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贵子在现在社会中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富贵家庭中的孩子,对此,不少人感叹,寒门再难出贵子了,能有这种感叹不知道是喜还是悲,毕竟说在现在生活中,家庭大富大贵的没有那么多,但多数家庭还只能算是寒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寒门难出贵子又该是一种怎样
寒门贵子在现在社会中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富贵家庭中的孩子,对此,不少人感叹,寒门再难出贵子了,能有这种感叹不知道是喜还是悲,毕竟说在现在生活中,家庭大富大贵的没有那么多,但多数家庭还只能算是寒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寒门难出贵子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悲剧。
寒门再难出贵子是真的吗?
“做了15年老师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近日,一名教师在网上发帖称,现在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在网上引起热议。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当今时代,富人享有更多教育资源,穷人基本上不起私立学校,几乎所有孩子都在本地上学。富人则守着肥得留油的公立学校不上,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这样,那里的公立学校学生少,钱则多得多。当然,我们还不要忘记:穷人的教育水平低,孩子学业上的问题多,家长帮不上忙。而富人经常都是夫妻都出生高校,妻子拿着两三个学位辞职回家专心教育孩子,等于高端全职家教。这两种孩子,怎么竞争?
教育“高投入、低产出”,读书改变命运这条路越来越窄,也越来越崎岖。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农村寒门子弟,只有考入一线名校,这条路才会相对平坦。而教育资源不均衡,名目繁多的加分,高考内容的能力化导向等,都让农村寒门学子输在教育之路的起跑线上,考上一线名校自然也越来越难。
在求职上,农村学生同样处于劣势。现实屡屡表明,竞争者个人能力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家庭背景和人脉关系;这在一些公务员考试和垄断国企招聘时,表现得尤其明显。于是,“贫二代”、“富二代”、“官二代”等概念日渐清晰,人们感到改变命运的渠道越来越窄。
出世之前,人无选择父母的权利,也无择贵门而出的优待。富门或寒门,在于命运使然。既然出生寒门了,埋怨命运无济于事,埋头苦干才有机会。不能靠父母阴泽时,就靠自己的努力拼搏。自助者必得人助,也将得天助,成功指日可待的。所以寒门也可出贵子!
寒门贵子指的是什么?
寒门贵子说是指出生寒门的子女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更难获得成功。中国的社会是人脉和金钱的社会,寒门子女缺乏这些条件,想要出人头地,难上加难。
魏晋时世家大族把握朝政,以察举制选官,士族子弟无论才能都有高官做,是为士族,与之相对的为寒门。后来也用了来形容出生低微。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话有一定道理。一个人获得怎样的成就,有很多关键的地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的眼界有多高,见的世面有多少。只有看的够多的人,才能想的够长远,走的更长远。一些出自寒门的人才本身才华横溢,但因为从小接触的东西和世族差异太大,造成其所能看到的所想到也只有那么一点点,有些东西更是很长时间也看不明白的,也就不用说和创造规则的人一起游戏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寒门的人就不可以跻身上流社会。一方面来说,这是统治阶级维护稳定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来说,统治阶级的人也需要利用他们。而且很多寒门才子天纵之才,机会来了挡也挡不住。但最怕的就是心态高不成低不就,犹豫着不前不后。市井哲学也有非常多高超的地方。
至于出生条件好的,机会自然多得多。现在真正的有钱人都聪明,不会把自己的子孙宠成束氏狸性。再不济也能让他们安安稳稳走完一辈子,然后传宗接代。这种稳定的继承方式流传下去,只要后继者不要过于昏庸,总是能等到有才能的人出现的这一天。只不过人心向背,只有大到一定的世族才能有那样的眼光和明智,让自己不被家族中没有才能的小人毁掉。
一楼说的很对。很多的伟人来自中产或者富有家庭,对于物欲没有那么强的要求,才能考虑脱开自己,为人类做些思考。所谓的马列恩斯也就是从这一群人中脱离出来的。想起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当中的贵族年轻人穿着华服坐着一流的游船,在舞厅里抱着《资本论》,被人问及:”你这么讨厌贵族你还来度假干什么“时回答:“我在这里观看资本主义的没落!”,笑到死。至于从小挣扎在温饱线上的高材生,对于财富有一种不安全感,得了高官之后对于金钱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欲望,也难免成了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