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贷款还不上自杀,关于校园贷款的危害

生活 梦幻男人 评论

校园贷款这一项平台,可能当我们急用钱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因为毕竟我们大学生没有什么经济收入,每个月只有那么一点生活费,或许有的人还有别的需求但是钱不够,于是有了校园网贷的帮助,但是很多人因为网贷无法控制自己,从而使自己走上

  校园贷款这一项平台,可能当我们急用钱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因为毕竟我们大学生没有什么经济收入,每个月只有那么一点生活费,或许有的人还有别的需求但是钱不够,于是有了校园网贷的帮助,但是很多人因为网贷无法控制自己,从而使自己走上的一条不归路,就先下面的悲惨案例大学生贷款还不上自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关于校园贷款的危害

 

  大学生贷款还不上自杀
 

大学生贷款还不上自杀,关于校园贷款的危害

 

  游走于“灰色地带”

 

  今年3月中旬,郑州一名大学生小郑网贷负债60多万元后跳楼自杀的悲剧令人叹息,所释放的“引力波”更是引发持续关注。舆论普遍认为,是P2P网贷平台审查不严,面向学生违规放款,逼死了他。
 

大学生贷款还不上自杀,关于校园贷款的危害

 

  记者了解到,小郑贷款的主要用途是赌球,他迷上赌球后先是小赢了几次,后来越来越上瘾,先后用28名同学的身份证去贷款,以至于欠下60多万。他多次找家里人要钱。后来,催贷人员越逼越紧,他选择了跳楼。

 

  小郑的悲剧引起了北京某大学生小万的警醒。小万告诉记者,他和小郑一样,也是因为迷上了赌球,先后从不同的贷款平台贷了十几万元,后来网贷不断催贷,思想压力极大的他不得已向家长讲述了他的经历。他的父亲替他还了贷款。

 

  小万说,“校园贷的审核就谈不到什么审核,只要把身份证、学生证和学信网信息核对一下,他们就会放款。”他说,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身份信息,从不同的校园贷平台中贷到十几、二十万元是非常容易的,而这些平台为了做业绩,也基本不会考虑学生的还款能力。当然,对于放贷者来说,学生有没有还款能力不重要,学生的背后是家长和学校。

版权所有:


大学生贷款还不上自杀,关于校园贷款的危害

 

  小万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目前每个大学里都有一些学生在兼职做校园贷的推广,他们被叫做“校园代理”。凡是有学生在校园贷的APP注册、绑定银行卡的,兼职者就可以获得30至50元不等的提成。有的校园代理,一天就可以赚3000至5000元的提成。

 

  以贷款1万元为例,设定年息为12%,小万实际上拿到手的只有8千,平台会扣掉2千元的保证金,但是小万要还的钱是11200元。如果小万按期按时还完,那么那2千元保证金才能返还,如果出现逾期,那么这2千元就会被扣掉。


大学生贷款还不上自杀,关于校园贷款的危害

 

  另外,对于网贷合同中的违约条款、逾期付违约金等等细则,很多学生并不会认真去看。而一旦发生逾期,平台就会扣钱和收取高额利息。   “本科生可以贷3万,研究生可以贷5万。”一位学生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据银率网不完全统计,目前涉及校园借贷的平台,借款利率普遍较高。以趣分期平台的产品“趣白条”为例,借款3000元,借款期限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应的年利率分别为24.0%、17.5%、15.4%、13.5%。

 

  “网贷催贷有很多办法,不按时还钱,他会说给老师打电话、给家长打电话。”大学生小张说,一般学生都不愿意出现这种情况,哪怕出去兼职也要按时把钱还了。

 

大学生贷款还不上自杀,关于校园贷款的危害


 

  丰厚的利润,使众多的平台纷纷争抢校园贷市场。谁能注册、放款更多,谁的利润也就越大。因此,放贷审核不严的情况在所难免。

 

  关于校园贷款的危害

 

  教育部和中国银监会日前发布《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提倡高校开设金融学、网络安全学等相关公共基础课或选修课,帮助学生增强金融、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大学生贷款还不上自杀,关于校园贷款的危害

 

  《通知》指出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因此要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和整治。业内人士表示,不良平台将被逐渐淘汰,今后整个行业的发展会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

 

  随着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让学生陷入“高利贷”的危机之中。本报曾在3月对愈发失控的校园贷款平台做过深度调查,深度解析了贷款中的种种乱象。

版权所有:


 

大学生贷款还不上自杀,关于校园贷款的危害

 

  鉴于校园贷款的种种危害,《通知》释放出“整治”不良校园贷的信号。两部委明确提出,首先要建立校园不良借贷的日常监测机制。高校宣传、财务、网络、保卫等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各银监局等部门要密切关注网络借贷业务在校园内拓展情况,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队伍要密切关注学生异常消费行为,及时发现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贷款还不上自杀,关于校园贷款的危害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9/52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