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游为什么总有人去?低价游处罚游客吗?

生活 梦幻男人 评论

现在旅游业乱象十分令人心忧,这也造成了大量的游客流失,低价游等问题一直是网友们谈论的焦点,尽管国家对于低价游等乱象明令禁止,但是这种现象还是不时的出现在报道中,为什么人们对于低价游如此热衷呢?国家对于低价游的处罚标准是怎样的?一起来和小编了

  现在旅游业乱象十分令人心忧,这也造成了大量的游客流失,低价游等问题一直是网友们谈论的焦点,尽管国家对于低价游等乱象明令禁止,但是这种现象还是不时的出现在报道中,为什么人们对于低价游如此热衷呢?国家对于低价游的处罚标准是怎样的?一起来和小编了解下吧。

 

  低价游为什么总有人去?

 

  国家旅游局10月7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5.93亿人次,同比增长12.8%。

低价游为什么总有人去?低价游处罚游客吗?

  国庆假期旅游市场繁荣,各地却依旧不断爆出旅游乱象。据国家旅游局统计,今年“十一”期间,全国共处理旅游投诉359件。在国家旅游局公布查处的5例典型案件中,就有2例为不合理低价游案。

 

  不合理低价游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可谓是旅游业的“顽疾”。这类旅游陷阱通常以较低的价格吸引游客,而在旅游过程中又会加上其他名目强制游客消费。监管部门多次对这类现象进行查处,然而却屡禁不止。

低价游为什么总有人去?低价游处罚游客吗?

  其实,在今年的“十一”长假之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即发布警示,提醒消费者不要陷入低价旅游陷阱,警惕旅游小广告。中消协提醒,不要轻易相信街头、社区、社交群、朋友圈等发送的旅游小广告,要从旅行社资质、消费者评价等多方面进行比较,不要陷入低价旅游陷阱,低价背后一定是强制高额消费。规范的旅游广告应有旅行社名称、许可证号,通过查询旅行社官方网站或APP得到相关旅行线路的详细信息。

 

  但仍有消费者图便宜省事,报名参加这种旅游团。上海市民袁晓霞趁假日来北京游玩,参加了一个100元的一日游旅行团。“每个景点都是走马观花,购物特别特别多,特别没意思,玩也没玩好。”她说,以后坚决不会再信这种旅游团。

 

  还有一些遭遇“黑一日游”的消费者选择在网上发帖曝光,在旅游网站蚂蜂窝上,就有不少讲述自己被骗经历的帖子。

低价游为什么总有人去?低价游处罚游客吗?

  对于诸如此类的不合理低价游,旅游部门也曾多次进行监管,但一直难以根治。10月9日,国家旅游局发布了今年国庆假期的旅游“红黑榜”,对优秀旅行社、文明游客等进行了集中表扬,同时还曝光了不少管理混乱、服务恶劣的旅游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

 

  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出假日旅游“红黑榜”是今年“十一”的一个尝试,目的是加强旅游市场监管,表扬先进、批评落后,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管理水平。

 

  不合理低价游难以根治,有多个方面的缘由。中青旅遨游网首席品牌官徐晓磊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合理低价游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其有市场需求,许多消费者会抱着侥幸心理报这样的团。“旅游行业的管理部门、工商部门、公安部门,在监管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不可谓不努力。”徐晓磊说,“这种乱象仍然存在的肥沃土壤就在于消费者的需求。”

低价游为什么总有人去?低价游处罚游客吗?

  他说,就算是中青旅的员工在外面看见有人散发此类旅游小广告,也很难上前制止,他们能做的只是通过更多的渠道告诉消费者中青旅的正轨旅游渠道。他也提醒消费者,在商品社会通行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不合理的低价必然有其背后的原因。

 

  低价游处罚游客吗?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一段时间,关于低价旅行团因强制购物产生的纠纷事件频出,甚至还出现了一些造成游客人身伤害的悲剧。事实上,对于宣称“零团费”甚至“负团费”等的“不合理低价游”,《旅游法》早已明令禁止,但多年来禁而不绝。

低价游为什么总有人去?低价游处罚游客吗?

  昨天凌晨,国家旅游局官网上刊出了一则旅游提示,今后“游客参与‘不合理低价游’也将受到处理”。消息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难不成,这游客上当受骗了,还反倒要受到处罚么?

 

  近期超低价旅行团引发的纠纷频现报端,日前中国之声报道了这样一起事件。说是20多名游客通过一个户外俱乐部报名了香港旅游,俱乐部声称这是给会员的福利因此团费全免。然而,自以为是好运临头的团员们到了却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儿。

 

  游客回忆,他们一开始进了一家珠宝店,然后门就关了,把游客关在里面买东西,那天他们被里面关了将近3个小时。20多个人进去之后找到号码,然后自己选珠宝。买了之后,登记过才放出来。

低价游为什么总有人去?低价游处罚游客吗?

  虽然近期类似的事件多发生在香港,但据统计,低于成本的“不合理低价游”在很多地方都早已存在,以云南为例,旅游法刚刚生效时,当地主管部门曾要求所有旅行社都不允许以低于成本价获客,结果导致旅游人数大幅下滑,据媒体报道,其中当地一家较大的地接旅行社,游客量同比下滑超过八成。虽然《旅游法》明确禁止,但超低价旅行团却始终存在。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认为,当前很多旅游者的消费心理不成熟,旅行社和导游的竞争又特别残酷,严重供过于求。所以这些旅行社和导游为了生存,就利用过这种不成熟的消费心理,给他们挖坑、设陷阱。心理不改变不成熟,旅行社和导游的退出机制不完善,那么这种竞争关系就达不到一种新的平衡,这种操作模式就会长期存在。

 

  分析来看,消费者存在的捡便宜心理的确是低价团钻空子的原因之一,但对于今天国家旅游局官网所刊出的题为“游客参与“不合理低价游”也将受到处理”的旅游提示,北京汇佳律师事务所律师邱宝昌表示,消费者根本难以判断什么叫不合理低价。

低价游为什么总有人去?低价游处罚游客吗?

  他说,普通的消费者对于经营者提供的服务真实成本构成是难以判断的,比如讲到香港,豪华的是1万,中等的就8千、7千,有的要3千。消费者不知道到底哪个是最低,是不是购物团。作为一个新的主管部门,如果要以处罚来设置的话,他认为是不当的。

 

  此外,记者打开这则旅游提示,发现里面的内容与标题并不非常一致。文中明确将研究处理的,是消费者与经营者签订虚假合同。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合同双方如果都存在主观故意,那么消费者的确有一定过失,但是监管部门也应该分清双方责任的大小区别,不应眉毛胡子一把抓。

 

  刘俊海说,按照合同法制规定,规定国家禁止零负团费的规定而签订合同的,对于消费者,对旅行社都不产生法律约束力。消费者签订这个合同要不要被追究法律责任?在这种无效合同签订当中,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旅行社,消费者有过错,比如说很多消费者喜欢占小便宜,喜欢一块钱就能游遍中南亚,但这个过失还不达到超过旅行社过失的程度。

低价游为什么总有人去?低价游处罚游客吗?

  事实上,“0元游香港”、“一元钱游遍东南亚”如今类似这样的宣传标语已经越来越不能吸引到消费者,对于超低价旅行团和它们背后的强制消费,不少旅行者早已有了免疫力,于是也才有了报道开头打这会儿“福利”的幌子进行的低价团揽客。邱宝昌表示,旅游局声称处理“不合理低价游”游客的初衷可以理解,但实际作用值得推敲。

 

  邱宝昌说,消费者与经营者恶意串通可能不大。旅游部门制定这个初衷可以理解,但应该是在监管职责方面多下功夫,而不是把处罚对象对准消费者。

低价游为什么总有人去?低价游处罚游客吗?

低价游为什么总有人去?低价游处罚游客吗?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9/56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