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义和精英主义是相对立的,指的是两种思想,对应的是两个政党,民粹主义是一种平民思想,不过现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精英主义,民粹主义只是一种小的社会政治现象。民粹主义存在于各个国家中,每个国家对待民粹主义的态度不同,民粹主义造成的影响也就不
民粹主义和精英主义是相对立的,指的是两种思想,对应的是两个政党,民粹主义是一种平民思想,不过现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精英主义,民粹主义只是一种小的社会政治现象。民粹主义存在于各个国家中,每个国家对待民粹主义的态度不同,民粹主义造成的影响也就不一样。
民粹主义指的是什么意思
民粹主义(平民主义)没有特定的思想内涵,基本上它可以与任何意识形态结合,端视其社会情境或反对的对象而定。
民粹主义也可以被当成是一种政治哲学或是政治语言。民粹主义认为平民的利益被社会中的精英所压制或阻碍,而国家这个工具需要从这些自私自利的精英团体复原健康,用来改善全民的福祉和进步。因此民粹主义者常被误认为是运用巧妙辞令来诉诸于一般人民关切的经济、社会、及其它常见的问题。1980年以后,大部份对民粹主义的学术研究都把它当成一种可以推广许多不同的意识型态的政治语言来讨论。最近数十年来,民粹主义运动领袖在左翼和右翼都有见过(如 Canovan, Kazin, Betz)。民粹主义的相反词是精英主义,尤其是政治精英主义。
有些民粹主义者会主张移除政治精英阶层的腐化成分,并且倡导“人民优先”。民粹主义反对集权的执政政权的政见。许多民粹主义者将诉求重心放在特定的地区或是特定的社会阶级,例如劳工阶级,中产阶级或是农民等等。通常他们自称代表多数人民,并反对集权。
民粹主义何以上升为一种受关注的思潮,值得思考。今天,社会上也存在着一种精英主义的倾向。对一般劳动者的轻视,对普通人的轻蔑,对“失败者”的嘲弄,官产学聚合,成功学兴盛,平头百姓因没有社会身份被认为没有发言资格,都是其表现形式。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是两极震荡。
民粹主义不是正道,但它仍可谓对精英主义的反弹。社会的台面上精英主义越盛,底层的民粹主义越烈。揭穿民粹主义,不意味着要确立精英主义,而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从实际情况看,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在某些问题上有着奇特的混杂。一些人一面大秀智力优越,主张社会应当由精英主掌,是精英主义者;一面又借势民粹主义,挺而“死嗑”,任何问题,一定要归结为体制。凡涉及政府、官员和警察,反对格外起劲,只是不反对富人,好像富人总有道理。这些人貌似“站在民间”,实际上常常连人民这个概念都反对,群众更被其称为乌合之众。这些人标准是很简单的,与之同道,便引为民意;与之不同道,就斥为民粹。
还有一些时候,被指为民粹主义的东西,其实与民粹主义无关,而只是精英对平民的鄙视。例如在一些人那里,国家这个词是要绕避的,民族意识是落后的,“爱国”甚至与“贼”成了固定搭配,人民、人民群众等词语也不好,只能用公民、人,或者纳税人、消费者、球迷、歌友、粉丝等。这些人或无精英之实,但有精英主义的意识、期许或定位。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须让人民站到主体地位来。反对民粹主义是必要的,反对精英主义也是必须的。站在精英主义立场反民粹主义,站在民粹主义立场反精英主义,因为民粹主义而走向精英主义,因为精英主义而走向民粹主义,都是误区,都应当避免.
民粹主义在中国有什么影响?
民粹主义这个词现在已经被部分公知和维稳派拿来批判“暴民”,据说,中国民众的素质很低,一人一票会导致中国大乱,中国目前不适合民主,“民粹主义”在他们看来如同洪水猛兽一样可怕。“民粹主义”、素质论是他们得心应手的武器,而且貌似还非常有理。
这篇文章先不去说别的,素质论这样的观点以后再说,今天专门说说“民粹主义”。公知界有部分人经常喜欢引用勒庞的《乌合之众》,每当有群体性事件或者遇到“爱国人士”打砸时,便拿出来引用,如同教徒引用圣经一般。乍看上去,还有点道理,这群“暴民”一置身群体之中,理性便丧失,非理性的狂热占据了上风,勒庞说得没错,真是一群乌合之众。批判者自己也据此占领了道德制高点,使自己和“群氓”区别开来。
当然,不能说勒庞的《乌合之众》没有真理成分,作为群体心理学的重要著作,在描述群体无意识,挖掘群体心理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研究群体心理学不可避开此书。但此书的硬伤在于它不是严谨的学术著作,书中充斥着大量的小说式的桥段,且有着种族主义倾向,也忽视了不同条件下的群体心理的可变性,而将群体一刀切地说成非理性狂热。
版权所有:
不可否认,在现行体制下,勒庞所说的乌合之众在中国确实还存在,民粹主义思潮也有其现实的土壤基础,但民粹主义是否真的有那么可怕?可怕到“精英分子”忌惮三分,以致在他们看来成为最主要的问题。
但是民粹主义究竟是什么意思?有明确的定义么?我与他们很多人交(zheng)流(chao)的过程中,没有人能够给出民粹主义的定义,只是凭直观看到民众的“非理性”,经汇聚达到一定规模后,所造成的“破坏力”。也就是说,“非理性”的汇聚才是他们担忧的,至于是不是真的非理性,我们后面再说。
民粹主义其实本是政治哲学中的一个术语,关于民粹主义的研究有过一些著作,英国学者塔格特就写过《民粹主义》,但此书依旧没有给出民粹主义定义,而且认为民粹主义缺乏普遍的核心价值,是空心化的,因此是可变化的,常常被用作不同政见的工具;国内也有关于民粹主义的研究,比如林红的《民粹主义》,但全书对民粹主义概念的定义依旧混乱。也就是说,民粹主义是一个含义很广的词语,百度百科对它的内涵介绍是这样的:“民粹主义(平民主义)没有特定的思想内涵,基本上它可以与任何意识形态结合,视其社会情境或反对的对象而定。”
上面文字对民粹主义稍微做了梳理,我们看到民粹主义实际上是个寄生虫,看与什么思潮结合,本身并无特定的贬义,当然现在很多人用它主要是强调群体的“非理性”,这就造成一个现象,凡是一出现群体性事件,或者众人的狂热现象,民粹主义的帽子就可以落实,这帽子比“汉奸”、“卖国贼”还好用。究其根本,是因为民粹主义本无确定定义,使用者依据自己的价值偏好,看着哪种现象像民粹主义,那么就可以扣上去。
使用“民粹主义”这个词的人如果能够了解事件的始末,能够做出公允的评价,使用民粹主义一词还有理有据,问题在于很多使用者别有用心,喜欢转移注意力,将矛头指向“暴民”。
那么,接下来我们分析“暴民现象”,看看“民粹主义”有哪些?“群体性狂热”是不是那么不堪?在目前中国的政治环境中,政治的高压态势有目共睹,群体性事件每年几十万起,各地的维稳费用逐年攀高,当然这与公民的维权意识提高密不可分;而自从xi上台以来,言论自由更是进一步紧缩,大量维权律师与民间人士被打压和抓捕。出现群体性“非理性”现象的“民粹主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地方政府的信息不公开透明,经常建立一些不与公民协商的项目,尤其是涉及到环保方面的项目,比如全国发生过多起民众要求搬迁PX项目的事件,有科普文说PX项目很安全,但据此反驳民众非理性合理么?现代公民维权意识的增强本是现代社会的应有之义,现代性政府本应在项目建立之前与公民协商。当然还有人说,现在人的维权意识矫枉过正,有些项目总要建,无论建在哪里,都不会有人同意,除非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但我想说,这同样不是不与公民不商量的理由,如何协商妥协,这是更为微观层面的技术操作。如果可以不经商量,任意建立不让人知,那么权力的边界得不到约束,这种行事方式危害很大,而且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受害者往往是公民。于是,很多维权意识崛起的公民开始散步、抗议,那么官方是怎样做的呢?对不起,真的很让人失望,我看过底层抗争的很多视频,他们出动武警、释放烟雾弹,全服武装的“国家机器”对付手无寸铁的国民,民众反抗还是不反抗?逼急了,还是要反抗的,于是开始打斗,所谓的“非理性”开始显现,但终究斗不过国家机器。如果你能了解事件的始末,会给他们扣“民粹主义”的帽子?
二、民众不甘心当围观者。我们在新闻中屡屡看到,有些执法人员暴力执法,围观的公民良心未泯,将执法人员团团围住,有的甚至把警车都掀了,然而这些新闻传到有些人耳中时,就变成了暴民掀翻警车,于是这也成了民粹主义。这种抽空事件背景的做法,在这国很流行,甚至一些公共性事件视频,经过这国公职人员的剪辑,完全变了性质,极大地误导了广大公民。
#p#分页标题#e#
三、“爱国主义人士”的群体非理性。“爱国主义人士”热情很高涨,比如,保钓大游行,抵制日货,奥运会之前的抵制家乐福,当然还有“爱国主义人士”对领导人物“被污蔑”不满而发生的“朝阳区群众”现象。应该来说,这种情况将民粹主义作为贬义词使用是恰当的,但别急,我们再来审视一下这些情况。保钓大游行、还有抵制日货等现象,作为一种官方默许的行为没有被禁止,之前的广州的保钓游行也好、深圳的保钓游行也罢,这种群体性行为并未得到官方禁止(后来有些地方政府怕事,也不允许搞了),于是得以浩浩荡荡地聚集,但“爱国主义人士”中偏偏有些人不安分,于是搞起了打砸抢,这种情况无疑是不应该提倡的,不过搞打砸抢,最后官方还是会出动力量,制服这些人。但为什么此种组织化行为并未得到禁止,而民间的维权行为的组织化却是官方最为忌惮的?道理不难明白,民间真正的自组织化力量是当局永远最忌惮的,当局最怕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来威胁自身统治;而“爱国主义人士”的组织化是一种政治正确,且可以被利用,他们如同被线牵住的木偶,但出现打砸抢时,当然也要制止。总的来说,“爱国主义人士”现实中能够将民粹主义变成现实的情况不多。
四、网络民粹主义。这是“民粹主义”一词使用者最得意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发现了民粹主义的聚集地,每每跟人谈论起“暴民”时,这里有他们取之不尽的素材。网络作为扁平化的空间,取消了阶级与地位,任何人可以在上面发言。确实,网络呈现了一篇“乱糟糟”的局面,各色人等,鱼龙混杂。“暴民”基础似乎在网络上很雄厚,以至于出现这种情况:在网络上你以为GCD明天就要灭亡了,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生活依旧。不过网络作为情绪的发泄口,在很大程度上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各种不公正现象此起彼伏,政府的公信力荡然无存,网络上确实出现了众多的谩骂之词。于是,这些成为了“民粹主义”。我们姑且认同这是一种网络民粹主义,但网络民粹主义的危害如同他们宣扬的那么大?现实生活中的苦逼与压抑需要宣泄,自身的各种权利遭到体制性入侵,谩骂仅仅是最低层次的也就是说代价最小的。正如上面所说的,“在网络上你以为GCD明天就要灭亡了,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生活依旧”,网络上的情绪宣泄对于现实的改变基本上没什么作用(具体可看下之前的文章《网络政治公共舆论作用如何》),为什么?因为博弈与倒逼的基础都需要有一个强大的民间组织化力量也就是公民社会需要发展到一定程度,但现实情况是,自组织力量遭到极大打压,双方力量完全不对等,体制力量处于绝对优势,真的以为“网络民粹主义”危害那么大?大部分人不过在犬儒中苟且而已,口炮党们在网络酣畅淋漓,在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不是怂货?(这么说并不是道德绑架要别人一定去抗争,而是一种事实判断),如果真的爷们一把,将网络上的“民粹主义”力量导向现实,情况倒还真的会改变,民粹主义必定需要以改变现实来衡量。因此,我之前说过一句话,中国的“民粹主义”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如果真正有民粹主义,中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原文:
在目前中国政治环境下,如上所述的四种情况,大致包括了群体政治性的非理性。有部分人也不分青红皂白,反正呈现群体性的非理性,就是民粹主义,照我说,这民粹主义一词也太好用了,但正如上面的分析,民间抗争是有道义的,抗争过程中可能会有部分出格行为,但奇怪的是,批判民粹主义的人,只看到这一行为,于是背景被抽空,行动始末被掩盖,真相被扼杀。他们站在维稳的制高点,不自觉地成为了体制的帮凶,但他们的看待事物的视角为什么会如此失真?很多人并不是简单的价值观的不同,更多的是立场与利益的纠葛,我有些朋友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透露出鄙视底层的立场。
为什么民粹主义与群体现象总是纠缠不清,以至于随意嫁接?比如民主与民粹的区别是什么?民粹主义一词的使用者自己也搞不清,或者说搞不清最好,无需区分,这样可以搅乱民主一词的定义,顺便可以用来证明目前中国人不适合民主。确实,如前所述,民粹主义本来就是一个空心化的概念,无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寄生虫词语,当民主还不成熟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非理性行为,民主与民粹傻傻分不清楚。当出现民主抗争时,反抗还是不反抗?反抗出格是不是民粹?如果这是民粹,那英国光荣革命前的斗争?东欧、日本、韩国、台湾的民主抗争是不是都是民粹?你是在何种程度上使用民粹的?还是你觉得是民粹就是民粹? 摘自:
对民粹的过于宽泛的使用,使得这个词已经毫无意义,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是一种平民主义的立场。当我们放眼中国当下,其语境完全不同于西方成熟发达国家,比如,我们说美国民粹主义盛行,这是一种事实,为什么?因为美国人民通过选票将其底层的诉求通过选举行为实实在在地影响了美国政治,也就是美国的民粹主义(平民主义)实实在在地造成了现实的政治影响;中国的情况呢?公民的起码政治权利都么有,大部分情况下,根本无法影响现实政治,网络不过是一种虚幻的狂欢,这种监督有根本性作用吗?那么中国的“网络民粹主义”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政治现实?恐怕你我心中都有数。因此,我们衡量民粹,更多的是通过“民粹”造成的现实影响来判定的,中国的“民粹主义”成为众矢之的,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自欺欺人,转移注意力而已。
微博上海柳云烟曾经说道:“美国政治现在有民粹主义倾向,其中民粹主义一词略带贬义。当我说,在专制深重的独裁中国需要民粹主义矫枉过正,其中民粹主义略带褒义。中国无真正民粹主义,文革是民粹?愚民主义而已,专制者操纵的游戏而已。”法国大革命的民粹主义结果是什么?路易十六被处死。中国的“民粹主义”更多的是口炮党而已,还远未到现实层面。不过有人举出文革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的民粹主义的土壤还存在,但现在中国发生文革的几率不大,一是因为发动文革必须要极权主义动员,二是因为大部分高层领导都是文革的受害者,他们最怕文革的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