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民在《孙悟空的原籍在福建宝山》论文中,有这样的阐述: 在顺昌宝山主峰有一座双圣墓,墓碑的左碑上方横刻宝峰两个楷书小字,中间竖刻齐天大圣4个楷书大字,大字下端横刻神位两个小字;右碑竖刻通天大圣4个楷书大字。元朝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有一段
王益民在《孙悟空的原籍在福建宝山》论文中,有这样的阐述:
在顺昌宝山主峰有一座双圣墓,墓碑的左碑上方横刻“宝峰”两个楷书小字,中间竖刻“齐天大圣”4个楷书大字,大字下端横刻“神位”两个小字;右碑竖刻“通天大圣”4个楷书大字。元朝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有一段孙悟空的“自白”: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这段文字恰好能够解释上述现象,表明孙悟空其实是姐弟5人,通天大圣是他的一个兄弟,他死后和其兄弟埋葬在一起。
证据二:
奇石和人文景观辅证
王益民表示,还有许多细节可支持他的观点。宝山上面有许多与“神猴”有关的奇石和人文景观。
如宝山山顶的一个巨大的石块,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酷似一个猴子的脑袋(如图),就如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当地人把这里叫做“神针柱猴王”。《西游记》中说,孙悟空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在“神针柱猴王”下方,有一块满是裂纹的巨大石块,传说中的神猴就是从这里跳出来的,石头也因此裂出了“九宫八卦”的图案。 版权所有:
另一说法是:鲁迅先生曾考证过,孙悟空的原型是大禹治水时的无支祁,从古至今,在淮河一带一直流传着关于无支祁的传说,描绘他“形若猿猴”、“力逾九象”,是淮水的水神。吴承恩作为江苏淮安人,对于无支祁的故事应该是相当熟悉,在创造孙悟空这个形象时,无疑借鉴了无支祁的传说。特别在吴承恩版的《西游记》中,孙悟空是破石而出,这又与大禹治水有着隐约联系。
考古发现孙悟空墓:
福建省顺昌县考古工作者在位于顺昌县城西北部的宝山主峰上发现了一处始建于元末明初时期的孙悟空兄弟合葬神墓。孙悟空兄弟合葬神墓位于海拔1305米的宝山主峰南天门后的双圣庙内。双圣庙始建于元末明初,建筑面积大约18平方米,庙内是一座并立着两块石碑的古代合葬神墓,墓宽2
【科技讯】10月29日消息,据媒体报道,福建省顺昌县考古工作者在位于顺昌县城西北部的宝山主峰上发现了一处始建于元末明初时期的孙悟空兄弟合葬神墓。
版权所有:
悟空原是“五人合一”
“齐天大圣”孙悟空是海内外华人熟悉的神话人物,而“通天大圣”却没有在吴承恩的《西游记》里出现过,几乎无人知晓。顺昌县博物馆馆长王益民经过研究考证,在元末明初蒙古族戏剧家杨景贤撰写的《西游记》杂剧里寻找到了“通天大圣”这一形象。
据王益民介绍,杨景贤撰写的《西游记》杂剧里有一段孙悟空的自白:“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顺昌宝山双圣庙内的两块墓碑是“齐天大圣”在左、“通天大圣”居右,这与古代以左为尊的礼仪习俗相符;另外,“齐天大圣”墓碑刻有“宝峰”二字,而“通天大圣”墓碑上则略去此二字,弟从兄意非常明显;再者,“齐天大圣”墓碑上的装饰图案较之“通天大圣”的墓碑更加丰富讲究。由此可以断定,双圣庙内的两块墓碑表明这是孙悟空兄弟的合葬神墓。
王益民认为,吴承恩在撰写小说《西游记》的过程中,为刻画突出人物个性的需要将齐天大圣的名号用到了通天大圣的头上,并将传说中的通天大圣兄弟姊妹的高超本领全部集中到了齐天大圣一人身上。 原文:
“通天大圣”墓仅此一处
王益民表示,孙悟空兄弟合葬神墓的发现意义重大,这是历史遗存的有关文字资料之外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佐证,是研究西游故事主人翁转换和成型的重要实物资料。闽北、闽东乃至福建各地至今保存下来许多祀奉齐天大圣的庙宇、神位,但以其原型“通天大圣”为膜拜对象并以神墓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古代遗存仅发现这一处。
附件考古发现孙悟空墓,孙悟空确有其人?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50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