就,可以说是非常的励志,只是他的结局还是非常悲惨的。
韩信是谁的手下谋士?
韩信得志是一个关于为汉高祖刘邦打得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韩信的故事,在韩信得志以前,韩信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将士,而且原先是刘邦的对头项羽处担任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职。然而由于一直没有得到项羽重用,便投向了当时的刘邦阵营。
但是韩信刚开始在刘邦那的时候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存在,尽管多次表忠心想要匡扶天下,并且多次和当时刘邦的谋士萧何聊天,萧何一直很惊奇他的才能,也向刘邦多次举荐,然而都没什么效果。在刘邦军队路过南郑的时候,韩信因为郁郁不得志便和其他一些军官一起逃走了,萧何听闻后都来不及去报告刘备而直接快马加鞭去追赶韩信。
不明真相的刘邦听到手下人向他报告说丞相萧何也跑了,这使得刘邦十分愤怒以及悲伤。直到两天后,萧何带着韩信回来了,向刘邦说了原委,刘邦终于开始正视韩信,大用韩信。从此韩信得志,立下平定四国的功绩,并且和张良、萧何一起被封为“汉初三杰”。韩信得知之后并没有忘记之前过的苦日子,没有忘记曾经在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给自己饭吃并且不求回报、教训自己男儿当自强的浣妇,在路过家乡的时候派人给她送了千金以谢当年之恩。
在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之后,开始杀害那些有功之臣,而韩信始终不相信刘邦会加害自己,更是不愿听从手下谋士蒯通的话反了刘邦,而后被吕后和萧何诱杀。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是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时候的大功臣,也是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是刘邦手下大将,那么韩信手下大将又有谁呢?
韩信手下大将在史料中并没有过多记载,可以明确的是几个忠心于韩信的谋士,但是韩信手下出名的武将却不多,原因可能是韩信手下大将几乎都是刘邦的人,都是对刘邦忠心耿耿,或者是直接受刘邦统帅的将领,韩信要用将领的时候便直接从刘邦处调动即可。当然,韩信手下必然也有值得他信赖的武将,只不过那些武将的实力与功绩比不上刘邦直属的那些武将们,所以也没被史料过多记载。
李左车是韩信的谋士之一,他也是李牧的孙子,李牧是秦朝统一七国之前赵国的名将,李牧的孙子李左车原先也是辅佐赵王的,并且因为李左车同他爷爷般立下了赫赫战功,被赵王歇封为了广武君。在赵国灭亡之后,韩信主动找上了李左车,并且向他求助计谋,李左车便一直跟随着韩信,直到刘邦为了压制韩信势力,将李左车调给了太子刘盈。
除了广武君李左车之外,韩信手下还有一个出名的谋士,他便是蒯通。蒯通也是秦末汉初的著名谋士,才辩无双,在韩信手下时曾经出过灭齐之策,出过三分天下大计,在汉朝成立之后便劝说韩信背叛汉朝,为其陈述利害,却被韩信对于刘邦的死忠而无视。在刘邦处死韩信之后听闻了蒯通的言论,便也想把他杀害,却不想被蒯通的“各吠其主”的言论说服而赦免了他,由此可见蒯通确实有着把死人说活的本事,他擅于陈述利弊,能够十分冷静客观地将利弊全部考虑清楚,确实可以被称为韩信手下大将。
韩信最后是怎么死的?
韩信(?~前196),秦汉之际的著名军事家。韩信原本是项羽手下的一员大将,后来归附刘邦,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奋勇争先,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各个击灭。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称:“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汉高祖刘邦也盛赞韩信的功劳。西汉建立后,他分析楚汉成败原因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号镶,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范增百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然而,这位百战功臣却不能寿终正寝,在汉高祖十一年,被吕后、萧何设计诱杀,他全族也遭诛,落得一个可悲的结局。
对于韩信的死因,有人说他是因谋反而遭杀戮的,罪有应得;有人说是刘邦不容人,他是含冤而死。那以真实情况如何?目前这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谁是谁非,暂难解决。
持谋反说法的人主要有以下佐证:高祖四年,平定齐地后,韩信派人对刘邦说:“齐人伪诈多变,是一个易于反复的国度,如果不设王位来镇守,大局难稳定,希望你委派我当个假王。”此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日夜盼望韩信前来增援,见到韩信使者带来的信,震怒异常,骂道:“我被困在这里,早晚盼他来援救我,他竟然想自立为王!”身旁的张良和陈平见势不妙,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正处困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不如做个人情,就此立他为王,好好善待他,让他为我们守一方之地。否则……”刘邦经提醒,顿然醒悟,连忙改口,说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后就是真王了,又何必还要当假王!”于是,他派张良赴齐,立韩信为齐王。之后,征调韩信的部队与项羽会战于垓下,大破项羽。楚汉之争结束后,刘邦就夺了韩信的兵权,并徙封他为楚王。从此埋下了对韩信的戒心。
项羽兵败后,他的逃亡将领钟离昧因素来与韩信关系很好,就投奔了韩信。刘邦记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楚王逮捕他。那时韩信初到楚国,到各县乡邑巡察进出都派军队戒严。汉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说:“我要游览云梦泽。”其实是想要袭击韩信,韩信却不知道。
刘邦将到楚国时,韩信打算起兵谋反,但又认为自己无罪;想去谒见刘邦,又怕被擒。这时有人向韩信建议:“杀了钟离昧去谒见汉高祖,高祖必定高兴,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于是韩信把此事与钟离昧商议,钟离昧说:“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看来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结果钟离昧自杀而亡,韩信持钟离昧首级去陈谒见刘邦。刘邦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韩信说:“果然就像人家说的,‘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所以我也应该死了!”高祖刘邦却说:“我抓你是因为有人告你谋反。”说完就给韩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阳,刘邦没有马上杀掉韩信,而是赦免了他的罪过,改封他为淮阴侯,让他寓居长安整天无所事事。韩信怏怏不乐,常常称病不上朝。
韩信部将陈豨被封为巨鹿郡郡守,前来向韩信辞行。韩信辞去左右,拉着陈豨的手叹道:“你所管辖的地方,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亲信宠爱的臣子,若有人说你谋反,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就会产生怀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定会大怒而亲率军队征讨。我为你在京城做内应,就可图谋天下了。”陈豨平素就了解韩信的才能,相信他的计谋,表示一切听从韩信的指示。后来陈豨果然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征讨,韩信称病不随高祖出征,暗地里派人到陈豨处联络。韩信与家臣谋划:可以在夜里假传诏旨,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率领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与叛将陈豨里应外合。这时韩信的一位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囚禁了他并准备杀他。那位门客的弟弟就向吕后密告韩信要谋反的事。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恐怕韩信不肯就范,于是与相国萧何商议,假装有人从皇上那里来,说陈豨已被杀死,诸侯群臣都前来进宫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道:“虽然您有病,还是要勉强朝贺一下。”韩信入朝进贺,吕后派武士把韩信捆缚起来,在长乐宫中的钟室里斩杀了他,并诛灭三族。
持冤杀观点的人认为,韩信无意反汉,他是被屈杀的功臣。一些学者指出,所谓韩信密谋假传诏旨,赦放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率领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并试图与叛将陈豨里应外合,都是没有实据的。首先,告发者是韩信准备处死的一个罪犯的弟弟,有挟怨诬告的嫌疑,即使韩信确有密谋,也不可能让这个人知道;其次,当年韩信雄踞齐地,握有重兵,有人劝他反汉并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称王,韩信却认为刘邦待他不薄,不忍心背叛刘邦。在绝对有利条件下尚且不反,而在闲居长安,既无兵权,又无武装的情况下,韩信为什么又要造起反来?再次,韩主被擒之后,未经审讯,立即被斩于长乐宫钟室。假设谋反有证据,为什么不昭示群臣?最后,刘邦平定陈豨是在高祖十一年年底,而韩信“谋反”却在第二年春正月,此时陈豨已经兵消瓦解,韩信又怎能与他里应外合?刘邦平叛归来后,对于韩信的死,“亦喜且怜之”。所喜者,心腹之患已经除掉,所哀怜者,大臣无辜遭诛杀。从这种心情也可以看出,刘邦本人也并不认为韩信真会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