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被抓一般判多久,第二次吸毒被抓判几年

生活 梦幻男人 评论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第八条规定:吸食、注射毒品的,由公安机关处15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并没收毒品和吸食、注射器具。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除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外,予以强制戒除,进行治疗、教育。强制戒除后又吸食、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第八条规定:“吸食、注射毒品的,由公安机关处15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并没收毒品和吸食、注射器具。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除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外,予以强制戒除,进行治疗、教育。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可以实行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除”。

吸毒被抓一般判多久,第二次吸毒被抓判几年

容留他人吸毒罪

 

所谓容留他人吸毒罪,是指为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提供场所的行为。容留他人吸毒,是指给吸毒者提供吸毒的场所,既可以是行为人主动提供,也可以是在吸毒者的要求或主动前来时被动提供;既可以是有偿提供,也可以是无偿提供。三是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构成本罪。四是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他人吸毒而为其提供场所。

 

容留他人吸毒是行为犯。从刑法条款来看,行为人只要明知他人吸毒而为其提供场所,就可以构成容留他人吸毒罪。容留他人吸毒的人数和次数的多少、持续时间的长短并不是构成本罪的要件,仅是作为量刑情节考虑。笔者认为,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容留他人吸毒罪的社会危害性体现在侵害国家毒品管制制度和人们的身心健康,其危害程度应当达到严重扰乱社会管理秩序,造成一定的人身损害程度。如果容留他人吸毒的情节显著轻微,则不能认定为犯罪,否则势必会出现打击面过宽,达不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三),二〇一二年五月十六日

》第十一条规定:[容留他人吸毒案(刑法第三百五十四条)]提供场所,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两次以上的;

(二)一次容留三人以上吸食、注射毒品的;

(三)因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被行政处罚,又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

(四)容留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的;

(五)以牟利为目的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

(六)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其他情节严重的。

 

强迫他人吸毒罪

 

强迫他人吸毒罪,是指违背他人意志,使用强迫他人吸毒罪,是指违背他人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强制手段迫使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强制手段迫使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

 

违反他人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强制手段,迫使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规定以下三种情形从重处罚:

(1)强迫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的;

(2)国家工作人员强迫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

(3)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 毒品罪被判过刑,又强迫他人吸毒的。 版权所有:

吸毒被抓一般判多久:

吸食毒品不会构成犯罪,是行政处罚,拘留15日期满,如果吸食毒品认定为吸毒成瘾会责令社区戒毒,一般是三年,按时去进行毒品检测,期满就没事了;如果认定为吸食毒品严重成瘾会被强制戒毒两年;另外还要看他吸食毒品的事实,如果容留他人吸食毒品,一次容留三人及以上吸食毒品,或三次容留他人吸食毒品,才会处以刑事处罚,以容留他人吸食毒品罪论处。



第二次吸毒被抓判几年:

昨日,茶亭派出所民警在“剑盾扫毒”行动中,抓获了一名年仅18岁的女子小景(化名),发现该女子虽然年轻,可吸毒史却不短,从16岁就开始吸毒。办案民警与小景进行了交谈,原来,小景经历了一段坎坷的童年,早早地走上了社会,又因为交友不慎吸食冰毒染上了毒瘾,无法自拔。

  小景说,自己7岁那年父母亲就离婚了。母亲改嫁后,自己跟随母亲,因继父已经有2个儿子,平时对她无暇顾及。2012年她父亲不幸去世,2013年,小景的母亲又被查出患子宫癌晚期,正在读初二的小景辍学在家照顾母亲,2013年母亲病逝。短短两年时间内,父母双亡,给她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当民警问及如何染上毒瘾?小景称,自己离开学校后,家里的亲戚长辈又不管她。不久,小景身边就多了几个所谓的“朋友”,而就是这些“朋友”带她走上了吸毒的道路。

  2013年9月,小景在仓山一女厕内吸食冰毒被民警抓获,被处以行政拘留。2014年1月,小景在晋安区一公寓内吸毒被民警抓获,这回小景被处以行政拘留戒毒所执行并加上社区戒毒。

  这次,小景又在五一路附近吸食冰毒,被茶亭派出所民警抓获。第三次吸食冰毒被抓的小景将到戒毒所强制戒毒2年。

版权所有:


吸毒被抓一般判多久,第二次吸毒被抓判几年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49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