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晚间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提及,天津爆炸事故现场测出高致命性的神经性毒气浓度超过仪器最高值,这引发外界广泛关注。在刚刚结束的天津爆炸事故第九次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环保局环境应急专家组组长包景岭表示,核心区的大气监测是防化部队做的,不了解具
8月18日晚间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提及,天津爆炸事故现场测出高致命性的神经性毒气浓度超过仪器最高值,这引发外界广泛关注。在刚刚结束的天津爆炸事故第九次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环保局环境应急专家组组长包景岭表示,核心区的大气监测是防化部队做的,不了解具体有多么严重,但是环保局自身的仪器上并没有发现新的特征气体。
8月19日,新华社报道称,正在天津爆炸现场执行救援指导任务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化武专家组指出,爆炸现场根本不可能产生神经性毒气,所谓“神经性毒气”之说属“重大误判”。
在“焦点访谈”这期节目中,央视记者采廓了北京公安消防总队副参谋长李兴华,后者称:“今天(8月18日)上午这趟去采集的结果,侦测的结果跟昨天几乎一样,还是氰化钠和神经性毒气这两种有毒的气体。这两项指标都达到最高值。”
虽然把氰化钠说成气体可能是口误,但是“神经性毒气”是这位负责人明确的表述。而且这一事实,也在央视后续对化工专家的采访中获得证实。北京化工大学国家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实验室博士门宝对央视记者表示,爆炸区域的多种危化品都可能产生这类物质。
如果这一说法属实,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氰化钠本身还是固体,只要避免接触,危险性就不大。但是神经性毒气则不同,在1995年的东京地铁毒气案中,就是一种名为沙林的神经性毒气,造成12人死亡,约5500人中毒。
在接受央视采访时,门宝称:“这些物质遇水或者遇碱能产生气体然后产生神经性毒气,比如氰化钠还有一些硫化碱,另外一些物质在高温爆炸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性气体,比如二甲基二硫。神经性毒气一旦人吸入,可以与神经细胞作用,使酶失活,另外可以导致呼吸系统心脏等骤停进而导致人死亡。”
但是财新记者查询二甲基二硫的理化性能,虽然它会引起中毒,但也只是对眼睛稍有刺激作用,接触后会产生头痛、恶心和呕吐,要达到呼吸停止、心脏骤停的程度,需要吸入极高的浓度。
实际上,神经性毒气属于专有名词,特指剧毒神经毒剂,它可以通过刺激肌肉和重要器官影响神经系统产生致命效果。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仅一滴的剂量就可以在几分钟之内致人于死地。可以以气体形式被人吸入,也可以透过皮肤渗入。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了这种毒剂,但没有使用。萨达姆被指称在上世纪80年代曾对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使用了这种毒剂。一般这种神经性毒气特指有机磷或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最具代表性的是塔崩(tabun)、沙林(sarin)、梭曼(soman)和维埃克斯(VX),世界四大神经毒气。
原文:
神经性毒气生理机制解密:
神经性毒剂属有机磷或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organophosphorus compounds,organoposphates)。这类毒剂特别对脑、膈肌和血液中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致使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在体内过量蓄积,从而引起中枢和外周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严重紊乱。因其毒性强、作用快,能通过皮肤、粘膜、胃肠道及肺等途径吸收引起全身中毒,加之性质稳定、生产容易、使用性能良好,因此成为外军装备的主要化学战剂。
最具代表性的四个神经性毒剂是塔崩(tabun)、沙林(sarin)、梭曼(soman)和维埃克斯(VX)。美军将含有P-CN健和P-F健的前三者称为G类毒剂。代号分别为GA、GB和GD,将含有P-SCH2CH2N(R)2键的化合物称为V类毒剂,如VX、VE、VG、VS及VR等。
1995年3月20日奥姆真理教制作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其中采用的沙林,学名为“甲氟磷酸异丙酯”,就是神经毒气的一种,也是毒性最大的有机磷酸酯之一。
沙林可经由皮肤、眼睛接触、呼吸道的吸入或由口食入等途径危害身体,它在极小浓度就可以发挥极大毒性。即使非致死剂量的沙林侵入人体,也会造成瞳孔缩小、在暗处视力困难、胸部紧塞、头痛、恶心以及呕吐等症状。而且这些毒性会在体内累积,如果更大浓度时会使人晕眩、焦虑、心智损伤、肌肉痉挛、呼吸困难,最后导致死亡。
二次大战期间,用来当化学武器与杀虫剂的这类有机磷化合物,提供研究人员一个线索而发现「酰基化酵素」(acyl enzyme)的化学结构,我们以DFP(Diisopropyl phosphorofluoridate)为模型来解释这个过程。体内的一些水解(hydrolase)可对酯类水解成酸与醇,以提供体内所需生化反应的物质,例如脂肪水解成脂肪酸与甘油,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水解成胆碱;而水解反应过程中会在酵素的活化中心,形成所谓酰基化酵素的中间产物。反应方程式中水解上丝胺酸的OH基与酯反应形成酰基化酵素,再催化水解作用。不过,DFP会与酯竞争结合水解,因而使得正常酯类无法进行水解反应,如所示。
乙酰胆碱是神经传导物质(Neurotransmitter)的一种,传递讯息的神经末梢都内含有乙酰胆碱的小泡。当神经脉冲(Nerve impulse)要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小泡就会释出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再越过突触(synapse)与受体结合,刺激更进一步的生化过程;或是Ach与乙酰胆碱酯(acetyl cholinesterase)结合,进行水解反应,形成胆碱(choline)以利回收、重新合成Ach。而这一步水解反应相当快,以确保此神经刺激反应非常短。但如果乙酰胆碱酯被外来的化合物抑制了(例如沙林、DFP等有机膦会与乙酰胆碱结合),则乙酰胆碱水解反应就被迫停止了,但此时受体却继续不断地接受乙酰胆碱的刺激而无法水解释回胆碱,如此一来会很快地造成生理上的不平衡,而导致死亡。当然如果此时能迅速利用一些解毒剂如阿托品(atropine,)等来解除乙酰胆碱与受体之作用,就可避免死亡。
摘自:
世界四大神经性毒气名单,神经性毒气生理机制解密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50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