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恩怨,巴基斯坦为什么怕印度?

生活 梦幻男人 评论

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南亚地区的死对头最近以来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而一场随时可能爆发的核战争更是使得国际社会忧心忡忡。在紧张和关心之余,人们也许会问,印巴两国何以会有如此大的深仇大恨?两个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国

  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南亚地区的死对头最近以来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而一场随时可能爆发的核战争更是使得国际社会忧心忡忡。在紧张和关心之余,人们也许会问,印巴两国何以会有如此大的深仇大恨?两个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国家怎么会变成半个多世纪的冤家?印巴半个多世纪的紧张和敌对关系的根源表面上看起来在克什米尔的控制权问题上,但实际上造成这一现状既有各自内在原因,更主要的是英国殖民者一手操办的分而治之造成的后果。

原文:

  印度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1757年后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属印度的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及斯里兰卡(当时称锡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在全球的日益高涨以及印度人民要求民族自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英国只得同意印度独立。当时印度的民族构成是印度教占人口总数(4亿)的60%,穆斯林占24%,两大民族之间存在着很严重的分歧和敌意。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为了防止各民族联合起来反抗英国的统治,殖民当局采取的是分而治之的策略。而在决定英属印度独立的大事时,英国政府奉行的仍是分而治之。50年的发展已经证明,英国人用心险恶地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挑拨离间不但助长了彼此的敌意导致了当年的印巴分治,而且还应对此后50年中错综复杂的民族纷争与仇杀负责。 摘自:

  英国殖民统治当局奉行的分而治之政策显然忽略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1920年起,印度教就得到了由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先驱莫汉达斯·甘地(圣雄甘地)领导下的国大党的支持,而圣雄甘地为了争取早日获得民族独立,希望穆斯林和印度教团结起来加入他所发起的非暴力抵抗不合作运动。为了取得穆斯林的信任,圣雄甘地甚至接受了穆斯林建立一个奥斯曼式国家的目标。1924年,穆斯林取消了哈里发这一职位后,印度的伊斯兰教信徒与泛伊斯兰王国失去了联系,并且开始为自己今后在一个由印度教掌权的社会里的命运而深表忧虑。1930年,穆斯林诗人、哲学家穆罕默德·伊克巴尔勋爵倡议在南亚次大陆建立一个穆斯林国家。1933年,剑桥大学的一些伊斯兰学生创造了“巴基斯坦”这一名称,这是一个由旁遮普、阿富汗、克什米尔、信德的首字母以及俾路支的最后三个字母组成的合成词。1946年初,英国殖民当局提出了成立联邦制国家的建议,得到了印度各政党的同意,其中包括穆斯林联盟主席、后来成为巴基斯坦缔造者的穆罕默德·阿里·真纳。但是,之后不久,新当选为国大党主席的贾亚瓦拉尔·尼赫鲁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出言不慎,声称所有与自治有关的计划都应经过国大党的首肯并且随时可以作出变更。一言不慎捅了大祸,真纳闻及此言后愤怒不已,而傲慢自负的尼赫鲁也不愿让步,拒绝收回说过的话,一场民族冲突由此而来。1946年8月16日,成千上万的穆斯林在加尔各答市集会,支持成立巴基斯坦。集会最后变成了骚乱并进而演变成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一场大残杀,城内铁匠不分白昼黑夜地赶制枪支武器,72小时之内共有5000人丧生,加尔各答的棚户区内尸首遍地。这场种族残杀不但加深了印度教与穆斯林之间的宿怨,为今后印巴两国长期不和埋下了祸根,同时也宣告了建立一个统一的独立国家已失去最后一次机会,分治已经不可避免。

版权所有: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恩怨,巴基斯坦为什么怕印度?

 

原文: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恩怨,巴基斯坦为什么怕印度?

摘自:

  1965年5月,巴基斯坦与印度在巴印边界库奇兰恩地段发生争端并导致武装冲突,接着巴军在克什米尔发动大规模进攻,直攻到克什米尔首府斯利拉加附近,战局对巴有利。但印度从侧翼进击,大军直捣巴基斯坦的拉合尔,截断巴军后路,巴军在克什米尔渍败,乃集中全力守御拉合尔,战事甚为激烈,巴军处于危险境地。中巴关系自解决中巴边界问题和1964年巴总统阿尤布.汗访华后较为友好。

  在这次巴印冲突中,中国政府于5月初发表声明,指责印度的扩张主义,支持巴基斯坦的抵抗战争,在外交上给巴以支持。但巴军在拉合尔的抵抗极为困难,军火与物资供给也紧张,乃向中国求救。当时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罗查到外交部,三天五天地要直接找周恩来总理,除汇报战争情况外还要转送巴总统的信件或口头要求,请中国给予种种援。

原文:

  巴大使见周总理时每次我都在场,总理有什么指示都由我回部向部领导汇报并转告各有关部门办理。有几件事令我至今难以忘怀的。

原文:

  巴基斯坦总统请求中国出兵 摘自:

  巴军英勇作战,不计后备力量,在保卫拉合尔的战斗中,巴坦克部队在大炮和步兵之前向印军冲锋,结果损失严重,亟须坦克补充。巴坦克司令来到中国并在罗查大使陪同下面见周恩来总理,要求中国支援坦克若干辆。就在当天下午总理命我乘专机陪同他们去我某坦克制造基地参观考察。巴坦克司令见到我新制坦克后,要求亲自驾驶,事后他跳出机舱,竖起大指拇说,这种坦克好,他就要它。第二天返回北京我向周总理汇报,总理向有关部门查问始知此种坦克存数不多,但总理命令从现役部队使用的坦克中拨一部份支援巴基斯坦。此事使巴军及阿尤布总统万分感激。 版权所有:

  现在的孟加拉那时尚属巴基斯坦称为东巴。东巴与西巴中隔一个印度大陆,印度向东巴进攻,西巴援助不能越过印度大陆,只能绕道由锡兰(斯里兰卡)海道,费时太久,巴基斯坦乃用飞机绕道运输支援军火、物资及人员。这样,巴飞机每天有不少架次飞行,疲于奔命。那时苏加诺在印度尼西亚执政,主张新兴国家集体反抗侵略,对于支持巴军抵抗印军极有兴趣,乃派其空军司令秘密来华商谈印尼如何支援问题。

版权所有:

  这位印尼空军司令秘密来华时,周恩来总理命我从机场陪他直接到西花厅,总理亲自见他,同其讨论巴印战争形势,告诉他目前第三国不宜插手,否则将不只扩大势态并于各国不利,而且印尼飞机无理由而且更无法参加,现在只可给以物资等援助。谈后,周总理又请巴大使罗查和其武官来西花厅同印尼空军司令会见,并同他们共同进餐。此次会见我一直参加,体会到周恩来总理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慎重态度。

版权所有:

  巴印战争处在关键时期,双方主力集中在拉合尔战场,巴军处在危险境地,巴总统一再要求中国方面出兵进行支援,使印度处于两面夹攻之下。

版权所有:

  这是一个重大行动,周恩来总理曾召集有关部门特别是总参及各部讨论多次,认为支援是可以的,但如何支援则是一个重要问题。

摘自:

  毛主席拟定出兵援巴,周总理修改最后通牒

版权所有:

  9月初,我国举行全国运动会,各省各军区领导都来北京。在贺龙元帅请毛泽东主席及各大军区、各省市主要负责人的宴席上,毛泽东对周总理谈到援巴事宜时说,要出兵就应寻找与巴接界最近处出兵为好。这就表明毛泽东主席同意了出兵援巴。因此中国作出决定要在中印巴三国最接近处采取行动支援巴军的抵抗。外交部经过研究,认为印度军队在最近两年内一直在西藏西部及中锡(金)边界生事。中锡已划定边界,印军在边界山口如乃堆拉山口侵犯到中国一例修筑大批侵略工事,几年间大小工事约有56个,对中国领土和主权进行肆无忌惮地和破坏。考虑到中锡边界以南为中印及东巴最近交接处,于是决定准备在此地区给印度以打击以支持巴基斯坦。 原文:

  9月15日晚给印度政府最后通蝶式的照会在西花厅拟好,周总理即命我当晚交给印度驻华临时代办梅达。我当即回部在16日晨两点把梅达召来,当面递交限印度于三日内拆除它在中国锡金边界一侧和跨中锡边界线上的所有侵略工事,并立即停止在中印边界和中锡边界的一切入侵活动,保证今后不再越境骚扰,否则,由此而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必须由印度政府承担全部责任。梅达看了照会后,当时要向我提出辩解,我马上阻止他说,时间有限,请不要浪费时间,还是赶快将照会送回新德里。他只有急忙登车而去。

  自然,我们除提出最后通牒式照会外,还有些军事上的安排,印度怕受两面夹攻,迅速按期拆除它在中锡边界上的一切工事,退还其掳劫的藏族同胞和牲畜等。这是我办理和印度边界交涉以来最称心的一次事件。 版权所有:

  在这个照会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

摘自:

  印度政府在美帝国主义及其同伙的支持下,一贯对它的周围邻国推行沙文主义和扩张主义政策……现在向巴基斯坦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进攻……中国政府一贯认为,克什米尔问题应该像印巴两国向克什米尔人民保证的那样,在尊重克什米尔人民的自决权利的基础上加以解决。这就是中国不介入印巴争端的含义。但是,不介入绝不等于不问是非,决不等于中国可以同意克什米尔人民的自决权利遭到剥夺,也决不等于中国可以同意印度借口克什米尔问题侵略巴基斯坦。中国的立场过去是如此,现在仍然如此……只要印度有一天还在压迫克什米尔人民,中国就一天不会停止支持克什米尔人民要求自决的斗争,只要印度有一天还在对巴基斯坦进行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国就一天不会停止支持巴基斯坦反侵略的正义斗争……。 版权所有:

  这段话是周恩来总理指示我们写的,并且经他亲自修改加进去的。在中国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给印度的照会中加入这一段话,似乎有些出乎题外,而且这个照会在16日的《人民日报》上以头版头条新闻登出,它给世界各国的信息是很明确的,中国这个最后通牒式照会的目的也很明确。这是我在外交部办理支持被侵略国家的工作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原文:

  1971年又发生了印度出兵侵略东巴基斯坦问题。这时我在“文革”中受“造反派”批斗审查后被“解放”(1969年),我当时仍是驻尼泊尔大使,但我不愿出国再当大使,因为在大使馆执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大使(馆长)负责制,而那时的驻外大使馆党委都有国内造反派派去的头头(多半是服务员、司机、翻译)参加使馆党委,他们动辄干涉大使的对外活动(内部事务更不用说了),而且还向国内他们派别在部内的头头写报告,使得那时驻外大使不能正常工作,还要受到国内无端的攻击。所以我坚决辞去了驻尼泊尔大使的职务,表示再也不出国当大使,这样就留下来在部内参加亚洲司(原来的第一、第二两个亚洲司合并为一个)的领导小组,(那时从部到司都有领导小组,有军代表、造反派头头参加),主管南亚各国事务。这次处理印巴战争的事又归我负责了。 版权所有:

#p#分页标题#e#

  1971年的印巴战争情况较为复杂。东巴基斯坦的居民多半(可能全是)印度教徒,它原来称为孟加拉。1907年英国人让印、巴独立,把孟加拉邦一分为二,东孟加拉归巴基斯坦,西孟加拉属印度。而巴基斯坦以穆斯林教立国,西巴基斯坦原是回教徒,巴的中央政府也是回教徒当政,对东巴基斯坦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都不平等,引起东巴基斯坦人的不满。1970年东巴基斯坦的穆吉布?拉赫曼选举获胜,坚持要东巴基斯坦自治独立,受到巴基斯坦总统的镇压,逮捕了拉赫曼,引起了印度的干涉。印度从西孟加拉邦出兵,在苏联的支持下进攻东巴。巴基斯坦在印度强大兵力下,无力保卫东巴,于是求救于中国。巴军总参谋长,海空军司令,巴总统叶海亚的特使连续来到北京,都是由我陪同见周恩来总理。这时,我国情况也发生了变化,西藏军区司令被揪斗,西藏同内地各省一样政治局势不稳定。全国处于打内战的混乱中。当时我们了解东西巴的矛盾,东巴人对西巴的穆斯林政权不满,东巴的黄麻是国际上的抢手货,但卖黄麻的外汇全部用于西巴,对东巴投资很少。东巴的军队全是孟加拉人组成,但军官全是西巴人,这在宗教民族上造成极大的分裂,东巴人不满,要求自主是当然的。

摘自:

  但是由于印度的入侵,我们就不能不管了。但鉴于当时我国的情况,对巴基斯坦的援助,只有在政治、外交上给以支持,谴责并声讨印度对巴的侵略行动。在武器上提供了一些飞机、常规武器,像上次那样准备出兵的设想就谈不上了。印军进占达卡后,即扶助拉赫曼成立孟加拉共和国,当时我们认为孟加拉是印度的傀儡,一直不承认,算是对巴基斯坦的支持。但孟加拉共和国一直对中国友好。直到1975年我国才正式承认孟加拉共和国。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恩怨,巴基斯坦为什么怕印度?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50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