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卫生厅厅长刘维忠:中医应该走向世界

生活 梦幻男人 评论

9月7日下午,由复旦大学主办、甘肃省卫生厅协办的西部发展高峰论坛医学分论坛在兰州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和甘肃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围绕西部中医药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 甘肃卫生厅厅长刘维忠:中医应该走向世界 在医学论坛上,甘肃省

  9月7日下午,由复旦大学主办、甘肃省卫生厅协办的西部发展高峰论坛医学分论坛在兰州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和甘肃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围绕“西部中医药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

 

  甘肃卫生厅厅长刘维忠:中医应该走向世界

 

  在医学论坛上,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以“中医走向世界是各国人民之福”为主题和与会嘉宾分享了对中西医学的观点。

 

  刘维忠说,对中医的认识,首先是整体观念,中医更多的讲宏观和整体,西医则强调微观和局部,各有各的优势。“如果形象地比喻说,中医就像是望远镜,远远的看方向正确,局部不清,是模糊的整体;西医是放大镜,虽然局部清晰,但是整体不清,西医也有很多独到的地方,这也是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

甘肃卫生厅厅长刘维忠:中医应该走向世界

 

  刘维忠举例说明,中医通过四诊收集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临床资料,根据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并拟定治疗方法,在治疗疾病时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西医则对确定的疾病不论人体、人种的区别一律采取相同药物和措施治疗,这样容易产生耐药性,甚至产生超级细菌,这是西药制剂的单一性和“同病同药”相对不变的治疗原则造成的。

 

  刘维忠还围绕中医辨证论治、天人合一健康观以及近年来甘肃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所取得的各项工作成果作了介绍。复旦大学药学院教授胡金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董竞成教授等专家学者,也分别就国内外创新药物研发之现状与对策,中国传统医学基本结构和物质基础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据了解,从2012年甘肃省与复旦大学正式开展战略合作以来,双方在教育、科技、文化、医学、决策咨询等领域的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此次,西部发展高峰论坛在兰州举行,也是复旦大学加深省校战略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推荐阅读:中医的发展历程!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同时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极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WHO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上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革命。中医新哲学观中医三个哲学观:整体观、辩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

 

  1996年,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和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信息-能量-物质’的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还包括近代针灸经络的发展史,近代中医气的进展简史,中西医结合史,中医中药史等。

 

  韩医申遗

 

  继端午祭申报成功之后,韩国又传出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拿一本所谓韩医学圣典《东医宝鉴》做文章。而中国自2003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中医药“申遗”工作列为专项进行研究,并成立了“申遗”委员会,酝酿中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双方互争高下,一时间引发多方争论。

 

  话说韩国将一本问世400周年的韩医学圣典《东医宝鉴》作为引子,提出“中医申遗”。殊不知,《东医宝鉴》的内容多取自中医,主要参考中国医书如《素问》、《灵枢》、《伤寒论》等撰集而成,其核心是以医学“气血运行,四象分辨,五行生克”来提示医学本质,是受中国道家影响颇深的一部医典。

 

  检索历史,日本侵占朝鲜半岛前,“韩医”的记录为零。过去,由于“汉医”、“韩医”的韩文表达方式是一致的,1962年,韩国政府废除了韩医师制度,遭反对后韩国政府才放弃该念头,韩国医院招牌上所谓“汉医院”、“韩医院”,其实就是中医。1986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了《医疗改正案》,才明确把“汉医学”改为“韩医学”。上世纪90年代,韩国的医生协会和药剂师协会提出改革方案,建议韩国政府实现韩医与西医结合的一元化,又遭强烈反对。

 

  大难不死,“韩医”发福了,做韩医须6年的韩医学专业学习,通过全国统一资格考试。韩国保健福祉部还投入7.62亿美元,举办韩医学国际博览会,进行海外韩医学古文献调查研究(多来自中国的图书馆)等。

 

  除了弹药准备,韩国“中医申遗”策略中还派出强劲推手。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成立“人类口传及无形遗产”国际评审委员会,韩国学者林顿熙就积极参与,韩国这次申遗,他是主力。另一学者徐庆浩则成为“世界记忆遗产”国际顾问委员会的委员。

 

  韩国申遗招数百出,甚至把中国的神农氏、李时珍变成高丽人。他们称自己发明的针灸,是根据《黄帝内经·素问篇·卷四》“砭石者,亦从东方来”。“东方”就是韩国,针灸就是他们的东西。

 

  自2003年以来,无论是官方或民间,都为中医申遗打了不少漂亮战。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中医药“申遗”工作列为专项进行研究,并成立了“申遗”委员会,开始酝酿中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5年11月,中医药管理局向文化部报送了《中医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草案》。该草案将中医理论、养生、诊法、疗法、方剂、中药、针灸和民族医药(含藏医药和蒙医药)八部分“打包”成一个项目,规模大、规格高。

 

  2006年,国家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医药作为第九大类共9个项目列入名录。中国传统医药申遗委员会召开会议,重点研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计划、内容和策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申报进度报告中称:“建议由我局从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出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能引起有关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优先申报。”

 

  韩国“中医”申遗,亦引发民间弘扬中医高潮。由中医师徐小周举办的北京厚朴中医学堂来了16位德国学习者,德国学生在中国学习针灸、艾灸、拔罐、刮痧等传统的中医疗法,见识了真正中药配制的过程,又体验了美味药膳。另外,“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在北京启动,活动计划3年完成,行程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所到之处皆受到百姓强烈追捧。

甘肃卫生厅厅长刘维忠:中医应该走向世界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51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