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19031947),男,汉族,陕西省长安县人(现西安市长安区)。原名张钟麟,字灵甫,后因杀妻案改名张灵甫,字钟麟。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曾任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1947年5月16日
张灵甫(1903—1947),男,汉族,陕西省长安县人(现西安市长安区)。原名张钟麟,字灵甫,后因杀妻案改名张灵甫,字钟麟。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曾任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1947年5月16日,阵亡于孟良崮战役,终年44岁。
张灵甫将军是一个军人。在抗日战争中带领部队打过无数硬仗、恶仗和胜仗,多次负伤。作为许多中国当代新人,可能只知道张灵甫及其74师(抗日战争期间称74军)在孟良崮战役中被陈毅、粟裕将军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全歼这一国共内战历史上的经典战例,而对于张灵甫将军在此之前的其他生平事迹,尤其是张灵甫在抗战期间参与的许多和日寇军队正面进行的恶仗和硬仗却知之甚少。张灵甫所在的74军在解放战争前是一支抗日英雄部队,在军长王耀武将军的率领下几乎参加了抗战8年内所有国民革命军针对日军的重大战役,毙伤日寇无数,屡挫日军精锐,创造了全国闻名的德安大捷,被誉为“抗日铁军”。
我们有责任把这段真实的历史昭告中国的后人们,使他们对于发生在60多年前那段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只以意识形态和个人成败论英雄,能够从历史的高度上客观、全面地评价张灵甫将军作为一名职业军人的一生所为,方不失为偏颇。“兴起于军旅,而死于行伍,此为天经地义之事。”可谓张灵甫一生命运的概括。
张灵甫有两个儿子,分别为张道宇、张居礼下面来看一下资料,抗日名将张灵甫的儿子,张灵甫的后代照片图:
张道宇,是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74师师长张灵甫之子。1947年3月9日,他出生在南京二条巷焦园一号的花园别墅中。1947年5月,张灵甫率国民党整编74师被华东野战军几十万大军围困在孟良崮上,苦战数日,全军战死,张将军本人“被机枪打死”。刚刚满月的张道宇永远失去了父爱,1948年底,王玉龄携年幼的张道宇和母亲转移到台湾。后在当时台湾陆军总司令孙立人(系王玉龄的姨父)的私人帮助下,王玉龄办了去美国的护照,留下老母和6岁的幼儿,只身去了美国求学。张灵甫没有给王玉龄留下多少遗产,全家人过得非常清苦。1952年,张道宇和母亲王玉龄赴美生活,后居台湾、上海等地。1995年王玉龄支持儿子在上海投资,并安了家。他的产品辐射全国,远销欧美。现任台湾中华黄埔后代联谊会会长。
张道宇在美国读完了中学和大学,他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还是一位校园的篮球健将。由于在大学专攻商贸,张道宇毕业后在一家贸易公司当上了业务员。有一天,公司老板安排他招待一位台湾的老客户,这位客户向张道宇提出,可不可以带一位好朋友一起共进晚餐?性格豪爽的张道宇一口答应:“那当然可以啦。”当晚在一起聚餐时,张道宇第一次见到了气质高雅的女孩方晓梅,谈吐中了解到方晓梅的父亲方先觉也是一位抗日名将,曾经指挥过衡阳保卫战等重大战役,因此,他们之间有了共同语言,而且,越谈越投缘。后来,他俩经常联系,感情越来越深,两位抗日名将的子女终于成为恩爱夫妻。如今,张道宇和妻子方晓梅在上海拥有思菲与美菲两家公司,他经营的是美国一家电视台的商品直销业务,妻子经菅的是服装进出口贸易。
张道宇的儿子名叫张允泽,1988年出生,台湾艺人,身高1.81的张允泽与一般人相比个头不算矮,但是,张道宇却对儿子的身高并不“满意”,他说:“我的爷爷身高1.9米,父亲是1.87米,我是1.83米,儿子1.81米,张家的身高不是每况愈下,一代不如一代了吗?”如今张允泽在紧张筹备将会在江西拍摄的《决战上高》中爷爷张灵甫的角色。
张道宇回到上海后看到很多关于抗战老兵晚年生活凄惨的报道后感慨万分。近些年一直在为抗战老兵生活而努力,为此他一直奔走两岸,寻求各种帮助。自己也资助过一些74军的老兵,总是感觉自己的力量不够,还拉上张自忠将军的孙子张纪祖,在朋友的建议下组建了张灵甫将军官网、通过网络让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关爱抗战老兵活动中来。
张灵甫官网关爱老兵团队介绍
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团队是一个民间自发组织的志愿者队伍,致力于寻找和资助散落在全国范围内的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并尽最大的力量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给老兵们以微薄的援助和抚慰。我们是以自愿为原则,希望在你们过上新中国好日子的时候,想想那些曾经和倭寇拼过命、流过血、洒过泪失去太多太多的抗日英雄老兵们,他们许多因为出生、成分、文化不高等问题,已经被我们大多数人遗忘了,他们过着贫苦的生活,很多老人都90岁左右了,他们部分人看不起病,部分人生活非常困难,八年抗战,中国军人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万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架,海军舰艇损失殆尽。
自1929至1933年,从中央军校毕业了大约25000名军官,这些军官中有10000名牺牲在1937年7月至11月。在大型会战中,国民党官兵象山海关保卫战那样整连、整营、整团地为国捐躯者,屡见不鲜。在1937年淞沪抗战中,国民党官兵每小时的死伤数以千计,主力各师补充兵源达四、五次之多,原有下级军官和士兵伤亡达三分之二,旅、团长伤亡竟达半数以上。其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抗敌御侮的历史上鲜有其例。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的壮烈歌声震撼全球。多年来认为中国人是不善战斗和易受恫吓的英国人士,也惊于他们的骁勇善战和坚毅不拔了。英军史摩莱少将说:“他从没有看过比中国的敢死队最后保卫闸北更为壮烈的事了。” 他们在抗日前线能够活下来至今应该是一个奇迹,但是我们不能让他们带着太多的悲伤离开。朋友们希望你们伸出你的爱心之手,不需要你们一定要捐多少,只要是一份心就可以,一句感谢祝福的话也可以。
慎重声明:在这里我们没有党派、政治利益、种族、宗教、地域之分。这里只有一种那就是中国人黄皮肤的华夏儿女,我们不能遗忘我们华夏的英雄,不能忘记他们的英勇,不能忘记他们曾经为了民族存亡而战斗的事迹。
张居礼(1936年-)是抗日名将张灵甫的长子。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政协常委,西安市政府参事,民革西安市的副主任委员等职。
1947年,11岁的张居礼跟母亲邢凤英到南京去的前一天,也许就是他幸福童年的结束,那一年,还少不更事的张居礼失去了父亲。从小学到初中,张居礼学习成绩都是班上的佼佼者。
1953年,张居礼初中毕业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学校。
1957年,考入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前身)。
1959年,从师范学院毕业后,张居礼被分配到西安四十一中任教,当了一名物理老师。这一干就是20年。后因各种原因,到了工读学校,后又调入西安市3中,初为物理老师,后为副校长。物理教学水平非常高,深受学生好评。
1966年以前,虽然因为出身,张居礼也遭受到了不少常人没有遭受到的难堪。但那些都没后来遭受的苦难那样让他,苦不堪言。文革一开始,张居礼就被关进了学校的牛棚,天天挨批、挨骂、挨打,好几次差点都自杀了。
2005年,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张居礼光荣地得到了由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颁发的一枚纪念章。
1951年,15岁的张居礼在长辈的安排下,和邻村的一名叫刘佩霞的女子结婚,虽然还不懂爱,但长辈说:“娶个媳妇照顾母亲”的话,还是让张居礼默默接受这个事实。
后来,他的学生杜五灵在北京师范进修毕业,当年已经36岁,想去感谢一下当年鼓励自己奋争的中学老师张居礼,和很多同学一起去拜访老师张居礼。正巧让张居礼的女儿看到了,女儿觉得杜五灵和父亲两人可行,经女儿引线后,杜五灵(结过一次婚,不幸离婚)竟答应了。
两人谈了一年后就喜结伉俪,但这个婚姻此前并不是一帆风顺,主要是杜五灵哥姐不同意,害怕张居礼的出身会给妹妹带来不幸。说起为何选择老师张居礼时,杜五灵说:“我就是看中了他的人品,他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对工作认真,对事业执著。”
抗日名将张灵甫的儿子,张灵甫的后代照片图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49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