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墓出土青龙偃月刀了吗? 关羽墓出土青龙偃月刀是假的,关羽死后身首异处分别安葬 关羽是三国著名将领,位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逝世于公元220年。关羽死后头葬在河南洛阳,身子葬在湖北当阳。现在洛阳、当阳各有一处关羽墓,民间盛传,关羽头枕洛阳,身卧
关羽墓出土青龙偃月刀了吗?
关羽墓出土青龙偃月刀是假的,关羽死后身首异处分别安葬
关羽是三国著名将领,位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逝世于公元220年。关羽死后头葬在河南洛阳,身子葬在湖北当阳。现在洛阳、当阳各有一处关羽墓,民间盛传,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山西。”
在湖北当阳县西北,为蜀汉关羽尸骸葬地,始建于东汉,称“汉义勇武安王祠”,嘉靖十 五年整修陵庙,始名关陵。 关陵位距当阳市城区3公里处,是埋葬蜀汉名将关羽尸骸的地方。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兵所杀,孙权怕刘备报杀弟之仇,将关羽首级献与曹操,企图嫁祸于人,将其正身以侯礼葬于当阳城西北。关陵开始是座土冢。自隋唐以来,历代皇帝为关羽加封,使其成为武圣人,直至关帝,他的陵园随之扩大,形成宏伟规模。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已成陵园建筑群,始名“关陵”,沿用至今关陵建筑群以宫墙相连,全是红砖黄瓦,富丽堂皇。两侧分设八角亭,春秋阁,碑廊等。正殿为主体建筑,前檐悬“威震华夏”金匾。寝殿内有台湾同胞捐资铸塑的高3.6米,重800千克的关公铜像。寝殿后的墓冢,高7米,周长70米,甃石为垣,加上石雕栏杆,刻有“巨龙如海”等图案。墓前碑亭中,立有“汉寿亭侯墓”碑。整个陵园风景幽丽,古柏参天,远山近水,四季常新,加之三国故事脍炙人口,关公品德世人景仰,于是常有海内外旅游者结伴而来,拜谒凭吊。
2006年05月25日,关陵作为三国时期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关羽墓出土青龙偃月刀是假的:
关于使用青龙偃月刀是小说中杜撰的,宋代才有了偃月刀。
其实偃月刀到宋代才出现,也叫“掩月刀”,偃月,即半月的意思。宋代《武经总要》中就有这种刀的绘图。这种宽刃大刀的制造工艺在三国时还不成熟,很难造出。三国时的刀为窄而直的刀,长度在1米左右,东吴的刀长60多厘米,蜀国的刀则长1.2米以上,有坚厚的刀背和单侧刃,不再有锐利尖锋,而且一般都有环首,环首上的布条缠在手腕上,可以防止格杀时刀从手中脱落。
宋代的长柄大刀形制多样,有掉刀、屈刀、笔刀、眉尖刀、戟刀、偃月刀等五花八门的名称和样式。
关羽的三个墓分别在什么地方?
关羽退走麦城后,为孙权部将潘璋、吕蒙杀害。孙权将关羽首级献给当时在洛阳的曹操,曹操敬重关羽忠义,刻沉香木续为躯,以王侯之礼厚葬关羽于洛阳。 在洛阳,葬关羽首级之冢称为关林,中国古代只有圣人的葬地才能称为“林”,如孔林、孟林等。洛阳关林占地130余亩,位于洛阳市南7公里,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建筑群。
此外,在湖北当阳,有葬关羽身躯之冢,称为陵,而古代帝王墓才能称为陵。山西解县修建了葬其魂之冢,在四川成都也修建了葬其衣冠之冢。首、身、魂、衣冠冢俱全,在中国墓葬史上实属罕见。
关陵,坐落在当阳城西2.5公里处。陵庙坐西朝东,面临沮水,与景山遥遥相望。宋代以前,关羽古墓只是一座林木掩隐的土丘,南宋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襄阳太守王铢对关羽墓培土加封,并“始建祭亭,环以垣墙,树以松柏”。元代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玉泉寺主持僧慧珍,派僧人到关羽墓地,修葺山门,看管陵墓。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当阳知县黄恕上书朝廷,请为关羽墓地建庙。得宪宗恩准,才大兴土木,形成庙院,建筑群体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目前占地达98亩。
千古一将——关羽 “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山西”。这位故乡河东解州的千古名将,年轻时就急公好义,扶危济困,因杀死侮辱民女的县尹而亡命天涯。从此,“桃园三结义”——与刘备、张飞结义起事,“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降汉不降曹”——刘备谋诛曹操不成,兵败投奔袁绍,被曹操俘虏的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诛颜良,斩文丑”——为报曹操知遇之恩,助曹操解白马之围;“过五关斩六将”——得知刘备下落,不畏艰险前去寻找;“火烧赤壁”——关羽率一万水军在此战中立下重大功勋;“水淹七军”——关羽率军攻打樊城,活捉于禁,力斩庞德,“威震华夏”;“败走麦城”——一孙权派人抄关羽后路,关羽兵败麦城,壮别人世。
关羽的三个墓分别在什么地方?
关羽的一生,忠肝义胆,诚信磊落;咤叱风云,横扫千军,堪称英雄人杰,令万民景仰。
传说关羽死后,孙权将其首级放入一匣内献于曹操。曹操开匣观看,只见关羽口开目动,须发皆张。曹操大惊失色,说:“关羽活着可怕,死而复活更可怕。”急忙命人设牺礼祭祀,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门外,并亲自率百官前往拜祭。
关羽的三个墓分别在什么地方?
关羽显圣惊吓曹操,只是后世人的夸张渲染。不过关羽死后的确头葬在河南洛阳,身子葬在湖北当阳。现在洛阳、当阳各有一处关羽墓,民间盛传,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
关羽真墓在关庄?
汉魏故城内的三四个村庄,分属孟津、偃师管辖,虽然不是一个县,这几个村庄却彼此有区域认同感。
金村村民郭遂永喜爱书法,他是孟津人,却拉着偃师人举办了数次“汉魏故城书法展”。他热心文保,对故城相当熟悉,陪同我们一起寻找夏门、阿斗墓、金墉城等遗址。故城文管所王阁老师曾告诉我们,故城南边关庄的关冢,被认为是关羽的真墓,我们跟郭遂永说起此事,他不顾身有疾患、行动不便,要陪同我们前去找寻,令人深为感动。
在郭遂永的指点下,我们从故城北部“穿城”而过,在故城南边不远的地方,找到了偃师佃庄镇关庄的关冢。
很难相信,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墓冢,那分明是一座废弃的砖窑,外面的土都被烧红了。进了里面,顶上一个大窟窿,露着天光。正疑惑间,一位老人蹒跚而来。老人叫郝林财,72岁,自幼生长在关庄。
“我小的时候,这墓有几亩地大,现在只有过去十分之一了。”老人说:“集体的时候,被挖了烧砖,只有用来当窑的这一点保存下来了。”
据老人介绍,六七十年前闹土匪的时候,村人在上面修了寨子,备的滚石檑木,来土匪了,全村人都上去自保,足见原来墓冢之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洛阳兴建拖拉机厂、矿山厂时,“这个窑天天大马车往洛阳拉砖。”
“老年人说话,关老爷的头在这里面埋着呢。我小时候,不少老人都说看到过里面的棺材,用大铁链吊着。”郝林财说,过去墓前有两通大石碑,都一丈多高。他们村过去还有“关爷庙”,他就是在庙里上的小学。“那庙可大啦,前后殿,前殿的墙上,镶了很多石碑,走廊的柱子,我都搂不住。别处只敬关爷,咱这后殿敬的是关奶奶。”大约40年前,关庄的关爷庙被毁掉了,如今一些老太太在原址建了座半人多高的小庙,经常有人去上香。
老人说,他们村叫关庄,但没有一户姓关,全因为关冢才得名的。村里流传一个故事:村子北边就是洛河,过去过洛河都是坐渡船,关庄离得近,坐船免费,就有人冒充关庄的。摆渡的问:“哪村的?”“关庄的。”“姓啥?”“姓关。”“那掏你姓关的钱。”关庄就没姓关的,一听就是冒充的。
在关庄大路上,一群村民给我们补充了更多的细节。50多岁的村民庞黑来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关冢曾经发掘过,出土了很多的大石块,还出土了很多朱砂,有二十来厘米长、十来厘米宽,厚三四厘米,上面有个金属圈,颜色发黑,看着肯定不是铜的,因为铜是绿锈。考古队的人说是铁的,但村民都认为是金的,是关羽头上之物。“当时是借我们家一块铁板托走的”,庞黑来说。
村民们还说了一个故事:明朝的时候,关庄出了个大太监,当时来拜关爷的人多,太监家经常要接待,压力太大,他就在朝中到处说,关林那个关墓才是真的,关庄这个是假的。这样一来,人们都是把关林当真的了。
关庄的关冢是真的关墓吗?带着疑惑,我们请教了汉魏故城文管所原所长、洛阳知名学者徐金星先生。徐先生告诉我们,他没有见过关冢的发掘报告,也没听说曾经做过发掘,没法判断关冢是不是关羽的真墓。但按照史志记载,关羽的首级埋在“城南五里”。关林在隋唐城南,位置不对,“如果孙权真的曾‘传其首(于洛阳)’,曹操也真的厚葬了关羽首级,那应该是葬在了关庄一带。”
无论关冢是否真的埋着关羽的首级,厚葬关羽,绝对是曹操的聪明之处,随后,刘备、孙权对掐多年,曹操死后,曹丕顺利接班,逼汉献帝禅让,定都洛阳,有了重建洛阳的环境和时间。
青龙偃月刀大揭秘
关羽根本没有用过青龙偃月刀 纯属后人伪造
#p#分页标题#e#
无意中看到《李少红拍〈青龙偃月刀〉 将邀请金城武章子怡》这则早几个月前的消息,再一搜索,发现此戏虽未开拍,但李少红已在选景,称“将安排关公展开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章子怡要饰演的是关公的爱人,最后关公败走麦城也是为了自己的心爱之人。
”关公的爱情在《关羽的“罗曼史” 相传与张飞交换杀绝妻儿》我们已细细叙述过,倒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让人提起了无穷的兴趣。这究竟是这样一把神奇的刀,引得后人念念不忘,一再提起?历史上真有这样一把刀吗?
武圣关羽,一个义字当作是天的男人,在后世人的描绘中,青龙偃月刀几乎是与关圣人如影随行,可以多是人与刀完全融为一体,刀成了关羽不可或缺的形象代言物。
游戏《真三国无双》中的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形象
在传说中,天下第一铁匠只选月圆之夜打造青龙偃月刀。快完工时,骤然之间风起云涌,从空中滴下1780滴鲜血。当地术士分析,那是青龙的血。所以,有了“青龙偃月刀”之名,青龙偃月刀要杀1780人之说。
在小说中,对青龙偃月刀的描绘更是登峰造极。譬如《三国演义》的第一回,说到刘关张得到镔铁一千斤,关羽打造青龙偃月刀,青龙偃月刀又有一奇名“冷艳锯”。虎牢关三战吕布有诗说道:“酣战未能分胜败,阵前恼起关云长;青龙宝刀灿霜雪,鹦鹉战袍飞蛱蝶。
青龙偃月刀与赤兔马一起成为关羽的辨识标记。在乘雪破羌兵时,还安排了一段“只见云雾之中,隐隐有一大将,面如重枣,眉若卧蚕,绿袍金铠,提青龙刀,骑赤兔马,手绰美髯”,情节是多么的显圣,让关羽的威武形象渐渐地深入人心。
不仅仅如此,《三国演义》围绕青龙偃月刀还另设计了很多精彩的情节,例如:刀挑锦袍、单刀赴会、失刀夺刀等等,青龙偃月刀在小说中出现的时间似乎比关羽还要长。
青龙偃月刀把说得如此的出神入化,它真的是关羽的武器吗?根据史料研究,小说和传说中提到的三国名将关羽所使用的青龙偃月刀,在当时并无此物,真实的青龙偃月刀是在唐代才出现的兵器。而关羽的偃月刀之名见于北宋《武经总要》,是当时名家健斗之人自制以标新立异来突出自己的一种武器,此种刀属于重兵器,日常练武时会用到,但基本不用战阵,其太过笨重,并不利用灵活作战。
宋朝龚圣与在《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写道:“大刀关胜,岂云长孙?云长义勇,汝其后昆!”说的是已存在关羽用大刀的形象,经过平话艺术人的塑造后,也才酝酿出后来的青龙偃月形象。后来《水浒传》的大刀关胜,就是根据关羽形象而来。
而在《三国志平话》中,关羽也是用刀参加“三英战吕布”的:“第三日,吕布又搦战,众诸侯出寨,与品布对阵。张飞出马持枪。张飞与吕布交战二十合,不分胜败。关公忿怒,纵马轮刀,二将战吕布。先主不忍,使双股剑,三骑战吕布,大败走,西北上虎牢关。”
事实上,关羽是否用刀作战一直是个疑问,《三国志》上说:“曹公使张辽及关羽为先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陈寿的一个“刺”让人有了诸多的疑问,如果是刀,应是“劈”“砍”等说法。
汉末时,虽已有骑马用刀作战者,但他们用的均是一种短兵器——环首刀。战场上厮杀,“环首刀”这种专门用于砍劈的单刃厚背的短兵器,极具构造上的优势。三国时,各国军队大量生产过环首刀,并使用了两汉以来如炒钢、百炼钢、淬火等钢铁生产技术。
《太平御览蒲元传》记载,三国时的诸葛亮曾命“蒲元”这个人造刀,蒲元在斜谷开工,为了造出好刀,还特地指定要使用蜀江江水来为刀刃淬火,所造的三千口刀非常精良,被称为“神刀”。南朝梁陶弘景在《刀剑录》中描述,孙权在黄武五年(226年)造剑十口、刀万口,从这可看出,剑在这时已成为玩赏用兵器,而刀则为士卒实战的兵器,所以一造就是以万来计算。如果关羽有用刀,应是此种短兵器才对。
那么为什么后人一定要给关羽安插一把青龙偃月刀呢?北京大学博士杨自然:“清朝的时候,追封给一个关帝君,是二十六个字的封号,所以民间一般看法认为,一个了不起的武圣,你必然有一件称手的兵器是不是?所以的话可能因为青龙偃月刀的形制看起来非常霸道,配合历史上一些传说,可能也对明星这个效果也更为显着,所以我想应该是从清朝开始,关羽配这个青龙偃月刀才变成一个定制。
如此说来,后人之所以特意为关公配备一把超越时空的青龙偃月刀,是为了要塑造关公的威武形象。被封为武圣的关公的形象,确实在后人的眼中是“高大全”的,人们为了表达对关公的崇敬之情而特意琢磨出了“青龙偃月刀”这样的说法,确实也不难理解。
推荐阅读:关羽本是用长矛 青龙偃月亦非刀
前日,记者专访了影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兵器设计顾问张海,在《关云长》的拍摄过程中,他被甄子丹以私人身份相邀进组,为《关云长》的兵器设计担当顾问,“但我的提议并未被全采纳,所以《关云长》里呈现的兵器效果也存在不少问题”。
三国还没“青龙偃月刀”
影片中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很威风,但史书记载,三国时还没有“青龙偃月刀”这种兵器。
张海说,“青龙偃月刀”是“掩月刀”的讹称。“掩月刀”最早见于《武经总要》,该书是北宋仁宗朝官修的一部综合性军事著作,书中大篇幅介绍当朝与宋前历代冷兵器的形制与功用。书中载有八种刀,除手刀、戟刀外均为长杆劈砍状大刀。“掩月刀”造型华丽但笨重且制作成本高,只能“以之操习示雄不可施于阵也”。因此,在仪仗、演武甚至后世武举膂力考核项目经常会见到掩月刀,战场上却少见它的踪影。
张海介绍,掩月刀一类的长杆大刀需要双手握持劈砍,是典型的步战兵刃。从尚存的宋、明掩月刀实物来看,其杆、刃总长在250厘米左右,这个长度显然不适合马战。关羽生活的年代马镫只有单侧且仅为上马器具,完全不能起到骑乘后协助平衡的作用。如果放弃持缰双手握刀,稳坐就成了个大问题,在急速奔跑中很可能会坠马,还何谈持刀杀敌!
那么关羽的兵刃到底是什么呢?《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载:“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
作者陈寿在这段文字中用了两个重要的字“刺”和“斩”。“刺”表明关羽第一个动作是直线形进攻,其兵器锋刃穿刺进入颜良的躯体,导致其落马,能完成这种进攻动作最合理的兵刃是直兵或刺兵。三国年间的马上长杆直兵或刺兵主要有矛、矟和少量的铍、铩,所以基本可以确定,关羽击杀颜良的兵器是矛或矟!
“斫头曰斩”。文中的意思是枭首,过去敌人首级是立功的凭证,但用矛、矟砍掉首级当然不太容易,所以枭首用的是腰间佩带的环首刀完成的。
刀剑能碰撞多次不断吗?
《关云长》中激烈的打斗场面,关公手持大刀与各路悍将大战,双方兵器不间断地相撞,特写镜头中能明显看到刀上磕出的碴口。
汉末时期的冶炼技术可以制造质量如此之好的刀剑能禁强力撞击而不折断吗?张海解释,冷兵器时代真正在战场上很少有兵器正面相撞,因为硬挡兵器就要受力,刀锋一定受损,“那时的冶金技术造出的兵器,其强度不足以禁受大量的正面碰撞,这种事只适合出现在电影里”。
佩剑方法几乎没一个对的
张海又言,“中国电影的冷兵器呈现都挺二的”,张艺谋的《英雄》、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和《赵氏孤儿》在“佩剑方式”的呈现上都是错误的。“佩剑这事很讲究的,古装电影里只有《赤壁》中一部分呈现是正确的。《英雄》《赵氏孤儿》《荆轲刺秦王》都是错的,这些战国前发生的故事,佩剑都是同一个标准,即剑身上固定的配件穿过身体后部的腰带。 ”
《关云长》亦有大量佩剑画面,按张海所述,也基本上是错误的,显然在这个问题上,他的“正确建议”未被采纳。
“王植剑”较符史实
#p#分页标题#e#
《关云长》中,王学兵饰演的王植是个略显迂腐的文官,以“长剑”为自己所用之兵器。事实上“剑”因为结构上的先天不足,很容易断裂。它的四面体结构都是直的,整体细长,这决定它只能以刺为主,不适合战场使用,也不容易普及。所以在史实中“长剑”更多的表征礼仪和文化属性,冷兵器战争的主流武器一直是刀与枪。王植在影片中的角色被设定为文官,他最终以长剑作为主战武器上战场,还算符合史实。
张海说,他观看了剧组的整个刀具库后,提议给王植用八面体的剑——这样一来,剑身加重了,不容易折断。这种结构的长剑在出土文物中多有发现,汉墓、秦墓出土的长剑中均有此类型。
过五关斩六将部分兵器分析
丈八长矛
矛构造简单,矛头、杆、尾鐏,后期还有缨(被称为枪的时候)。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尾鐏,金属制成,战场上若矛头损坏,尾鐏可以代为作战,所以武术训练中的矛或者枪并没有尾鐏,因为它永远不会用于战场。
历史上使用矛或枪的名将颇多,五代王彦章、唐朝尉迟敬德、明代秦良玉都是个中高手。东岭关的孔秀用长矛是合理的兵刃,但他还是败在了不合理且杜撰出来的关羽的大刀之下,因为对手是主角。
流星飞锤
《三国演义》中汜水关守将卞喜的兵器是飞锤,这个设计很是合乎情理,卞喜出身黄巾乱党,所以他的兵器不应该是剑、矛等官制器具,飞锤拙朴的形制也颇符合角色的草莽形象。
宋《武经总要》对飞锤的解释是:“飞锤即流星锤也,锤有二,前者为之正锤,后而手中提者为之救命锤。”这种绳索(或锁链)两端均拴挂锤头的通常又被称为双流星,单锤者则为单流星。
飞锤大量出现的年代是宋,正是甲胄最为发达以至于刀枪难以刺穿的时代,打击类兵器也在此时一度成为近战主角。
书生长剑
汉末三国时期,剑已经不是近战主力兵器了,它的地位已经被环首直刀代替。
王学兵饰演的书生王植当然不是高手,他更不会选择合适的兵器,他用剑的唯一原因就是他的身份,书生就得用最有品位的兵器,剑是不二之选。
王植的剑是一柄双手长剑,为了能够应对关羽的长杆大刀,更是为其增加长度,也因此在剑身上做了特别处理,汉末剑体为钢铁制造,剑身横截面多为四面体,但剑身的加长却让四面剑身容易折断。《关云长》涿州拍摄现场,动作指导甄子丹就这个问题与张海探讨,最后采纳了张海的建议,将王植用剑改为八面剑。
关羽墓出土青龙偃月刀了吗?青龙偃月刀大揭秘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51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