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计里的水银误吃了会中毒吗?全球可能淘汰水银温度计 三岁宝宝误食水银中毒 专家:应尽快将洒落的水银粘起来装瓶密封 家中有了宝宝,体温计是每个家长为随时关注孩子健康的的常备物品。而且,大多选用了大众均认为测量较为准确的水银体温计,更有少数家长
体温计里的水银误吃了会中毒吗?全球可能淘汰水银温度计
三岁宝宝误食水银中毒
专家:应尽快将洒落的水银粘起来装瓶密封
家中有了宝宝,体温计是每个家长为随时关注孩子健康的的常备物品。而且,大多选用了大众均认为测量较为准确的水银体温计,更有少数家长甚至连爱车上都配备着一支体温计。
专家:应尽快将洒落的水银粘起来装瓶密封
16日,温州一三口之家驱车到湖北,路过黄石时,车上小孩竟打破了水银体温计,少量误入口中导致中毒。家长报警后迅速驶下高速急送医院,而后转危为安。对此,专家提醒:家中常备的水银体温计一定谨防小孩玩弄酿危险,摔破了水银体温计也必须及时处理。事件:三岁小孩车上打破水银体温计中毒16日傍晚6时许,黄石港公安分局治安巡防八大队接到报警称,黄黄高速公路上,一个三岁小孩打破车上的一支水银体温计,并少量误入口中导致中毒,出现腹痛等明显症状,车主请求民警在高速公路口支援,护送紧急就医。
接到报警后,民警火速出警,并及时与报警人取得联系。不过,心急如焚的车主已经驶下高速,疾驰奔向黄石市中心医院救治。
17日,记者了解到,三岁小孩经医院紧急治疗,已经转危为安。据介绍,车主王先生一家经常驱车外出,为了随时关注孩子的健康,特意在车上配备了一支体温计。事发当日,调皮的孩子玩弄体温计不慎将其打破,并少量误入口中,当即出现了腹痛、头昏的症状。王先生见状,立即报警求援,急忙驾车下高速前往医院救治。说法:房间打破一支体温计,汞浓度超500倍“水银危害大,水银蒸气在房间里依然有危害”,黄石爱康医院血液科主任邓健平介绍,含汞体温计被打破后,这种被称作“水银”的液态金属,就会像小水滴一样洒落在地上,迅速蒸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消失了。相反,它们只是更加隐蔽地钻进了衣柜、地板和地毯等地方,加上最近天气变冷,晚上关窗睡觉,更容易导致中毒。
水银在常温下即能蒸发,气温越高,蒸发越快。据测算,一支标准的水银体温计含1克汞。这些数量的汞全部蒸发后,可以使一间15平方米大、3米高的密闭房间内的汞浓度达到22.2毫克/立方米。而普通人在汞浓度为1-3毫克/立方米的房间里,只需两个小时就可能导致头痛、发烧、腹部绞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曾有专家测试,在一间卧室里打破两支水银体温计后,马上进行空气中汞浓度检测,结果显示此时室内汞浓度比室外大气中汞浓度高出1000倍。支招:必须尽快将洒落的水银装瓶密封邓健平提醒,家中的水银体温计一定要远离小孩放置。水银体温计摔破了该怎么办?
邓健平介绍,可用湿润的棉棒或胶带纸将洒落在地面上的水银粘集起来,放进可以封口的小瓶中,如饮料瓶等塑料瓶,并在瓶中加入少量水,水可以防止水银蒸发。要特别注意的是,收集过程中,动作要快,而且要将窗户打开,保持良好的通风,手尽量不要与水银接触。
收集好的水银千万不要倒入下水道,如果水银渗入地下水,人们饮用了含有重金属的水,就会危害人体健康,建议将收集好的废弃水银,送交环保部门。对掉在地上不能完全收集起来的水银,可撒些硫磺粉,以降低水银毒性。同时将窗户保持长时间的通风,由于汞蒸气密度很大,可利用风扇、换气扇等排风装置,加快将空气中的水银蒸气排除。
对于被汞污染的房间,可用碘加酒精点燃熏蒸使碘与空气中的汞生成不易挥发的碘化汞,可以降低空气中汞蒸气的浓度。还可用10%漂白粉液体冲洗被汞污染的地面,也有一定的除汞效果。
同时,邓健平说,14岁以下孩子应禁用水银体温计,建议使用电子体温计。
推荐阅读:世界卫生组织倡议全球7年内淘汰水银体温计
10月11日电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人士11日发起一项活动,试图彻底消除水银在医用体温计中的应用。此前一天,多国就控制这种有毒的液态金属签署了一项联合国公约。
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一项声明中说:“水银是危害公众健康的十大化学品之一,是一种会扩散并世世代代留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给接触这种物质的人群带来严重的健康和智力损害。”
世卫组织说,它与无害化医疗组织合作,力争到2020年淘汰水银体温计以及使用水银的血压计。如果停止制造、进口和出口水银器械,并推广准确、廉价和安全的替代器械,那么这个目标就可以实现。
10日,在日本举行的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办的《水俣公约》外交全权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9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最终签署《水俣公约》,携手控制和减少全球汞排放。该公约制定了到2020年逐步淘汰水银器械的目标,其中涉及包括水银温度计在内的众多产品。此外,该公约还要求各国政府在15年之内关停所有水银矿。
《水俣公约》是世界上首个就水银这种高毒性金属签署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有望于2016年生效。
体温计里的水银误吃了会中毒吗?全球可能淘汰水银温度计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50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