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游客不文明行为,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原因

生活 梦幻男人 评论

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公布了经归纳整理的、民众反映比较普遍的不文明行为表现,以及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强的20项改正建议。这些不文明行为包括: 1.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上厕所不冲水,不讲卫生留脏迹; 2.无视禁烟标志想吸

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公布了经归纳整理的、民众反映比较普遍的不文明行为表现,以及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强的20项改正建议。这些不文明行为包括:

 

1.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上厕所不冲水,不讲卫生留脏迹;

 

2.无视禁烟标志想吸就吸,污染公共空间,危害他人健康;

 

3.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购物、参观时插队加塞,排队等候时跨越黄线;

 

4.在车船、飞机、餐厅、宾馆、景点等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呼朋唤友、猜拳行令、扎堆吵闹;

 

5.在教堂、寺庙等宗教场所嬉戏、玩笑,不尊重当地居民风俗;

 

6.大庭广众之下脱去鞋袜、赤膊袒胸,把裤腿卷到膝盖以上、翘“二郎腿”,酒足饭饱后毫不掩饰地剔牙,卧室以外穿睡衣或衣冠不整,有碍观瞻。

 

7.说话脏字连篇,举止粗鲁专横,遇到纠纷或不顺心的事大发脾气,恶语相向,缺乏基本社交修养;

 

8.在不打折扣的店铺讨价还价,强行拉外国人拍照、合影;

 

9.涉足色情场所、参加赌博活动;

 

10.不消费却长时间占据消费区域,吃自助餐时多拿浪费,离开宾馆饭店时带走非赠品,享受服务后不付小费,贪占小便宜。 摘自:

景区游客不文明行为,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原因


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原因:

近年来,开始富裕起来的国人纷纷出门旅游,甚至已经出现大批量的出境游,但一些游客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等不文明行为,严重损害了我国公民甚至国家形象,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和批评,还有媒体专门罗列中国游客的“七宗罪”:一脏,二吵,三抢,四粗,五懒,六窘,七泼。显然,一件利于他国和本国经济的旅游产业,竟然扭曲为国民公德的“照妖镜”,成为国家“软实力”滞后的实证。
    旅游业是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游客的文明素质直接影响国家形象。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但令人汗颜和尴尬的是,旅游经济蒸蒸日上的利好因素却可能因为游客的公德匮乏而受牵连与重创。
    一、中国公民常见的旅游不文明行为特征 原文:
    1.国内旅游常见的不文明行为特征
    (1)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污染公共环境;
    (2)在非吸烟区吸烟,打喷嚏不掩口鼻,危害他人健康;
    (3)坐公交车、乘电梯、购物、买票、参观、就餐时争抢拥挤、插队加塞,不谦让老幼病残孕;
    (4)在公共交通工具、宾馆饭店、剧场影院等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猜拳行令、喧哗吵闹;
    (5)在景观文物、服务设施上乱刻乱划,踩踏禁行绿地,攀爬摘折花木;
    (6)不听劝阻喂食、投打动物,危害动物安全;
    (7)在他人面前打赤膊、袒胸敞怀,在房间外穿睡衣活动,穿着不合时宜;
    (8)讲黄色段子、宣扬封建迷信、传播胡编乱造的政治笑话,热衷低级趣味;


    (9)强拉外宾合影,违反规定拍照、录像;
    (10)吃自助餐时多拿多占,离开宾馆饭店时取走非赠品,贪占小便宜。
    2.国外旅游常见的不文明行为特征
    (1)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上厕所不冲水,不讲卫生留脏迹;
    (2)无视禁烟标志想吸就吸,污染公共空间,危害他人健康;
    (3)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购物、参观时插队加塞,排队等候时跨越黄线;
    (4)在车船、飞机、餐厅、宾馆、景点等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呼朋唤友、猜拳行令、扎堆吵闹;
    (5)在教堂、寺庙等宗教场所嬉戏、玩笑,不尊重当地居民风俗;
    (6)大庭广众之下脱去鞋袜、赤膊袒胸,把裤腿卷到膝盖以上、跷“二郎腿”,酒足饭饱后毫不掩饰地剔牙,卧室以外穿睡衣或衣冠不整,有碍观瞻;
    (7)说话脏字连篇,举止粗鲁专横,遇到纠纷或不顺心的事大发脾气,恶语相向,缺乏基本社交修养;
    (8)在不打折扣的店铺讨价还价,强行拉外国人拍照、合影; 版权所有:
    (9)涉足色情场所、参加赌博活动;
    (10)不消费却长时间占据消费区域,吃自助餐时多拿浪费,离开宾馆饭店时带走非赠品,享受服务后不付小费,贪占小便宜。
    二、中国公民出现旅游不文明行为原因分析
    1.文化原因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作为一种带有浓厚农耕文化色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种种道德规范虽然汗牛充栋,多如牛毛,但针对的主要是熟人社会,即家庭、上下级和亲戚朋友,鲜有有关与陌生人相处的道德说教与规范,私德过多而公德过少。私德是“大节”而公德往往是“小节”,大节是忠、孝、义和贞操,小节就是脏、乱、吵、邋遢等。而不拘小节还一度成为中国名士骚人的另类潇洒风流的代名词。传统文化深厚的轻公德之根,自然会在今天国民的身上反映出来。所以,“礼仪之邦”的确重视礼仪,但主要是私德方面的礼仪。
    2.社会原因
    中国当前正处于转型期,经济体制、社会机制等都在进一步的变化发展之中,在一批规则退出历史舞台之前,新的规则、规范还没有及时建立或仍在建构之中,这样的社会状况,必然影响到国民的整体表现。同时,在国内,因为人多而资源有限,人们凡事喜欢“抢”,比如乘车船、赶飞机、过马路、购买紧俏商品等。习惯成自然,不管在国内或国外的旅游中表现出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原文:


    3.个人修养和素质的影响
    事实上,在境内外旅游的国民中,只有少部分有陋习,并非整体国民都如此,但却影响了整个国民的形象。因此,提高个人的修养与素质,事关国家形象。
    虽然我国政府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在具体实践中,却是抓经济建设不遗余力,而精神文明建设却往往流于面子工程,在公民道德与素质的提升上效果难显。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直接反映的是国家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体现在经济、科技等“硬实力”上,同时也表现在文化、社会风尚和国民素质等“软实力”上。因此,激发公民的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展示国家、民族的良好风范,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尊严,应成为政府执政的当务之急。


    著名社会学家司马南先生认为,所谓的“陋习”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更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根除。原因在于,今天融入的这个社会,与过去古老的农业文明有个历史的“差”。所以,当人们以五千年没有断线的文明而骄傲的时候,久远的农业文明中所形成的一些言谈举止的习惯,与现在的文明不相融之处也就显现出来。比如,在农业文明或者说之前的狩猎文明时代,人们从来就不认为当众抠鼻子、摸脚、随地吐痰、大声说话、吃东西时发出响声有什么不雅。反而认为这些举动不雅是现代文明的规范,所以不是游客错了,而是中国过去的文明中有某些元素必定会导致今天国人的一些不当行为。
    然而,既然已融入了现代文明,在与人相处时就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司马南?壬担骸拔液苌偌接腥舜诱庖唤嵌忍致壅飧鑫侍狻1确剿担苑故保执拿髑阆蚍植椭疲蛭庋参郎晌颐堑南肮呤谴蠹乙欢ㄒ豢槌裕抑魅艘米约焊沼霉目曜右笄诘馗腿思胁恕R蛭谀歉鼍迷兜氖贝诩⒊﹃りな焙貌蝗菀子兄涣晕铮胫涟着蠓窒硎だ凳亲罡叩睦裼觥5裉烊绻夤笥牙醋隹停颐腔挂哉庵址绞奖泶锶惹榫拖缘貌缓鲜币肆恕K杂Ω迷诒A艄爬衔拿鞯耐保悸堑奖鹑说母惺堋U庋拍苁构裢獬雎糜问钡男蜗笥胗蛲獾奈拿餍髌鹄础薄?lt;BR>    中国的五千年历史中有很多很好的文化。孔子就曾提倡“礼治”,这种制度下,强调受教育的人应当通过学习使自己成为君子,也就是道德人。要温文尔雅,言谈举止方方面面都要合乎“礼”的要求。可见,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还是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不少营养的。

版权所有:


    中国曾经在一段特殊时期,把礼仪和文明视为资产阶级的虚伪,提倡粗犷豪放,谦谦君子、礼让三分会被讥讽为“迂腐,酸知识分子”。司马南先生也从新近的文化中找到了原因:“我们在建国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流行着一种以大老粗为荣的文化,常常傲视城市小知识分子的罗曼蒂克”。而现在,这种以大老粗为荣、不修边幅、高声喧哗的作风,却越来越显得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他说,“我们现在应审慎地分析大老粗文化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与世界文明发展大势不适应的方面,认真地进行一番清理,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理上,而应变成民众的自觉行动”。
    三、中国公民旅游不文明行为治理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
    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揭露不良陋习,弘扬文明行为;充分运用文学、摄影、卡通、漫画等艺术形式,特别是加大公益广告的制作和播放力度,生动活泼地鞭挞不文明行为,促进全体公民的文明素质提高。
    2.制订相关规范
    针对旅游活动中游客的各种陋习,可由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等单位联合制订“中国公民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并出台专门文件,由国家旅游局具体实施,规范公民旅游文明行为。 摘自:
    3.创造温馨环境
    各相关部门可共同创造温馨美好的旅游环境,让游客身在其中感受文明的氛围,使文明旅游成为游客的自觉行动和行为规范。
    4.加强监督管理
    建立“不文明行为曝光台”,对一些影响大的具有典型代表的不文明行为,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曝光。设立不文明旅游举报热线和信箱,鼓励个人或单位对不文明行为进行举报。旅行社和景区也要加强对游客的监督管理。
    5.推广文明礼仪知识

#p#分页标题#e#


    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公民文明礼仪知识的推广和教育。旅行社应对游客搞好礼仪的示范和引导。媒体上多刊登、介绍国外风俗习惯的小知识。
    6.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引导教育
    定期开展游客问卷调查活动、青年志愿者劝导活动和文明游客评比活动,让当文明游客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
    7.评选文明形象大使,并公开宣传、表彰
    旅游管理部门可每年开展评选文明旅游形象大使、文明旅行社、文明导游和文明游客等活动,并进行公开的宣传和表彰。
    8.把文明旅游的相关内容深入到中小学课堂
    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把文明旅游有关内容加入到中小学生课堂教育及课外教育教材之中。
    9.重视事前培训,事后总结
    旅行社在组团出游之前,要对游客进行文明旅游行为教育,说明目的地的风俗习惯、礼仪规范、民族禁忌及行为方式,必要时可组织文明旅游考试,签订“文明旅游承诺书”。在旅游活动中,导游要及时提醒和制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10.景区设置警示牌或宣传画 摘自:
    旅游景区可设置引人注目的标语牌、宣传画和公益广告,使旅游文明行为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旅游景点在印制的门票和导游图上加印提醒游客文明行为的提示语句,使游客一进入景区就开始接受旅游文明教育和提示。
    11加强景区文明督查
    在旅游景区可建立游客文明行为监督岗和纠察巡逻队,随时随地纠正和制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12.合理设置便民的卫生设施
    景点内各项便民设施如垃圾桶等的设置要合理、科学。可设计成卡通状、景物状,与景区融为一体,增强其观赏性。
    13.倡导文明旅游大讨论、大比武
    可在媒体上开辟专栏,组织开展“文明旅游大家谈”大讨论;举办旅游不文明行为摄影和DV大赛;开展“我与文明旅游”征文比赛、演讲等活动。
    14.整顿导游队伍,提升导游素质
    国家有关部门要对旅游景区的导游词进行抽查把关,整顿导游队伍,提升导游素质,严禁导游无中生有,瞎编、乱编,讲黄色段子和政治笑话。
    15.党员干部率先垂范 原文:
    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是社会的中坚,同样要在文明旅游方面做出榜样,起到表率作用。
    16.制作旅游文明宣传片
    可制作一部约10分钟的高质量的旅游文明宣传片,在飞机、列车、汽车、轮船及景区景点滚动播出,让游客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到文明的教育。
    17.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文明从学校抓起,从家庭抓起,把道德建设、文明建设作为重要教学内容。
    18.编辑出版或发行旅游国(地)概况
    由国家组织专业人士编辑出版以国别或地区为单位的“我国公民赴XX国家(地区)知识”的宣传片和小册子,在电视、机场、铁路、景区等公共场所进行播放和发放。
    19.建立奖惩制度
    对旅游行为中做得好的典型要进行宣传和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出现不文明行为的旅行社或个人要进行通报批评,对有恶劣影响的要取消旅行社的营业资格。
    20.把旅游企业是否重视文明旅游作为年审或考核的重要内容


    应国家旅游局组织编写出版新的《(出境)旅游领队工作培训手册》,着重增加文明旅游的内容,并将其列为(出境)旅游领队及旅行社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
    结语
    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向社会公开征集“中国公民旅游不文明行为表现”,列出了内地人在出国及国内旅游中各自的“十大不文明表现”,以及“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建议”等,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这种情况,一方面为国人的文明建设,敲响了警钟,值得正视;同时,这种敢于自揭其短,并决心整治的行为,亦显示了中国民众与政府的自我批评精神及自知之明,是进步与自信的表现。只要能持之以恒,一定有助于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令中国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增强中国的软实力,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
    中国素有礼义之邦之称,中国的传统美德是教导国民懂得“礼义廉耻”,提倡“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等;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6年3月更提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也是把发扬中国传统美德同当今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举措。针对中国公民旅游文明上的自揭其短,就是这一政策在旅游行为上的具体体现。同时,这也是中央政府及国民自信的表现:中国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正在快速发展中,有问题有缺点并不可怕,揭露矛盾正是解决矛盾的前提,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

景区游客不文明行为,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原因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49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