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是一项非常刺激的运动,起源于北欧的挪威,到现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但是以前人们滑雪只能在冬天或者是北方,而现在不少滑雪场让滑雪成为一项平常的运动,一般的滑雪场至少可以保证在冬季前后几个月的时间内都可以滑雪,不过不知道在滑雪的时候是否
滑雪是一项非常刺激的运动,起源于北欧的挪威,到现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但是以前人们滑雪只能在冬天或者是北方,而现在不少滑雪场让滑雪成为一项平常的运动,一般的滑雪场至少可以保证在冬季前后几个月的时间内都可以滑雪,不过不知道在滑雪的时候是否有人好奇过滑雪场的雪是怎么来的呢?
滑雪场的雪是怎么来的
中国雪场里大部分雪都是造雪机造的,除非想北海道那样寒冷的海洋气候或者是一些常年气温在冰点以下的高山才会有天然的积雪。即便冬天下雪了,雪场也会补雪的,因为白天会化,造雪机在雪场的雪道旁边就能看见,造型有点像迫击炮小队的炮,个头大一些。
北京所有雪场人造雪的来源是通过地下水来进行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从环保安全角度考虑,即使滑雪者在滑雪过程中误食人工雪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其次,等到春天来临后,人工雪融化还可以再利用。制造雪的原理比较简单,把井水抽到一个水池中,由于井水的水温偏高需要用高压水泵进行扬起降温,然后再用水泵将水抽到水管中,通过高压水供给造雪机,造雪机再用喷射系统中的很多喷嘴把雪通过风机喷射出去。
在这个过程中,造雪机中的核子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子器是造雪的关键,雪的产生是空压机把空气和一定比例的水,通过核子器产生雪核,雪核作为种子雪和大量的水滴进行传播,然后喷向空中,在这个过程中形成雪花,飘落在地上形成雪面,如果没有核子器,造出来的就是水滴。
造雪机分为风机式、杆式和枪式,种类比较多,根据中国的特点,一般都采用移动式和风机式的,覆盖面积比较大,大约有50米。
人工造雪是相当昂贵的。然而,当你对比成本与收益时,你就会发现人工造雪给许多旅游点带来了丰厚的利润。那么为什么还要不断地优化造雪系统呢?因为人工造雪能够显著地增加顾客的滑雪体验。
机器造雪能够在整个滑雪季中提供足够的雪量。在滑雪季初期,滑雪场几乎完全依赖人工造雪。机器造雪也易于在较长时间内保证雪的质量不变,并且比自然雪更适于抵抗升华及来自光源的热量的影响,滑雪者的装备也能够重复使用。山上的雪一旦失去其晶体结构就会变成球形的,也就不再能被塑造成形。将人造雪覆盖在已经失去晶体结构的雪体的表面可以重新激发其晶体结构,从而使雪恢复生命力。
造雪者和旅游点的工作人员经常遇到的两个问题是:1.为什么造雪?2.为什么不造雪?尽管尝试了每一种方法以在有条件的夜里造雪,造雪者还是主要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滑雪季开始时可能有机会建造新的雪基,修补裸露的表面,积蓄雪量。而在其它时间,当雪基变薄时,天气可能变得太温暖、潮湿或有风而不能造雪。相信造雪者们都了解最适宜的造雪时间,从而为顾客创造可能有的最好的滑雪体验。
滑雪场的雪为什么化不了?
人工增雪和人工造雪都是让雪变得从无到有,但它们的原理不一样。人造雪没有天气的限制,只要温度低就可以,而人工增雪除了对温度的要求外,天空中必须要有云。
能下雪的云,是0℃以下的“冷云”。在冷云里,既有水汽凝结的小水滴,也有水汽凝华的小雪晶,但它们都很小很轻,悬浮在空中,很难落下来。人工增雪就是在云层里喷撒一些微粒物质,促进雪晶很快地增长到能够克服空气的浮力降落下来。
这时候,平时作为照相材料感光剂使用的碘化银就会派上用场,“冒名”顶替雪晶,便能让云中的水汽和小水滴在晶体上凝华结晶,变成雪花。
一般造雪机制造的雪质感上比较硬,结晶体更大。当室外气温达到-1℃就可以造雪,但要造质量好的雪条件则很苛刻,要在室外温度达到-10℃,空气湿度低于70%才能实现。
人造雪是高压水和空气经过机器“搅拌”喷出,不易化。一般情况,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造雪是天然雪耐化程度的五六倍。所以滑雪场的雪不是不会滑,而是滑了之后会马上进行新的人工造雪。
雪花的形状和水在大气中的结晶过程有关。大气中的水分子在冷却到冰点以下时,形成水的晶体,即冰晶。在结晶过程中主轴方向晶体发育很慢,而辅轴方向发育较快时,晶体就呈现出六边形片状。
在大气中的水汽十分丰富时,周围的水分子不断地向最初形成的晶片上结合,顶角上会出现一些突出物和枝杈。这些枝叉增长到一定程度,又会分杈。这样,就形成了一朵六角星形的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