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罕见的巨型螳螂捕蛇过程,螳螂的生活习性有哪些?

生活 梦幻男人 评论

大自然是残酷的,在这个弱肉抢食的世界里,难免会有一些杀戮。为了地盘,为了生存,小伙伴们都听说过螳螂捕蝉麻雀在后的成语吧,今天一起来看下螳螂是怎样捕蛇的吧! 超罕见的巨型螳螂捕蛇过程 巨型螳螂硕大的头部,它正在悄悄等待下一个被猎者 原来它看中了

  大自然是残酷的,在这个弱肉抢食的世界里,难免会有一些杀戮。为了地盘,为了生存,小伙伴们都听说过螳螂捕蝉麻雀在后的成语吧,今天一起来看下螳螂是怎样捕蛇的吧!

 

  超罕见的巨型螳螂捕蛇过程

超罕见的巨型螳螂捕蛇过程,螳螂的生活习性有哪些?

 

 

  巨型螳螂“硕大”的头部,它正在悄悄等待下一个被猎者

超罕见的巨型螳螂捕蛇过程,螳螂的生活习性有哪些?

 

  原来它看中了一条蛇,正悄悄的靠近。

超罕见的巨型螳螂捕蛇过程,螳螂的生活习性有哪些?

 

  蛇居然渐渐的被制服

超罕见的巨型螳螂捕蛇过程,螳螂的生活习性有哪些?

  螳螂属于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 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螳螂体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复眼突出,单眼3个。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

 

  螳螂的生活习性

超罕见的巨型螳螂捕蛇过程,螳螂的生活习性有哪些?

  在昆虫世界里,螳螂由于其古怪的外形、凶猛好斗的习性和奇特的婚配现象而最具神秘色彩。因而它不仅受到昆虫专家的关注,也是摄影者拍摄昆虫题材最容易找到的模特。要拍好螳螂,既要熟悉其生活习性,又要掌握一定的拍摄技巧。笔者的体会是:

 

  一、熟悉螳螂的生活习性。螳螂为大型捕食性天敌昆虫。每到夏秋季节,常以相似于花瓣或绿叶的拟态隐蔽于草丛间或树枝上,以捕食果树、林木和蔬菜上的害虫,如蝇、蛾、蝉、蚜、蝗等。因此,通常于7-8月份,在乡间草丛或树枝上即可见到不同形态的螳螂。

 

  二、使用近摄器材。由于螳螂的体形较小,所以拍摄时,应使用数码相机的微距功能。即使是普及型数码相机的微距模式,仍有比较大的近摄倍率,完全可以胜任拍摄需要。其次,数码相机具有低成本优势,可以放手拍摄,从中选优。

 

  三、改善背景,突出主体。由于螳螂经常以拟态隐蔽自己,使自己与环境色基本相似。因此,拍摄时要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以改善背景,将主体与环境分离出来。拍摄时既可利用光线增加螳螂与环境的反差,将主体与环境分离出来。也可以采用大光圈,短景深的方法来虚化背景。

 

  四、选择合适的角度和光位。要拍好螳螂,拍摄角度的选择非常重要。要根据螳螂的不同形态选择拍摄角度,以拍出螳螂最优美的瞬间姿态。另外,还应根据表现需要选择光线的方向。如果照片旨在表现螳螂的独特形体和艳丽的色彩,一般可采用顺光拍摄;倘欲表现螳螂的触须、透明的翅膀和腿足上的细部绒毛等,则应逆光或侧逆光拍摄。这样拍出的照片具有较强的质感和立体感。

 

  五、眼明手快,抓拍瞬间。拍摄螳螂,抓取瞬间姿态非常重要。特别是螳螂在捕食不同猎物时的瞬间姿态更是千变万化。因此,拍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旦发现目标,要能根据螳螂的姿态和光线方向,迅速选好拍摄角度,并快速地构图、测光和拍摄。

 

超罕见的巨型螳螂捕蛇过程,螳螂的生活习性有哪些?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52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