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大桥女子自杀现场,为何都选择长江大桥自杀?

生活 梦幻男人 评论

南京长江大桥派出所接市局指挥中心指令,一女子可能要在大桥上跳桥自杀。 接到警情后,民警迅速出警直奔大桥。不一会功夫,民警又接到市民报警,自己和朋友骑电动车由北向南过大桥,骑到桥中间离南堡有二三百米时,在自己行驶的前方约20米左右,一着深色衣服

南京长江大桥派出所接市局指挥中心指令,一女子可能要在大桥上跳桥自杀。

南京长江大桥女子自杀现场,为何都选择长江大桥自杀?

接到警情后,民警迅速出警直奔大桥。不一会功夫,民警又接到市民报警,自己和朋友骑电动车由北向南过大桥,骑到桥中间离南堡有二三百米时,在自己行驶的前方约20米左右,一着深色衣服年龄不大的女子突然拼命翻过桥栏,全然不顾他们的喊叫,没一点犹豫就从离桥面40多米的大桥上跳入江中。

 

市公安局水上分局下关派出所的警员从接报到出艇仅用了二分钟时间,他们在出事水域来回转了几圈,没有发现落水者,也没发现类似漂流物,长江水面此时看上去平静,但水下明显感到水流湍急,据现场分析,如女子跳桥落入江水时姿态不对可能又不知水性,被湍急的江水冲入下游的可能最大。

 

目前,警方还在继续搜寻中。

2000自杀者为何选择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著名的人文景点。然而,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在大桥建成后的38年里,已有2000多人在这里跳桥身亡。南京心理危机干预志愿救援中心借着本次“世界预防自杀日”的契机,提出了在南京长江大桥加装防护网的建议,希望长江大桥的自杀现象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 版权所有:

  世界各地都不乏这种“自杀之地”。而大多数是风景壮丽的旅游胜地。比如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英国伦敦桥、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等等。为什么这些风景名胜会成为“自杀之地”,令许多人千里迢迢赶去自杀呢?

  一位中年男子跨越桥栏,站在了大桥的外侧,面江而立。他脚下,距离桥面80多米的地方,长江水绵延流过。他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直到见状赶来的救助者用双臂紧紧抱住他的腰,中年男子突然惊醒并被激怒了。他一边拼命扳着紧缠着自己腰部的手臂,一边用脚猛蹬大桥栏杆。救助者用身体抵住栏杆,拼命抵御着中年男子向外跃冲的力量。直到一位女警的加入,势均力敌的平衡才得以打破。中年男子最终被拉过了栏杆,三人一同摔倒在地。

  这是今年7月22日,发生在南京长江大桥上的一幕。救助者名叫陈思,2003年起他用休息日义务救助南京长江大桥上的自杀者,三年共救下99条生命,被称为“自杀守望者”。但是陈思依然不能挽留住所有在此踏上“不归路”的脚步。有关部门调查,仅2003年至2004年两年,就有234人在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全世界有诸多类似南京长江大桥这样的“自杀之地”,而大多数是风景壮丽的旅游胜地。 原文:

  壮丽的风景让人有归属感

  壮丽的风景能满足许多自杀者告别世界前“享受最后一次”的心理。南京心理危机干预志愿救援中心主任张纯认为,一些女性甚至带着化妆包上桥,要在自杀之前先将自己粉饰一番。人在临死之前,财富、理想可能都不重要了,但是人的爱美之心却依然缠绕着他们。这也是为什么不少自杀者都希望找一个风光秀丽、景象壮阔的名胜作为自己的“最终归宿”的原因。而南京长江大桥景色宜人,这满足了自杀者这一心理需求———有归宿感。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于1968年,是我国桥梁工程的一大创举。对于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说,至今仍立于桥头的工农兵雕塑以及栏杆上200幅铸铁浮雕是那个时代的象征。因此,在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的2000人中,中年人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大桥代表着他们年轻时代,让他们有归属感。

  与壮阔景观相比,自杀者深感渺小


  体验过高空蹦极的人都会知道,当被坠落带动的气流吹动时,身体并不比一片树叶更有分量。美国心理学家斯科赫德曼说:“这种渺小感与自杀者的自轻心理完全吻合。”张纯主任也解释称,有自杀倾向的人,其自轻心理十分严重。他们会认为自己有如一粒尘埃、一只蚂蚁那样渺小而无足轻重。如果这种念头很强烈,他们会希望自己的死亡就像一片落叶一样悄无声息地飘落。这时,壮丽的景观更凸显个体的渺小,这吻合了自杀者自轻的心理。

  人的自杀潜意识在壮阔的景观面前较易受暗示

  一位父亲抱着两岁的女儿参观金门大桥。原本好好地与游客一起欣赏金门湾风景;但是忽然,他把孩子扔下海,自己随即跳下。没有任何先兆和理由。张纯认为,这很可能是到金门大桥的特殊参观激发了这位父亲的自杀潜意识。

  每个人都有自杀的潜意识。在现代城市中人们最常萌生此类经验,在登上摩天大楼时感到眩晕,进而受到危险诱惑,悲哀又神往幻想自己纵身跃下。这种心理动力被美国心理学家斯科赫德曼命名为“坠落欲望”。

南京长江大桥女子自杀现场,为何都选择长江大桥自杀?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50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