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法 家法是指调整家族或者家庭内部成员人身以及财产关系的一种规范。 基本解释: 家长统治本家或本族人的法度 详细解释: (1). 汉 初儒家传授经学,都由口授,数传之后,句读义训互有歧异,乃分为各家。师所传授,弟子一字不能改变,界限甚严,称为家法。至
家法
家法是指调整家族或者家庭内部成员人身以及财产关系的一种规范。
基本解释:
家长统治本家或本族人的法度
详细解释:
(1). 汉 初儒家传授经学,都由口授,数传之后,句读义训互有歧异,乃分为各家。师所传授,弟子一字不能改变,界限甚严,称为家法。至 唐 代家法已基本消亡。
(2).治家的礼法。
(3).指学术、文艺流派的风格、传统。
(4).泛指传统的习性。
(5).旧时家长责打子女、奴婢的用具。
家法伺候是什么意思?
家法伺候即指古时用惩戒工具惩罚子女或奴婢。
古代的家法都是什么样的?
世界传统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是一个国家法律和家法族规共存、礼法兼容并蓄的开放体系。家法族规作为司法依据之一,既宣扬了传统礼治思想,又配合了国家法律实践,它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礼法结构和治理观念。
第一,尊祖敬宗。 原文:
《礼记·祭祀》中有:“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祖活动由来已久,祖就是家族组织存在之根本。尊祖敬宗发端于同祖共宗、一脉相传的血缘关系,通过对去世祖先的尊奉和祭祀,增强家族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励着子孙后代锲而不舍地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尊祖敬宗的观念已深深扎根于族众的思想深处。家族组织在大肆弘扬尊祖敬宗观念的同时,还辅之以各种家族褒奖的手段,如明清时期在山西洪洞县城以及韩氏家族住地的30座牌坊,⑥就是用来表彰光宗耀祖的族人的,有的升官、有的科举、有的忠孝、有的贞洁,他们成为了家族传承儒家礼治思想的楷模。
第二,孝悌真顺。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违背“孝悌礼法”的行为既为国法所不容,也为家法所严禁。家法族规中一致强调对父母的孝和对兄长的悌,百善孝为先,孝是为人之本,悌或友悌则体现了兄弟间的友爱及相互扶持的良好亲缘关系,这些传统家庭美德是应该为族人所自觉遵守的。如《柳氏家训记刻石》首句便强调“唐柳氏自公绰以来,世以孝悌礼法为士大夫所宗”⑦。在基层社会,成文的家法族规往往对传统的“不孝”做扩大解释,比国家律典中的“不孝罪”更加宽泛,忤逆父母尊长、漠视家族利益、违背族规等均要按“不孝罪”惩治。
第三,敦亲睦族。
家族组织作为一种社会基层群体,想要立足于农耕经济社会,需要族人凝聚力量、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整体。一方面经济扶助。为贫困不能举火者、孤寡残疾无助者和无力营婚丧者等贫困族亲提供帮助,使族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家族的存在,增进家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也避免了族人因生计无着,铤而走险,为匪为盗,影响家族的秩序和声誉。如山西灵石王家大院的《王家敦本堂规条碑》记载:“年至七十有子幼弱或废疾不能奉养者,每月给钱六百文,冬给。”⑧二是公益事业。家族组织还兴办私塾、挖池塘、建雨亭、修水渠、修道路、修村溪小桥等,为族人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增强了家族成员的向心力,同时也维护了本家庭、本宗族的生存和繁衍。
第四,勤俭修身。
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山西永宁州人)在《治家规范》中对家族内的经商者提出要求:“或开店,或行商,俱要早起晚睡,不可偷安。”勤俭持家被认为是家族兴旺的基础,许多家族组织都要求族人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山西省万荣县闫景村李家大院的主宅院大门两旁镌刻着《朱子家训》,上面写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与此同时,许多家法族规还严禁族人沾染吃喝嫖赌,吸鸦片等恶习,如山西榆次常家大院的《戒烟碑》(光绪三年)就指出鸦片烟的四大害处,即败先人名节、促本身寿算、耗自家财产和失子孙楷模。⑨
家法族规一如既往地贯彻和执行儒家礼治思想,营造出一个充满温情,以教化为主的基层社会,是传统社会文明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
推荐阅读:古代官员如何教育“官二代”
如何教育“官二代”,历来就备受关注。古代有见识的官员,都相当重视家庭教育,都有严格的家训,都期望后代都能成才,知书达理,以维系良好的家风,延续家族的良性发展。
1、重言传,更重身教,力戒儿孙奢靡浪费
宋代孔平仲的《续世说》记载,北魏贵为司空的长孙道生,一生清廉节俭,骑马时用于遮挡尘土的一条熊皮做的障泥,总是洗了再用,破了再缝,多少年都不换新的。儿辈们见父亲这样,也都自觉地勤俭节约。皇帝派人编写歌词称颂道:“智如崔浩,廉若道生。”号召全国的干部都来学习崔浩的慧智和长孙道生的清廉。
唐朝的卢承庆博学有才干,曾任宰相,临终时交代儿子:“我死后就穿平常的衣服入殓,不要用牲畜祭奠,坟墓的高度只要能辨认就行了,不要过于高大宽广;只用棺材,不需要棺外椁,那样太浪费了;碑文只记载官号和生卒年月,不要弄许多漂亮话在上头。”这无疑是对儿孙的一种言传身教,在旖旎繁华、生活富足的唐初,高官能俭朴平实、不尚浮华,绝对也是有益世风的正能量。
封建时代,皇帝是最大的官。《续世说》载,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朝廷一改官场奢靡之风,提倡节约简朴。一天,唐文宗的女婿韦处仁戴着条漂亮高档的夹罗头巾来见他,皇帝老丈人说:“由于赞赏你家世代门第清高素雅,不尚虚华,所以才把公主嫁给你,像这么豪华贵重的头巾,不适合你啊!”驸马从此不敢再用高档奢华的衣饰,转而将精力放在学业上。
后唐名将李存审凭着战功,官至宣武节度使,深得皇帝信任。他常对儿孙说:“我家境贫寒,年轻时带剑从军,40年来出生入死,历经艰难困苦才到今天的位置,你们看我全身上下的100多处伤口就知道了。”边说还会边拿出箭头给儿孙们看,以教育他们不要奢侈浪费,要学会进取、吃苦。后来,他的儿辈们都成为颇有作为的大臣。
宋代吴处厚的《青箱杂记》记载,后周大臣李昉于朝代更迭后,再任宋朝的官职,深得宋太祖宋太宗的器重,担任宰相,原因是他为人忠厚朴实,“在先朝,未尝倾陷一人,可谓善人君子”。其实,他教育后代也很有一套,“家法尤严”,尤其是在经济上实行平均配给。他要求在京城当官的儿子们,所得工资不许私自动用,连同老家庄田的收入一起存入家族的总库房里,然后,向家族各房平均分配生活津贴,“月均给之,故孤遗房分皆获沾济”,于是,家族团结和睦,欣欣向荣,深得时人称颂。
2、深知子孙才分有高低,但必须读书明理
中国古代的官员,自古就有立“家训”的传统。明代王洪洲就在其《家训》中谆谆教导曰:“子孙才分有限,无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读书。贫则训蒙以给衣食,但书种不绝可矣。”在古代士大夫看来,读书比奢华的衣食更重要。
清代王晫在《今世说》记载,顺治年间的户部尚书梁清标教育子弟“家法醇谨”,要求子弟们即使是走路的姿势、进退的方式都必须符合礼仪,并且,严格规定,除了当时视为正统学问的理学著作和有关经世济民的书籍之外,小说、野史之类的杂书一律不许阅读。可见其对子孙们读书的重视程度。
晚清名臣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也相当重视。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写信给九岁的儿子曾纪鸿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教育九岁的儿子要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样的期许较之一般的俭朴教育显得境界更高。
而后,曾大人直接教育儿子如何做:“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读书与做人,实质是相容并包的。通观曾国藩的一生,其言传身教对于曾氏家族的儿孙成才,以及家族可持续发展都奠定了扎实基础,值得今人借鉴。
其实,在古代实行以科举选拔人才为主的制度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绝大多数的官员都非常重视后代读书,不惜花费重金聘请家庭教师。
3、不许儿辈出入公门,不许乘车,要做善事
古代官员在外做官,囿于公务以及交通不便,长期回不了家,没有如今发达的通讯工具,与家人联系只能依靠家信,所以,古代官员的“家书”成为教育其在老家子弟的一种重要形式。
#p#分页标题#e#
清代王士祯的《池北偶谈》记载,明神宗时的礼部尚书沈鲤在京为官,常写信给商丘老家的儿辈,对他们的约束极其严格:出行上,不许儿辈“出入公门,招惹是非”,“拜客只可骑马,不可乘车”;衣着上,要求家人子弟“衣服勿太华美,器用宁可欠缺”;产业上,要求自家减少田亩,不要多积财货,不要购置太多的房产田地,“使身终之日,留下争端,自取辱名”,等等。并且,他还经常写信提醒儿辈“秋夏粮及早上纳,多加与些火耗,各庄上人,常约束他,莫要生事。”显然这是要家人遵纪守法。
此外,沈大人还要求儿辈多做善事:每年冬天做一百件棉袄施舍给穷人,对于亲戚中的穷苦者、孤寡者,也要经常接济等等。他在家书中教育儿辈:“大抵盛极则衰,月满则亏,日中则昃,一定之理。惟有自处退步,不张气焰,不过享用,不作威福,虽处盛时,可以保守。”历史上的沈鲤为人正直,为官清正,被推崇为贤臣。
清代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载,官至吏部尚书、工部尚书的陈宏谋,在清代广西籍官员中职位最高,任官时间最长(48年),历经省份最多(12省),政绩卓著,在民间影响很大,同时也是一位学识渊博、著述甚丰的学者。他曾写过一副对联:“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教育子孙后代要珍惜劳动所得,不要铺张浪费,要自力更生不要依赖他人。
众所周知,《曾国藩家书》极其有名,近1500封书信,其中很大篇幅是曾国藩教育儿辈读书、做文、做人的文字。譬如,在家书中,曾国藩一再表达:“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这对曾氏后代影响甚大。
虽然,很多高官处心积虑地教育约束后代,然而,“官二代”举动出格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可见,古往今来,教育好后代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官宦之家。
家法伺候是什么意思?古代的家法都是什么样的?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51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