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这两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规模汇合,至16世纪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
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这两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规模汇合,至16世纪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总人口达987万人(2009年),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共计941.3796万人(2006年),约占新疆总人口的46%。根据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游牧民族。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先后曾被译为“韦纥”、“乌纥”、“袁纥”、“回纥”、“回鹘”、“畏兀儿”,以后才改为“维吾尔”,沿袭至今,是“团结”、“联合”之意。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中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即葡萄沟就在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东南184公里的吐鲁番盆地。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开封、郑州等地。
维吾尔族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文:
新疆维吾尔族女人: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美。”人们都会这样的说。 新疆的山美,水美,广袤的美,清澈的美,多变的美,其天地间各民族的姑娘更是别有韵味的美。 美是一种文化,美也是一段历史。 这里曾出过绝代的美女,这里更多的是异域的美女。
如果你曾在新疆最美的季节游荡过,那样你只会恨新疆的太大,新疆的太美还有你所能停下的时间太短。 有人考证过就南疆的和田就是传说中的伊甸园,伏羲和女娲就象那西方的夏娃和亚当。 围绕她们四周的昨日星晨依旧照耀着今天的新疆美女。
在新疆出差二个月期间,维族女人是男人们一直关注的话题。老周睡在木板床上总结新疆生活工作时,说了一句顺口溜“交通靠走呀,宣传靠吼呀,安全靠狗呀,取暖靠酒呀,作爱靠手呀”,生动表达了我们生活的艰辛和对女人的渴望。
谈起新疆妹子,在坐出租车到新湖总场的路上,司机与我们有了一段有趣的对话。司机老窦道:“维族姑娘最美的是那一双眼睛,象吐鲁番的黑葡萄,身体健康,曲 线优美,但有些习惯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比如说不留体毛,yin毛,腋毛一长出来就要被剃光,这是她们的传统习俗,认为留体毛不干净,不吉祥。”
小王问:“她们开发廊不?”“不开,但那个业务还是做的,而且做的人多,只是汉族人在做穿针引线的工作。在乌鲁木齐的大宾馆和开发区里有做这个业务的维族 人,听说吃快餐就要三四百元呢。”
小王说:“连长说新疆的维族姑娘吃羊肉和牛肉,性生活的劲大得很呢,男人在她们面前,可能是个牙签哟!?”“汉族人不与 维族人作爱和结婚,一是他们的生活习俗不同,二是维族人的器官与西方人相仿,汉族男人在他们面前表现不佳要挨骂呢!”维族人一生吃的羊和牛是没有阉割的, 而且每年享受几十万根羊鞭和牛鞭。所以,维族人的性欲很强,像狼。
谈起这些,车上的男人没有一个不兴奋的,都怂恿对方去实践一下。后来,五个人相继外出旅 游,有的到了库尔勒、米泉,有的到了天山、吐鲁番,有的到了乌鲁木齐、伊宁,有的独自远行,有的结伴远游。不管是在草原纵马驰骋的阿注,还是沙漠骑驼远游 的荷西,回到连队,众人盘问做好事没得,得到的标准回答是:“反正我不是那种人!”盘问我时,我多答了一句:“在外,我天天吃烤羊肉!”
新疆女人啥样?九、十月份我先后到乌鲁木齐、拉拉提大草原和吐鲁番看到了不少新疆女人,写了一首调侃诗
“丰胸细腰鞭子长,足下生风尘土扬,薄纱掩面掀起 看,新疆女子如阿郎”。
在我的的眼里,新疆女子有小白扬一样的浓眉和黑葡萄一样的凤眼,还有令汉族姑娘羡慕的一对丰乳和汉族人少有的健壮。我与维族少女同 在马背上驰骋于伊宁那那提大草原,与维族姑娘同在吐鲁番葡萄沟中翩翩起舞,也与维族女郎在乌鲁木齐的大巴扎讨价还价,呀呀学语。
维族女人平时干些啥呢,在 那那提大草原,有骑马牧羊的,有弯腰烤羊肉串的,有提壶倒奶茶的新疆女人。我最陶醉的事,与她一起骑着马,带着我走向一个未知的地方——蓝天绿草相连的草 原尽头,陪她放声歌唱,享受那美妙的旋律,其实那歌词听不不懂呢。在葡萄沟中,有着装歌舞的,有摘葡萄的,也有捧哈密瓜的,有赶着毛驴在乡间溜达的。我最 留恋的事,置身于葡萄架下,喝奶茶,吃葡萄,与古丽们共舞,表演着少年追求少女的游戏,然后与古丽们欣然合影。
在大巴扎,我最乐意做的事,就是与维族女人 为商品讨从还价,向她们好奇地学习说维族话:“您好——牙合西莫/ 色孜,很好——亚克西,谢谢——热合麦特,再见——伙西,干杯——阔月吐来衣里,对不起——看去容,请原谅——艾普/克楞,您要买什么——尼麦/阿里色 孜,请走好——喀拉普/米,没关系——开热克/要克……”。最怕听她说我:“你脑子进水了么?”,她在骂我不买东西或乱压价呢。
有网友问我:你在新疆带回 来什么礼物没有。我说:没带葡萄干,没带八达木,也没带棉花,只有对沙漠,草原和维族女人的美好记忆。如果,你向我要礼物,我会明确的告诉你,你已经得到 了,这个礼物就是我的个人日记———“维族姑娘,牙克西!”
摘自:
在乌鲁木齐开出租车的小张说:“对维族姑娘不可以动情哟,她们很少与汉族人通婚,嫁给汉族男人的维族姑娘会受到维族男人特别是失恋维族小伙子的攻击。”得到这等忠告,我一声长叹,自言自语道:“维族女人无缘成为我的夫人和情人,终身遗憾啦,还是滚回来吧!”
新疆景色壮美,但最美的还是新疆的美女。“香妃”早已家喻户晓,也是异域美女的标志;“楼兰美女”只能让人去猜想,甚至想入非非;“达坂城的姑娘”更是让 众多男士魂牵梦绕……的确,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别有韵味的异域美女无数,美丽的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赋予了她们傲人的身材、动人的舞蹈和迷人的笑容。葡萄 瓜果成熟的季节,姑娘们穿上了民族特色的漂亮长裙,戴上了美丽的小花帽,扎上五颜六色的丝巾,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大大的眼睛和红红的嘴唇勾人心魄,灵巧 的腰肢和扭动的脖颈会激起青春的梦想。她们美丽,热烈而有激情,个性无限又魅力十足。
在博弈聖看来,新疆姑娘的美除了高鼻碧眼,她们的服饰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他们的长裙色调艳丽,大红、翠绿、杏黄、青莲……这种南疆特产的丝绸,加上丰富变幻 的色条和对比强烈的几何图案,活泼灵动的纹路和浓烈的颜色仿佛在跳动,看上去五彩缤纷,光彩夺目,与她们的长相和性格相容相织。
而在她们的服饰中,最具特色的当数头上围着的丝巾,在许多人心里,西域美女的脸庞始终深藏在神秘的面纱后面,让人难识庐山真面目。
丝巾不仅是维族女人的饰品,而且是宗教信仰传统的标志,它承载了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发展与变迁。
原文:
新疆维吾尔民族信仰清真教,传统上,男孩到了8岁就要开始宗教的崇拜,女孩子12岁也就到了融入宗教的年龄。真正的穆斯林时不能光着头的,男性要戴花帽,女性要蒙头纱。
传统的穆斯林女性穿着是非常庄重讲究的。维族女人一年四季穿裙子,除了好看,更重要的是把身体曲线掩盖起来,以免别人看到产生邪念。她们也会把神秘的面容 深藏在各式面纱之内。伊斯兰经文规定,女人的一切“要避开男人们邪恶的眼睛”。不戴面纱是不允许出门的,女人的脸除了丈夫和父亲,是不允许别的男子看到 的。
#p#分页标题#e#
正因为如此,在新疆各地特别是民族传统比较浓重的地方,总会看到蒙着面的维族女人。当我第一眼见到蒙着深棕色面纱的维族女子向我走来时,我充满了好奇与想象,不由自主的注视着那些神秘的面纱,想象面纱之后有着怎样美丽绝伦的脸庞,更有着多少难以叙述的故事。
但面纱除了宗教信仰意义以外,还是维族劳动生活的必需品。新疆维族人大多生活在高原、草原和沙漠边缘,强烈的紫外线、变幻莫测的风雪天气、漫天飞舞的飞 沙走石,都需要一种服饰遮挡恶劣自然环境对面部的侵害,面纱成为了维族女人的普遍选择,而且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了。这样就演绎出了丝巾的第二层含义。
因为各地环境的不同,纱巾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当然,丝巾的质地、样式和颜色也就多种多样。在南疆地区,为了遮阳,大多是棉织的,比较厚实肥大,颜色也比较 深。沙漠地区主要是遮挡风沙,多为纯丝制作,薄而透,颜色也是最多最丰富的。高原上的面纱则更注重抵挡雨雪,主要是棉丝混织,薄厚和大小介于上述两种之 间,而颜色更加艳丽夺目。 摘自: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新疆维族妇女地位不断提高,她们和男子一样从事各种劳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作为的宗教信仰和劳动需要的纱巾功能慢慢淡去,如今的维族女人依然佩戴丝巾,除保留了丝巾的传统意义以外,它的作用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妆饰和时尚。
走在新疆如今的都市,街上风情万种的维族女人,很多人头上依然带着丝巾,但包法已是各式各样,小姑娘活泼俏皮,大姑娘娇柔妩媚,小媳妇艳丽风韵,老太太传统与理性。
维吾尔族女人的面纱神秘、深沉、丰富,我只是轻轻的掀起……但我真是佩服新疆女人把丝巾演绎得如此精彩,如此丰富,但愿丝巾与她们的未来更加绚丽多彩。
新疆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首先希望各位在看完这片文章后,能够对维吾尔族有更深入的了解,此外希望你们能够尊重少数民族!!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习惯!!如果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我会再给出更详细的解释和说明,请误在你不了解某个民族是就开始乱说一气!!!!谢谢合作!!!!!
礼节
维吾尔族的礼节与宗教也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人民之间的礼节表现了平等、友爱、敬老、爱幼的精神,劳动人民相见总是相互亲切地握手、问候,对老人十分尊敬。妇女中还有长者亲吻晚辈的礼节。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一些带有等级性的、封建的礼节逐渐消失了,体现着平等友爱、互敬互让的礼节则继续保存下来,并且增加了新的意义。维吾尔族热情好客,崇尚礼节,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如对长者要尊敬,走路让长者先行,谈话让长者先说,坐下时让长者坐在上座;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准喝酒、抽烟;亲友相见必须握手问候,互相致礼和问好,然后右臂抚胸,躬身后退步,再问对方家属平安;妇女在问候之后,双手扶膝,躬身道别。在屋内坐下时,要求跪坐,禁忌双腿直伸,脚底朝人。接受物品或给客人上茶时要双手,单手接受物品被视为缺乏礼貌的举动。
洗洁
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爱清洁。他们洗睑脸盆。喝茶、吃饭之前定要洗手。洗后的手,必须双手紧握,挤出残留的水珠,然后再行擦拭,不得甩手弄,这是对主人或身边人的不尊重。洗涤餐具、也是一件一件冲洗,然后搁置起来,让其自行晾干,不用揩拭。比如碗盆之类,洗后将口朝下搁置,使其自干。
禁忌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禁食猪肉、动物血和已死的畜禽。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食,不能随便到锅灶前面,不能剩饭,不慎落地的饭屑,要拾起放在餐布上,不能将拾起的饭粒再放进共用的盘中;吃饭或与人交谈时,禁忌擤鼻涕、吐痰等不文明的习惯。在饮食方面,禁吃猪肉、驴肉、狗肉、骡肉,自死的牲畜一律不食;土葬而不火葬。在清真寺和麻扎(墓地)附近禁止喧哗;在衣着方面,忌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最忌户外着短裤。屋内就坐时要跪坐,禁忌双腿直伸,脚朝人。亲友相见要握手互道问候。然后双手摸须,躬身后退一步,右臂抚胸;妇女在问候之后要双手扶膝躬身道别。接受物品或清茶要用双手、忌用单手。
文化生活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由于民族之间长期频繁的交往和学习,许多维吾尔族人兼通汉语和哈萨克语。
维吾尔族有灿烂的民族文化。早在11世纪70年代,哈喇汗王朝时的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所著《福乐智慧》叙事长诗,马赫穆德·喀什噶尔编著的《突厥语大辞典》,都闻名遐迩。民间文学也十分丰富,有不少著名的故事、寓言、笑话、诗歌、民谣和谚语。《阿凡提的故事》在维吾尔族群众中广泛流传。尤其是民间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单调高昂,节奏欢快、活泼、优美、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每逢盛大节日和喜庆吉日,或是劳动之余,维吾尔族男女老幼都要伴着“达甫” (手鼓),唱起悠扬激越的民间歌谣。
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套曲,“麦西来甫”(聚会的意思)是维吾尔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每逢佳节、婚事、喜庆活动都要演唱和舞蹈。乐曲热情奔放,舞姿轻巧优美。开始时,一人高唱序曲,接着手鼓响起,众人齐唱,歌声悦耳,旋律欢快。人们被邀对舞,扬手顿足、旋转翩跹。高潮迭起,情绪炽烈,欢歌笑语,令人心驰神往。
传统节日
维吾尔族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肉孜节过后的第七十天是古尔邦节,意译为“宰牲节”。有经济条件的人家要宰羊,邀请亲友邻居来家做客。
以上两个节日,各清真寺都打鼓、吹奏唢呐欢庆,召唤维吾尔族男人们到各自所在地的清真寺内会礼,向真主祈祷。会礼散后,先上坟,然后各家请阿訇到家诵经。
民族婚礼
婚姻礼俗在一个民族的习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最能表现这个民族礼俗的特点。维吾尔族的婚礼习俗是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维吾尔人的婚礼较为隆重,充满欢乐的气氛,婚典通常要举行两、三天。婚礼的第一天,新郎、新娘两家同时在各自的家里设宴招待来宾,人们弹着都塔尔、热甫,打着手鼓,唱跳舞,院子里充满了喜气洋洋、欢声笑语的欢乐气氛。这一天,新娘上漂亮的衣服,由伴娘及前来祝贺的朋友们陪同,集在邻居家里,新娘坐在炕角的地毯上,女伴们在屋内有限的空间,唱跳舞,尽情欢乐,等候迎新队伍的到来。新郎也由伴郎及前来道喜的朋友陪伴,集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和朋友们弹琴、唱跳舞、说笑,尽情地为婚礼助兴,并且耐心地等待着接亲时刻的来临。整个婚礼过程中,新娘及新郎的朋友们使婚礼沉浸在欢乐喜庆的气氛之中。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晚上或当天早晨,举行“尼卡”的宗教仪式,由阿訇诵经证婚。询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之后请他们吃一块在盐水中浸泡过的馕。下午,新娘穿上婚礼服,修饰得如花似玉,头蒙面纱在家等候迎亲队伍的到来。新郎穿戴一新,在亲友的簇拥下去女方家迎娶新娘,一路上小伙子们打起手鼓、吹着唢呐、弹着热甫,兴高采烈地高唱“迎新娘”。
当女方的亲友们得知迎亲队伍到来时,立即把大门堵上,索要礼品才允许迎亲队伍进门。女方盛情招待前来迎亲的人们,人们在新娘家的院子里跳一会儿舞,以增添喜庆的气氛。迎亲的人们离开女方家前,新娘要辞别父母,请求父母为自己祝福,新娘的父亲在众人面前为女儿祝福和祈祷,新娘难免要流下依依不舍的泪水。这时小伙子们唱起了“劝导”。
迎亲队伍返回时,迎亲的小伙子打起手鼓、弹着热甫,唱着喜走在前面,整个迎亲队伍充满着欢乐的气氛。新郎和新娘分彩车随后,迎亲队伍的妇女们跟在后面。按传统习惯,迎亲队伍经过的路上,乡里乡亲可以“拦驾”,不让迎亲队伍通过,迎亲队伍向拦路者赠送礼物后,方可继续前进,这主要是为了使婚礼的喜庆气氛更加热烈。
当迎亲队伍簇拥着新郎新娘来到新郎家门口时,新郎家在门前点燃一堆火,让新娘从火堆上越过去。婆家还要在地上铺新布,维吾尔族称这块布为“帕炎达孜”,一般要从院门一直铺到屋门。来宾中的妇女站在新布两旁夹道欢迎。进屋坐定后,青年男女唱跳舞进行揭面纱仪式,其中一人利用跳舞的机会迅速地揭去新娘的面纱,新娘即起身向大家行礼。然后客人们入席吃喜宴。喜宴之后举行舞晚会,大家尽情地唱跳舞,以示庆贺。几乎所有的人,都随着鼓点翩翩起舞,欢乐的气氛达到高潮,直到深夜人们才离去。婚后第二天早晨,新娘由伴娘陪同,去公婆屋里行礼问安。公婆热情接待并向新娘及伴娘赠送礼物。这一天早晨女方家给新郎新娘送来早餐(维吾尔语称“依斯克力克),一般为抓饭和薄皮包子。早餐之后新郎由伴郎和一、二个朋友陪同,去给父、母行礼问安,父母同样热情接待并向新郎等人赠送礼物。婚后一周内,双方家里都举行“其尔拉克”,彼此宴请亲友。到此,整个婚礼仪式才告结束。
维吾尔族婚礼的举行方式,由于地区的不同,举行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城市和农村也不一样。现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里的维吾尔族婚礼增添了不少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
民族葬礼
#p#分页标题#e#
维吾尔族的葬礼是一件隆重而又严肃的礼仪。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后,葬礼仪式皆按伊斯兰教的礼仪进行,盛行土葬。维吾尔人认为在星期五、肉孜节、古尔邦节去世是死者的幸福。许多民族都有“落叶归根”的习俗,而维吾尔族却更为讲究这一点,他们愿意在自己家一两天也可以,但最多不超过三天,以免尸体腐烂。葬前,要由专门的人员为死者净身,一般请清真寺的买僧和一、两位年长的男性为死者净身,若死者是女的,则请年长的妇女或布维来为死者净身,童男童女男女都可以洗。洗净之后,用新白布将遗体缠裹起来,一般男的缠三层,女的缠五层。净身时,其他人不得入内。如患者无望时,他们便回到家里,而不愿死在病房;有人突然在外地去世,家属也要千方百计把尸体运回家乡埋葬。
维吾尔人在家里去世后,对死者进行一番处理之后,才去向有关亲友报。特别是对老年人的去世,讲究比较多一点。人去世后,其面部要朝西安放,并用干净白布遮盖,用布绑住其下巴,使其嘴闭住,使人感觉死者安详地睡在那里。维吾尔族实行速葬,一般情况下,人死后,尸体在家停放时间不长,早亡晚埋,晚亡午葬,若其子女在外,等在净身的门前替死者祈祷赎罪(小孩子不进行赎罪仪式)。净身后,将尸体放在“塔五提”(抬尸木架)里,并盖上布单,由亲友护送到清真寺举行葬礼(妇女不参加葬礼)。进寺后,首先做“伊斯卡特”,意思为最后一次施舍,将分好的钱及财物给寺里的阿訇和其他人。然后行“站礼”,由阿訇念经、祈祷。此后,即送往墓地土葬。墓坑成长方形,长2米,宽1米左右,深近2米。壁开洞,置尸体于洞中面朝西。入葬前,由阿訇念经,所有参加葬礼的人各抓一把土,在念经后撒在尸体周围,之后用土块把洞口堵死,再填平直坑。坟的外形大都是长方形,有的还修成宫殿的样子。维吾尔人家一旦有了事,其亲人均失声痛哭,邻里街坊一旦听到哭声立即前来悼念,进行安慰。每来一批吊唁的人,死者的亲人就失声大哭一次。边哭边唱,维吾尔族的没有统一的词和内容,而由唱者自编。内容主要是颂唱死者的德性,表达死者亲人对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等。死者的近亲好友一般要系白腰带,妇女除系白腰带外,还要披白盖头。
葬礼结束后,要在人死后的第三天、第七天、第四十天和周年举行“乃孜尔”。“乃孜尔”是“祭事”的意思,是对死者表示缅怀和哀悼的主要活动
新疆维吾尔族女人,新疆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9/56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