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琴是中国乐坛中的常青树,很多人都听过她的歌。蔡琴的歌声中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们沉醉其中,不可自拔,当年作家龙应台曾经专门去听过蔡琴的演唱会,并且写下了一篇很精彩的文章。在这个文章中,他提到了马英九,提到了沈君山。 沈君山与蔡琴是什么关系
蔡琴是中国乐坛中的常青树,很多人都听过她的歌。蔡琴的歌声中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们沉醉其中,不可自拔,当年作家龙应台曾经专门去听过蔡琴的演唱会,并且写下了一篇很精彩的文章。在这个文章中,他提到了马英九,提到了沈君山。
沈君山与蔡琴是什么关系?
沈君山与蔡琴没有什么关系。其原因是当年龙应台去听蔡琴的演唱会,被蔡琴的语言而感动,看到了马英九,并想到了躺在医护病床上的才子“沈君山”,感叹:他们是走在历史山路上的一代人,前后却拉的很长,人的命运的不同.......
以下是龙应台的原文:
这条山路是人生的路,是一代人的路,是一条有着喜怒哀乐,世间百态的路.
她波澜不惊的歌声
是一种被遗忘了的古老语言
有着一种古典的浪漫
一种优雅的感伤
不着任何渲染的笔墨
唱出了人生的五味杂陈
五万人涌进了台中的露天剧场;有风,天上的云在游走,使得月光忽隐忽现,你注意到,当晚的月亮,不特别明亮,不特别油黄,也不特别圆满,像一个用手掰开的大半边葡萄柚,随意被搁在一张桌子上,彷佛寻常家用品的一部分。
一走进剧场,却突然扑面而来密密麻麻一片人海,令人屏息震撼:五万人同时坐下,即使无声也是一个隆重的宣示。
歌声像一条柔软丝带,伸进黑洞里一点一点诱出深藏的记忆;群众跟着音乐打拍,和着歌曲哼唱,哼唱时陶醉,鼓掌时动容,但没有尖叫跳跃,也没有激情推挤,这是四五十岁的一代人。
老朋友蔡琴出场时,掌声雷动,我坐在第二排正中,安静地注视她,想看看──又是好久不见,她瘦了还是胖了?
第一排两个讨厌的人头挡住了视线,我稍稍挪动椅子,插在这两个人头的中间,才能把她看个清楚。今晚蔡琴一袭青衣,衣袂在风里翩翩蝶动,显得飘逸有致。媒体涌向舞台前,镁光灯烁烁闪个不停。她笑说,媒体不是为了她的“歌”而来的,是为了另一件“事”。
然后音乐静下,她开口清唱:“是谁在敲打我窗/是谁在撩动琴弦……”
蔡琴的声音,有大河的深沉,黄昏的惆怅,又有宿醉难醒的缠绵。她低低地唱着,余音缭绕然后嘎然而止时,人们报以狂热的掌声。她说:你们知道的是我的歌,你们不知道的是我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对你们并不重要。
在海浪一样的掌声中,我没有鼓掌,我仍旧深深地注视她。她说的“事”,是五十九岁的导演杨德昌的死。她说的“人生”,是她自己的人生;但是人生,除了自己,谁可能知道?一个曾经爱得不能自拔的人死了;
蔡琴,你的哪一首歌,是在追悼,哪一首歌,是在告别,哪一首歌,是在重新许诺,
哪一首歌,是在为自己作永恒的准备?
挡了我视线的两个人头,一个是胡志强的。一年前中风,他走路时有些微跛,使得他的背影看起来特别憨厚。他的身边紧挨着自己大难不死的妻,少了一条手臂。胡志强拾起妻的一只纤弱的手,迎以自己一只粗壮的手,两人的手掌合起来鼓掌,是患难情深,更是岁月沧桑。
另一个头,是马英九的。能说他在跟五万个人一起欣赏民歌吗?还是说,他的坐着,其实是奔波,他的热闹,其实是孤独,他,和他的政治对手们,所开的车,没有“R”档,更缺空档。
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蔡琴开始唱“恰似你的温柔”,歌声低回流荡,人们开始和声而唱: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就像一张破碎的脸
难以开口道再见 就让一切走远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却都没有哭泣
让它淡淡的来 让它好好的去
我压低帽沿,眼泪,实在忍不住了。
今天是七月七号的晚上,前行者沈君山三度中风陷入昏迷的第二晚。这里有五万人幸福地欢唱,掌声、笑声、歌声,混杂着城市的灯火腾跃,照亮了粉红色的天空。
此刻,一辈子被称为“才子”的沈君山,一个人在加护病房里,一个人。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地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才子沈君山资料简介
沈君山,浙江余姚人,1932年8月29日生,家世显赫,台湾大学物理系学士,美国马里兰大学物理博士,曾任职于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太空总署太空研究所及普度大学。 1973 年回台湾后,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理学院院长,后曾担任行院政务委员,并于1993 年当选第一届民选校长。
沈校长就学台大期间,曾是台大足球队队长,篮球队队员,赴美求学期间又连续三年获得美国围棋冠军本因坊头衔,回台湾后曾经代表台湾赢得两次世界桥牌赛亚军,当选七次国家桥牌选手,十大杰出青年。沈校长文武兼备,加上家世显赫,故曾被赞誉为”四大公子”之一。
1956 年该校初复校时,沈校长即担任梅贻琦校长之助理及吴大猷教授之助教。为当时全校四位专职人员之一。 1973 年回台湾,先后担任该校理学院院长( 1973 - 1979 , 1984-1987 )、人文社会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2-1984 )、生命科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7-1988 )、共同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7 - 1988 )等职,该校由一理工学校发展成注重通识,并具人文气息之完全大学,沈校长厥功甚伟。
在其主持清华理学院期间,所属各系经教育部评鉴为台湾最优秀之学院,其后任校长期间,清华大学每年之学术评鉴均领先群校,与台大相颉,互有所长,并为台湾最具学术声望之大学。在此期间,适逢台湾校园民主运动的高潮期,清大校园发生不少民主抗争运\动,幸赖沈校长的温和开明处理,使清华校园并未受到太大冲击。
沈校长回台湾后,除于 1988 年短暂入阁出任政务委员外,皆在清华校园度过。然长期关注国事,对民主发展及两岸关系皆有独特之贡献。 1980 年代,台湾仍处于戒严时期,沈校长以其声望热忱,沟通朝野,保释林义雄等因美丽岛事件系狱人士,并长期担任中央选举委员,于族群融谐,厥功甚伟。 1990 年代初,两岸解冻,沈校长出任回台湾统一委员会委员,提出两岸分治之观念,并三次与中共领导人江泽民晤谈,对于和缓两岸,启动交流颇有贡献。
沈校长于 1998 年春退休后,仍居于幽静的清华校园,担任科技管理学院咨询委员会召集人,校友会理事长等职,并积极参与艺文公益活动。
仿本家前辈沈复,意欲在有生之年写生“六记”,著有散文集《浮生后记--一而不统》、《浮生三记》、《浮生再记》。以潇洒动情地笔触写出从青丝到白发的人生几度秋凉,从容道出“当官”与“罢官”的滋味,展现人文与科学对弈,情采斐然,并在谈笑间看围棋、桥牌交锋,谈棋论道写出人生。正如作者所说的:“做我所能,爱我所做。”
沈君山与蔡琴是什么关系?才子沈君山资料简介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9/53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