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托估计都不会陌生,在各大医院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两个医托,他们通过忽悠患者说给介绍更好的医生,将患者倒卖至其它医院来赚取提成,但实际上他们所谓的好医生都是野鸡医院的医生,并非什么正经医生,一旦被忽悠者上当,不仅会被骗财,还会耽误病情。 遇到医
“医托”估计都不会陌生,在各大医院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两个医托,他们通过忽悠患者说给介绍更好的医生,将患者“倒卖”至其它医院来赚取提成,但实际上他们所谓的好医生都是野鸡医院的医生,并非什么正经医生,一旦被忽悠者上当,不仅会被骗财,还会耽误病情。
遇到医托被骗了怎么办
“医托”盘踞各大医院,已经不是秘密。医院挂号处是医托“重灾区”,通常来说,外地或者农村就医者易被注意。“自称病人,热情跟你搭讪,然后说认识一个更好的医生,把你‘倒’过去。”部分民营专科医院甚至会将患者医疗费用的40%作为提成,“返还”医托。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盘踞各大医院、火车站等人流密集场所的“医托”,就已经进入公众视野,此后,这一行业由线下发展至线上,甚至形成公司化运作。
1998年12月,卫生部与公安部联合下发《关于清理整顿非法医疗机构严厉打击医托违法行为活动的通知》,明确定性医托为违法活动。规定中称,对查获的医托“由公安机关处以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 2005年,卫生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中医药局下发《关于开展严厉打击“号贩子”、“医托”专项执法行动的通知》,到2015年,卫计委等部门再次下发《关于开展整顿医疗服务市场秩序依法查处打击“医托”诈骗活动的通知》。
尽管从政策层面,对于医托行为的打击从未停止,但在执法层面,实际一直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地带。当前对于医托行为的打击,主要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理。此外,雇医托“倒卖病人”,涉事医疗机构涉嫌不正当竞争。不过,他同时强调,在操作上,如何认定“医托”是个难题。只有认定“医托”与医疗机构之间存在雇佣关系,才能对涉事医疗机构进行处罚。
取证困难,导致对涉事医疗机构的处罚“无力”,而动辄罚款数百元的治安处罚,相较于医托的收益而言,也显得“违法成本太低”。卫生主管部门应主动作为,建立医托“黑名单”,并连通个人诚信记录,同时均衡医疗资源,才是从根本上打击医托的有效途径。而对于去医院就医的人员来说,在医院的时候要谨防医托,如果一旦遇到医托被骗要尽快报警或者向医院求助。
怎样防止被医托欺骗?
医托骗人目前常见的有六大骗术,请注意辨识。在医院碰到医托的时候,可以根据以下六点进行辨别,另外,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还是应该到正规的大医院就诊。
同病相怜,热情指点
“你是什么病?要挂什么科?……我原来的病跟你一样,最后是被××医院治好的,比这家大医院便宜多了,很近的,你去那里看看。”
这种“同病相怜”的骗术,是医托们最常用的,他们看准学生、妇女、农村患者等手头没多少钱或者想省钱的弱点才得手的。
胡编乱造,恐吓患者
现在不少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得了点病就心里着急,往往给了骗子可乘之机。有的骗子会谎称,医院挂号处在医院外面;还有的骗子说医院死人了,被警察查封了;甚至有的谎称没有医保卡的,大医院不看。
布点设人,步步陷阱
医托一般从公交站、医院大门口到挂号处、门诊科室都布点设人,以不同身份向患者推荐同一个医生或行医点并指点路线。一路上如有好几个人说同样的医院,一定要当心。
假装保安或医生,骗取信任
如今不少医托很大胆,冒充医院保安,甚至直接冒充医生,借“正面”身份迷惑前来就诊的患者。看病时一定要辨别清楚对方身份。
蛮横无理,拖拉强拽
现在有些医托蛮横无理,对患者大声训斥让其害怕,甚至动手抢患者的病历、化验报告等。此时,千万不要慌,要立即报警或想其他办法求助。
冒充在线专家,实际是网络医托
现在很多医托转移到网上。其实,真正的知名专家连门诊都看不过来,很难在网上随时答疑。据记者了解,网络远程会诊需由卫生部门审核批准,普通网站不能提供类似服务,市民不可轻信网上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