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福和沃尔玛都是国内的大型超市,可以说这两个品牌在市场上所占的地位也是非常大的,虽然加利福和沃尔玛都是外来资源,但是不得不说,他们在中国站稳了脚,适应了中国的居民消费水平以及消费习惯。虽然二者都是大型超市,但也是有所不同的。 家乐福与沃尔
家乐福和沃尔玛都是国内的大型超市,可以说这两个品牌在市场上所占的地位也是非常大的,虽然加利福和沃尔玛都是外来资源,但是不得不说,他们在中国站稳了脚,适应了中国的居民消费水平以及消费习惯。虽然二者都是大型超市,但也是有所不同的。
家乐福与沃尔玛的不同点
规模是连锁超市盈利的第一要素,沃尔玛、家乐福同样作为外来者,开店的数量直接决定其盈利的速度与时间。而在国内对外资零售还未完全开放的形势下,二者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家乐福在中国最早实现盈利,并将沃尔玛远远抛在身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乐福开店的速度与数量远超过沃尔玛。”
家乐福在中国开设了48家店,是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开店数量最多的。家乐福于1995年进入中国,为了在中国市场抢先占位,并一定程度上领先于竞争对手,制造规模成为了家乐福在中国市场首要的工作。在国内零售业未完全开放的背景下,家乐福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诸如“绕道”、“假合资”、“借道地方政府”等非常规手段。这也成了家乐福被诸如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张宏伟、物美集团董事长张文中为代表的一批本土零售企业高层人物声讨的口实。但是,即使在这样的纷至沓来的舆论压力下,家乐福的商店数量逐年迅速增加。对此,家乐福中国总裁施荣乐认为家乐福的非常大的优点就是适应能力强,在不同的法律环境下,有不同的应变方法。
摘自:
沃尔玛则是遵守中国政策的“好同志”,但守规矩也直接导致了发展的滞后,沃尔玛在开店数量上一直落后于家乐福,其店铺的区位在很长时间也局限在华南与东北市场。根据沃尔玛在中国的官方网站显示数字,截止到2004年5月14日,沃尔玛在中国总共拥有38家店铺,比家乐福同期落后10家。
此外,由于店铺数量不够多,沃尔玛仅在深圳、天津设有两个物流配送中心,沃尔玛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灵活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就无法发挥,这极大地限制了沃尔玛的盈利速度,沃尔玛只能选择在某一个地区进行深耕,比如深圳,沃尔玛到目前为止已开设了10家店铺。而家乐福的活动地域非常广泛,并在国内设立了4个区域采购中心,并给予单店相当大的自主权,使得家乐福的每一个单店都有适应当地市场的能力。
版权所有:
对于连锁超市的盈利来源,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进销差价;二是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三是整合内部管理,优化人力资源,节约管理成本;四是向供货商收取进场费、年节赞助以及各种销售返佣折扣等。“沃尔玛在前三条做得最好,而第四条是家乐福创造并带动形成的中国特色的超市盈利来源。”庞小伟说,“家乐福向供应商收取的费用对其盈利贡献有多大无法评估,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这一块收入,家乐福在目前要实现盈利是非常困难的。”
超市的选址是单个超市盈利的重要原因。“从目前家乐福与沃尔玛店铺的分布情况来看,家乐福倾向于选择一线城市市中心的繁华商圈,而沃尔玛的很多店铺都选择相对偏远的城郊结合部以及社区之中。”
家乐福目前已经覆盖了中国的一线城市,相比沃尔玛在长三角地区拥有绝对的优势。沃尔玛在中国的第一家店铺位于深圳洪湖二路,直到现在也是个很偏的地方,北京石景山的山姆会员店相比家乐福的几家店铺位置就偏远很多。而即使沃尔玛不久前在西部的南宁、贵阳开设的店铺在市中心,其地价也比东部要低很多。而这一取向造成的结果是沃尔玛的很多店要经过多年的培育才能形成充分的盈利。
家乐福和沃尔玛哪个更好?
1.家乐福混合模式对决沃尔玛单一利润
企业的直接目的就是盈利,只有实现利润的增长和积累才有企业的发展与扩张。不同企业围绕怎样实现盈利而展开自己的所有活动,并不断完善,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竞争优势。我们可以这样说,企业之间差别的核心也就是盈利模式差别的外在表象。
零售企业,其利润来源一般有两方面,即传统的商品毛利(顺差毛利)和后台毛利。商品毛利又称之为顺差毛利,也就是以获取商品批零之间的差价为主;而后台毛利则是家乐福的首创,包括了年底退佣、上架费用、促销费用等等。可以这样说,家乐福的利润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后台毛利。
原文:
收进场费等后台毛利是由家乐福创造并带动形成的中国超市的新盈利之源(影响了国内零售企业的利润来源结构,原本没有收费概念的国内零售企业也学会了收各种名目的费用),收费的模式被业内同行戏称为“家乐福模式”。一家企业想进入家乐福,大致需要包括特色促销活动、店内旺销位置优先进入权、进入商店的特权、良好营销环境的优先进入权、节假日、开发市场份额等六大门类的费用,各项进场费用最高可达供货商在家乐福卖场实现的营业额的30~40%左右,最高可达一半以上。而沃尔玛就是规矩多。在沃尔玛,采取完全的采购与营运分离的做法,对于这个跨国巨头的利润,基本全部来自于商品毛利(沃尔玛也有费用,只不过是用商品的形式来体现而已,比如要收5000块的店庆费, 沃尔玛不会要求厂商缴现金或支票,而是在货款中扣掉, 即减少厂商的商品价值)。在2003年被商务部评为与供应商关系最好的连锁超市。他不仅仅不收取供应商的进场费,还在采购的办公室张贴出了“严禁向采购人员行贿”、“严禁采购人员向供应商索贿”的警示牌。
版权所有:
为了最大化获取利润,家乐福和沃尔玛采取了不同利润组合的方式:家乐福的盈利模式是商品毛利与后台毛利相结合,沃尔玛采取的是单纯商品毛利的做法。与此同时,作为实现利润的流程支持,家乐福采取的是营采合一的经营方式,而沃尔玛则采取了营采分离的方式。
在零售企业,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营采合一的最大特点是灵活多变,可以随时根据地区差别而进行调整,也正是这点,促成了家乐福在中国的巨大成功。但是弊端是内部管理成本较高,并且这种管理成本一般不直接体现在直接费用上,而是通过在市场中的营运活动而表现。中新社曾经报道过武汉家乐福一种面包有三层标签,每一层的保质日期都不一样。而在“假茅台”事件后,消费者对家乐福的怀疑扩展到更多的品类,这一切显然并不是管理疏忽和偶然事件能解释的了的。同时,因为权利的过度集中和放开,会滋生贪污腐败,助长权利人员的投机心理,增加监控的难度,也会使原本属于公司的利益受到损伤。营采合一会使组织结构和职能之间存在重叠和模糊地段,使得在实际工作中会增加内耗降低运作效率。
相比较营采合一,采购与营运完全分离显然更加符合工业控制的原理:两者之间在内部完全绝缘,不仅仅使商业贿赂成为不可能,更加促使了各职能部门的高效与专一。
在沃尔玛,所有的商品陈列都是标准化的,包括按照采购统一规划的图纸摆货架和放置堆头。并且在应对消费者的需求,沃尔玛也采取了一视同仁的态度——奉行总体质量的低价而不是个别产品的绝对低价。为了使自己的商业数据运转更为迅速,沃尔玛甚至不惜代价推广EDI。
但是,这种标准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沃尔玛的经营策略显然更加适合完全成熟的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几乎所有产业都发展到了工业化的阶段,供应链的高度发达和企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为沃尔玛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平台。在中国面对地区差别和消费者差别,这种标准就不免有了画地为牢的意味。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制造商标准并不统一,物流系统也差别巨大,因此标准化的操作自然很难与国情相结合。同时,中国的供应商还主要集中在个体形式的经销商阶段,他们大部分从旧有的坐商发展而来,在体制、经营形式与观念思路上与现代的零售企业,尤其是沃尔玛这样的国际巨头之间还是有很大的距离,要适应不是一个环节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沃尔玛严格的标准化与目前中国供应商的实际水平的差异,也为沃尔玛选择本土供应商设置了一道屏障。
原文:
2.营运流程之差别
#p#分页标题#e#
任何一个组织或者企业,选择了一种实现利润的方式,必然会通过流程在实际运作中不断强化和固化,由此形成了不同组织的差别。这就好比大家都在登山,有的人喜欢曲折行进,有的人喜欢冒险攀岩。采取的方式不同,自然素质的要求和能力的匹配也就显然不同。显然,沃尔玛和家乐福在各自的营运中的千差万别自然就是其核心的外在表现。
家乐福的盈利模型比较灵活多变,对供应链的依赖性较小,而沃尔玛则完全相反。但是,两者为了最大化实现自己的利润,都在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不断强化自己的竞争地位,通过各个节点的流程设计来实现自己与盈利模型的相互匹配。
家乐福对新店址偏好于商业中心或居住中心,强调对商圈的依赖。有一套在业内较为成熟的店址评估系统,对商圈的调查结论甚至与专业报告(政府或第三方咨询机构)不相上下。这也是目前家乐福在华成功经营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沃尔玛似乎并不这样认为,一般情况下,沃尔玛对于大卖场更倾向于城效结合部,更看中那里的地价优势和交通优势,其成本节约意识和对物流的要求显然昭然若揭。
家乐福提倡每日低价,但实际是Hi-Low(高低结合)的价格策略,顾客经常购买、经常比较价格的商品定价很低,其余商品的正常售价则一般高于真正采用每日低价的沃尔玛。为了强调消费者这种表面低价的感觉,在技术层面无所不用其极:促销时提供的深度折扣价格,常常显著低于对手的每日低价;在商店内外,采购快讯、店门口的广告、店内的吊旗、货架标示都在用醒目的大红字提示你哪些商品正在促销;商店中,堆头、端架陈列生动诱人,对新产品、促销商品、推荐商品等标识清晰;结账的收据提示着顾客今天你又节省了多少元;出门前,经常花样翻新的赠品换领与抽奖,再一次增加顾客的收获感。通过这些方式,使消费者产生了一种价格错觉,并由此吸引了大量的客源,以此来带动营业额的上升和保障综合利润水平。
家乐福与沃尔玛的不同点,家乐福和沃尔玛哪个更好?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9/52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