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一种面向特定人群作正式的公开的课程讲授形式活动。每次活动,主题鲜明、任务明确,除了学生参加听课外,一般还有领导及其他老师参加,是老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一次有益的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教研形式的公开课,具
公开课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一种面向特定人群作正式的公开的课程讲授形式活动。每次活动,主题鲜明、任务明确,除了学生参加听课外,一般还有领导及其他老师参加,是老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一次有益的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教研形式的公开课,具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它应具有原生态、研究性和鲜明的个性,公开课以有原则、讲方法的教学评论作引导,可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坚实的台阶。
公开课是一种面向非特定人群作正式的公开的课程讲授形式。面向学生的公开课除了学生参加听课外,一般还有领导及其他老师参加,是老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好时机.面向企业的公开课,是多个企业参加同一主题的课程。
李总理经济公开课视频:
摘自:
李克强总理“经济公开课”十个精彩瞬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邀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经济形势报告。报告深刻分析和阐述了我国的经济形势,阐释了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回应了广大职工关心的经济热点问题和切身利益问题,是一堂生动的“经济形势公开课”。
今日,应广大网友要求,本网特别精选了李克强总理在“经济公开课”上的10个精彩瞬间,以飨网民。
【李克强:稳增长就是为了保就业】
2010年,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两位数,达到10.4%,但到去年四季度,因为国际国内多重复杂因素交织影响,经济增长率只有7.8%,今年继续下行,一季度是7.7%,二季度是7.5%。我们关注GDP,其实关注的是就业。我们之所以要稳增长,说到底就是为了保就业。
【李克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有两种选择】
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怎么办?要稳增长、保就业,我们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扩大财政赤字,增加货币供应量。通过打赤字、发票子来带动投资,这样做,虽然当年可能能见效,但需要财政、货币政策有相应的运作空间,更重要的是这种短期刺激政策难以持续。
第二种选择,就是坚持不扩大赤字,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这就需要我们保持定力、稳定政策。
要稳中求进,这是中央确定的工作总基调。还必须稳中有为。怎样稳中有为?那就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根据形势变化,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李克强:简政放权就是要鼓励就业创业】
大家都知道,有所谓“两只手”,看不见的是市场的手,看得见的手是政府的手。社会上有人说,政府“看得见的手”变成了“闲不住的手”,干什么事都要去报批。
大家想想看,我们在尽力为各地城镇新增就业、创业创造条件,而各种审批、检查显然把人民群众这种创业的热情给抑制了。所以我们下决心减少行政审批,这半年多来,中央政府下大气力已经取消和下放221项审批事项。简政放权的政策,向社会、向市场释放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就是鼓励大家就业创业。
【李克强:财政增收困难情况下如何盘活存量】
在财政增收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就想办法盘活存量。怎么把存量盘活?我们提出来,要让人民过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中央有“八项规定”,政府明确提出“约法三章”,要从“三公”经费上“开刀”。
同时,我们还改革投资体制。我们下决心把铁道部变成铁路总公司,既实现了政企分开,也使铁路作为企业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融资,让社会资本进入。当然要保证铁路的运行安全、国家的安全。修铁路是有回报的,有很多社会资本愿意进来,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加速铁路在薄弱地区的发展。
【李克强:加快结构调整 以扩大内需为重点】
推动经济发展,不光是稳住政策、推进改革、激发市场活力,还要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扩大内需。
我国人均GDP现在6000多美元,服务业发展的潜力还是很大的,要采取措施加以推动,特别是要破除障碍,吸收社会资本进入。同时要看到,制造业是不能丢的。我们重点加强节能环保这些符合结构升级方向的产业。我们还加大城市棚户区的改造力度,这是惠及民生的项目,其实也是拉动增长的项目。
推进结构调整,实际上也是要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差距,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和破解城市内部二元差距。
【李克强:为什么不能轻视“稳出口”】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主要还是要依靠内需,但是稳定出口也不可轻视,因为我们现在出口带动的直接就业人数大概3000万人,加上相关的配套产业,带动大概1亿人,如果出口迅速掉下来,就会产生就业问题。所以我们还是要有理有节地开展对外交往,维护国家利益,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李克强:何为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
我们不追求高速度,更不片面追求GDP,但是合理的增长速度是需要的,所以我们就确定了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实际上是要引导社会预期。什么合理区间呢?老有人追问我,说这有上限下限,这最终到底是多少啊?那就是GDP按照今年人代会所确定的,增长7.5%左右,作为我们的下限。上限CPI,就是物价上涨不能超过3.5%左右。
如果经济运行真要滑出这个合理区间,政府就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但在这个合理区间内,我们还是尽可能地释放改革的最大红利,着力去推进改革,着力去推进结构调整,激发市场活力来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这不是说政府没有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责任,这个责任我们是有的,也是有能力的,我们向世界明确发出这个信号。
【李克强: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何来】
今天我看外电分析,说中国的经济数据看起来不错啊。有些客观的国外经济学家写文章说,中国经济衰落的预言又一次食言了,说中国要硬着陆的人要感到遗憾了。所以说,我们整个经济走势稳中向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是有能力也是有条件的。要说信心重要,信心从哪里来?我说最重要的信心是来自于我们伟大的工人阶级,来自于在座同志们所代表的中国亿万职工的勤劳智慧。大家可能还记得,2008年国家金融危机冲击以后,2009年中国经济表现不俗,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刊登了中国工人照片,其中包括农民工。他们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是中国的工人在支撑着,主要是因为他们勤劳、勤劳、勤劳!没有比这样的工人更勤劳刻苦的了。我跟他们讲,你们还少了一个词,我也和你们重复三遍:智慧、智慧、智慧!
【李克强:两个维度看待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作为我们这样一个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已从原来的高速进入到了中高速阶段。什么叫中高速?我认为,7.5%左右,或者7%以上就是中高速。所谓“中”是和我们过去比较。过去是两位数增长,平均是9.8%。7%以上、7.5%左右就算中速了;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我们仍然是高速。特别是在大国中,没有哪个国家有我们这样高的速度。
【李克强:要让社会有“兜底”的安全保障网】
中国几十年来很大的成就是减贫,几亿人脱贫,这个成就在世界上没有人能非议,但是救急机制我们还没有完全建立。要让社会有“兜底”的安全保障网,让人民群众、让职工们敢于去就业创业。有人真正在就业创业中遇到困难,掉下来了,有一个安全网兜着他。不光要有基本的安全网,还要最后有个兜底线,这就是救急机制。我觉得“送温暖”应该在这个救急机制中占一席之地。政府、社会、工会的“送温暖”、慈善机构等等,大家一起来建立这个救急机制。坚决防止那些冲破社会底线的现象频频发生,促进社会和谐。
摘自:李总理的经济公开课:
十多天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主讲了一堂形象生动的经济公开课。10月21日,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所做的经济形势报告,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中长期走势做出了深入浅出的分析阐述,并且从头到尾“没有讲稿”。
参会媒体从中梳理出许多“妙语”。比如:他用“骑自行车”比喻“稳增长”政策:“你要是停着不动,没准儿就会摔下来,所以还要动,要稳中求进,我们还必须稳中有为。”
他也用“柴薪”比喻财政货币政策:“如果我们放松货币政策,多发赤字,那就像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他还形象地解读简政放权的重要性:“市场是看不见的手,政府是看得见的手,我们不能让看得见的手成为‘闲不住的手’。”
境内外媒体普遍盛赞这场经济“公开课”:权威、轻松、活泼。不过,如果把目光拉远就会发现,作为总理,李克强所完成的7个月任期,不啻于另一场面向世界、令人更加印象深刻的经济“公开课”。
如果把中国经济比作一艘巨轮,在“掌舵”之初,李克强所面临的航线,可以说是布满了暗流险滩。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仅为1.3%,日本0.3%,曾经与中国被并称为“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增长速度都不超过2%,印度的增长率也只有4.8%。
事实上,今年3月出任国务院总理以来,李克强所引领的中国经济发展也曾出现过“探底”。今年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一度跌至7.5%。
#p#分页标题#e#
李克强在报告中阐释了新一届中央政府所面临的复杂环境。他说,面对困难,政府“保持定力,稳定政策”,坚持不扩大赤字,不超增发货币,不用短期政策性投资刺激经济增长,而是通过“促改革、调结构”,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7个月后,当新兴经济体依旧哀鸿遍野之时,中国经济却奇迹般地企稳回升,表现出回暖迹象。10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GDP在第三季度同比增长7.8%,呈现出稳中向好的趋势。
英国路透社日前发表评论说,中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速的反弹得益于政府精准的“稳增长”的政策支持,四季度经济基本面依旧向好,全年实现7.5%的增长目标“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李克强在重点关注宏观经济大局的同时,并未减少对劳动阶层的关怀。他在人民大会堂面向职工代表的报告中强调,“我们最重要的信心,就来自于伟大的工人阶级”;“所有劳动者都需要关怀”;“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让广大劳动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他特别谈到,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选择了三个中国工人,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在金融危机后继续保持增长,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工人“勤劳,勤劳,勤劳”。
“我告诉他们,你们还少了一个词,智慧,智慧,智慧。” 面对3000多名职工代表,李克强满怀深情地说。台下掌声雷动。
有现场记者描述说,报告会场的气氛轻松活泼,不时响起阵阵笑声。还有媒体统计,这场面向普通职工、阐释复杂经济问题的报告会,先后引发了10多次热烈的掌声。
如同表现抢眼的中国经济一样,李克强的报告也受到了广泛赞誉。参加会议的吉利金刚公司员工吕义聪称赞,总理的讲话既幽默又务实,把经济形势和所面临的任务讲的很深很透,但听起来却像谈心一样。上海团农民工代表刘志刚说,李克强的报告用“平民化的语气传递了经济信心”。
还有更多正面评价来自境外媒体。台湾《旺报》认为,李克强的脱稿演讲,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引经据典却没有艰深难懂的专业词汇。“中国大陆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这次演讲显得意义不凡”。
《香港经济日报》则在报道中称:作为掌舵人,李克强将引领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年代。 版权所有:
李总理的经济公开课,李总理经济公开课视频www.westtour.net/news/20170508/50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