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人多还是黑人多?据2005年6月的人口普查显示,美国人口约2.96亿。美国是一个种族差异巨大的多民族国家,据2000年人口普查表明,国内有31个族群人口都大于100万,还有很多人口较少的小种族。主要人口是欧洲移民的后代,这些移民当时在首批殖民地安居,
美国白人多还是黑人多?据2005年6月的人口普查显示,美国人口约2.96亿。美国是一个种族差异巨大的多民族国家,据2000年人口普查表明,国内有31个族群人口都大于100万,还有很多人口较少的小种族。主要人口是欧洲移民的后代,这些移民当时在首批殖民地安居,大多数是“南部重建运动”之后来到美国的。2000年数据显示为69.1%,但数字一直在下降。主要的欧洲原籍是德国(15.2%)、爱尔兰(10.8%)、英格兰(8.7%)、意大利(5.6%)和斯堪的纳维亚(3.7%);很多也来自斯拉夫国家,如波兰和俄罗斯等;其他的移民来自东欧、南欧和加拿大的法语区。拉美裔人是美国最大的少数种族,占总人口的12.5%(2000年普查),墨西哥移民后裔占到了7.3%,并且预计在将来几十年中仍会高速增长。黑人或名非裔美国人占到12.3%(2000年普查),在全国各地定居,不过南方的黑人区为最大。亚裔美国人(不包括夏威夷人和太平洋岛屿住民)是第三大的少数族裔,2000年普查中占到3.7%。大多数亚裔美国人集中在西海岸和夏威夷。最大的族群来自菲律宾、中国、印度、越南、韩国和日本。美国原住民,如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等,占到总人口(2000年普查)的0.9%,其中约有35%生活在印第安人保护区内。 版权所有:
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员主要来自欧洲,但也有不少亚裔。这些亚裔是怎么来的?他们是怎么从曾被歧视到逐步被视为“模范生”的?亚裔成功的因素是什么?日前,谢宇教授作客中央民族大学,为大家做了一场题为《亚裔美国人:历史与现状》的讲座。
原文:
摘自:
1开篇
版权所有:
美籍亚裔
版权所有:
总体社会地位不低 版权所有:
我们可以用三个特征,来刻画亚裔美国人。
摘自:
第一个特征是:多样性。亚裔美国人是多样的,异质性非常大,所以不能以某一种单一的描述或标签来展现亚裔美国人,其异质性、多样性比白人和黑人都大。这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摘自:
第二个特征是:总的来讲,亚裔人口的社会地位是不低的。也就是说,其社会经济地位平均而言是较高的,和白人相等甚至略高于白人。
版权所有:
但是,亚裔内部的异质性很高,穷的很穷,富的很富,即亚裔人口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很大。虽然社会经济地位的平均水平和白人差不多,但内部异质性要大于白人。 摘自:
结婚找工作 版权所有:
亚裔赴美原因多样 版权所有:
第三个特征是:亚裔美国人的经历和生活条件由于移民原因、移民史、社会经济地位、同化路径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摘自:
比如来源,有些是从韩国来的,有些是从中国来的,有些则是从越南来的,等等。
摘自:
他们来美国的原因也不一样,有的是为了求职,有的是因为婚姻,还有的可能是为了逃避灾难,像越战就使得很多越南人来到美国。 版权所有:
2历史 版权所有:
两场战争形成亚裔来源 原文:
要了解亚裔美国人,就要先知道他们的来源。
摘自:
众所周知,在19世纪中叶,中国大陆和北美大陆都发生了重大的战争。中国大陆是太平天国运动,美洲大陆是南北战争。事实上,正是这两场战争促使亚裔特别是中国人到美国去。 摘自:
当时,有很多中国人逃难,他们都是在非常贫困和艰难的情况下不得不离开故土。而美国的南北战争则是要解放黑奴、消除奴隶制,把黑人从奴隶制中解放出来。消除奴隶制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西部大开发。
原文:
西部大开发需要劳动力,修铁路需要劳动力。那么,劳动力从哪儿来呢?此时,黑人已经获得自由,他们不再是奴隶了。所以,西部大开发的劳动力来源就是中国的苦力,也就是为了逃避太平天国运动而来到美国的中国人。所以说,当时的中国移民正是这两场战争造成的。
大家都知道利兰·斯坦福主持修建铁路。他当时是一位州长,也是铁路大亨,他就是用华人来修建铁路的。那时候的中国苦力大多是单身的男性,与今天到北京、上海的农民工很相似,只是路程更长。 摘自:
遭受歧视 亚裔被禁止去美国 版权所有:
中国移民为美国,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带来了尖锐的种族矛盾,这一种族矛盾也催生了1882年的《排华法案》。
版权所有:
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的白人劳工不希望华人和他们抢工作。因为华人的工资相对较低,大多是集体生活,工作时间可以很长,对雇主的要求又比较低,所以,美国的白人劳工认为,华人不仅抢了他们的工作,还拉低了他们的工资水平。 摘自:
于是,就出现了对华人的“打砸抢”,在加州有很多对华人的暴力行为。 原文:
1882年的《排华法案》非常有名。正是从那时起,华人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被禁止进入美国。
摘自:
美国在最开始并没有排除日本人,因为日本工业化较早,相对来说比较发达。而且,日本人离夏威夷、加州比较近,本国土地资源较为紧张,所以很多日本人到美国是去做农民、开农场的。 原文:
然而,到了1907年,日本人也开始被限制进入美国。美国人不允许他们在美国种田,认为日本人也应该和华人一样不能来到美国。 版权所有:
接着到了1924年,所有的亚洲人都被禁止移民美国。
原文:
二战后 亚裔地位才有所提升 版权所有:
从1882年到二战,华裔被美国禁止入境了六七十年。 原文:
在二战中,中国和美国属于同一战线,所以二战以后排除华裔的条约基本上松解了。 版权所有:
同时,美国社会发生的另外两件重大事件也促进了亚裔地位的提升。
原文:
一个是1965年的移民法,即《移民与民族法案》。 版权所有:
虽然从种族认同上来讲,美国更容易接受来自于欧洲的白人,但二战后的欧洲白人移民越来越少了。所以,美国从1965年开始向亚洲人以及南美的非白人等非欧洲人开放移民。 版权所有:
另外,1965年还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件,就是美国的民权主义运动。 摘自:
民权主义运动当然是黑人领导的,比如众所周知的马丁·路德·金。他为少数族群争得了权利。
摘自:
所以,民权运动对亚洲人是很有利的,亚洲人地位和权利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民权运动。
摘自:
因为民权运动讲的就是种族平等,不能因一个人的种族背景而剥夺其学习、工作、选举等权利,而之前中国人在美国其实是没有这些权利的。
摘自:
民权运动旨在从法律、制度上保证了少数族群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各方面的权利。
版权所有:
3发展
原文:
大多保留自己民族文化和价值观 原文:
前面讲的主要是亚裔美国人的移民经历,那亚裔美国人又有哪些共性呢?虽然我讲异质性是主要的,但亚裔美国人还是有一定共性的。 版权所有:
第一,亚裔人口都是为数较少的,在美国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因为人口数量少,在政治上就难有很高的地位。毕竟,民主国家需要选票,人数少选票就少,政治基础也小。
原文:
当然,后来的人口增长对亚裔美国人的政治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自:
我去美国时几乎没有亚裔的政治家,而奥巴马上台后启用了好几位亚裔的官员。这不仅反映出中国的强大、中国的崛起,也反映出中国人在美国社会当中数量的增加以及他们在知识结构、职业地位等方面的变化。
摘自:
第二,亚裔的人种和文化都明显不同于白人和其他少数种族。一眼看上去,亚洲人外表上的特点和白人明显不一样。 版权所有:
第三个相同点是,除了日裔美国人外,其他的亚裔美国人都是新移民。我们讲的新移民是指1965年以后的移民,而老移民则是指一战前,特别是1880年到1920年间的移民。
最后一个共同点,争议比较大,我不能说一定是这样,只是说可能性比较大,就是即便亚裔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几代,许多人仍保持着民族文化和价值观。 版权所有:
在美中国人超八成不说英语
版权所有:
有一些社会学家认为,新一代移民和旧一代移民没有很大差别,只是时间不同,中国移民过一段时间便会完全融入美国的主流文化之中。 版权所有:
但是,也有人包括我在内则认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还是有差别的,即便经过几代,新一代的亚洲移民,特别是中国移民还是会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 摘自:
这一方面有种族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文化的原因,中国的文化是很有影响力的。而且,中国的崛起也是一个因素。 原文:
还有一个因素是美国现在的文化是推崇多元化的。 摘自:
此外,从整个亚裔群体来讲,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说非英文的亚裔占73%,在国外出生的有64%。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亚裔是在国外出生并且不说英文。其中,日本人的比例少一些,而其他亚裔,比如中国人,有85%是讲非英文的。
版权所有:
“一滴血原则”
摘自:
不适用于亚裔混血
版权所有:
从种族认同来讲,怎么认定谁是白人、谁是黑人呢?
版权所有:
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研究。1997年,我们在人口普查数据中找到这样的孩子,亲生爸爸妈妈是不同种族的,一个是亚裔,一个是非亚裔。我们问这样一个问题:父母上报政府孩子的种族身份时,这个孩子该算亚裔还是非亚裔? 原文:
我们最后得到的结论是蛮大胆的,就是说报亚裔或非亚裔是自己的选择,不会受到社会的强制作用。 版权所有:
#p#分页标题#e#在民权运动之前,这种自由对黑人是不适用的。哪怕你只有很少的黑人血统,比如说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你就算是黑人。所以,传统的美国文化歧视混血小孩,哪怕只是一点点,你也不算是白人。这就是所谓的“一滴血原则”。
原文:
但“一滴血原则”并不适用于亚裔,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亚裔和非亚裔的孩子中有大约50%的人报亚裔,50%不报亚裔。
原文:
主讲人介绍
版权所有:
美国密歇根大学杰出教授,国际著名社会学家、人口学家、统计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摘自:
美国白人多还是黑人多,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48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