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熏腊肉图片 农村家的猪肉 更受居民欢迎 集中熏腊肉或致空气重度污染? 消息都说城市空气质量短期改善难,但在四川在线四川日报4月2日联合推出的《民生直通车》城市管理与空气质量在线访谈中,省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罗彬基于成都、攀枝花、绵阳、兰州
四川农村熏腊肉图片
农村家的猪肉 更受居民欢迎
集中熏腊肉或致空气重度污染?
消息都说城市空气质量短期改善难,但在四川在线·四川日报4月2日联合推出的《民生直通车》“城市管理与空气质量”在线访谈中,省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罗彬基于成都、攀枝花、绵阳、兰州、深圳等城市管理实例,提出自己的看法:城市管理措施到位了、精细化了,空气质量改善完全可在短期内见效。
烧秸秆熏腊肉 确实突出影响短时空气质量
“城市管理水平和空气质量,到底有多大关系?”对于主持人提问,罗彬以秸秆等生物质燃烧的影响举例。罗彬说,烧秸秆影响空气,群众最能直观感受。前几年,各地秸秆焚烧强度很大,群众半夜起来都能闻到秸秆味道,这也是因城市管理不到位造成的短时空气恶化。
秸秆禁烧应该,已有共识。但“达州空气污染是不是熏腊肉造成的”、成都绕城内该不该禁“柴火鸡”,这些城市管理措施都引发了热议。保持传统饮食习惯,对空气质量影响有多大?罗彬认为,柴火鸡和集中熏腊肉,会突出影响短期空气质量。
罗彬说,过去四川熏制腊肉主要在农村,农村人口密集程度低,过去熏制的肉也不太多,对空气影响不大。但一旦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集中熏制腊肉,在不利污染气象条件诱导下,完全有可能造成空气重度污染或明显恶化。“集中熏制腊肉对全年空气污染的贡献不一定大,但对短时空气质量影响很突出。”
“爆炒柴火鸡要火大火旺。我们监测了柴火鸡烟雾中的EC指标(元素碳),也就是燃烧不充分的碳,对空气影响也很突出。”罗彬认为,城市管理出台了一些控制污染排放的措施,但需要企业和老百姓理解和贯彻执行。比如熏腊肉,过去是作为保存食物的方法长期流传,熏制过程不仅造成空气污染,因燃烧不充分还产生大量致癌物质苯并芘,并存在于腊肉中。他建议,群众要吃腊肉但不要常吃,吃之前要将附着表面的污染物质尽量洗掉。
关闭腊肉厂还需“熏”出懒政庸政“雾霾”
四川省达州市环境保护局一名官员说,该市自1月份以来“持续不散的雾霾”应归咎于当地人对熏制腊肉的偏爱。媒体报道,其言论已促使城市管理人员“突袭和强行关闭”该市的腊肉工厂。
当城市遭遇“持续不散的雾霾”时,当地环保局的一名官员却将其归咎于当地对熏制腊肉的偏爱,由此便产生了“熏腊肉导致雾霾”的论断。而且,当地的腊肉工厂也因此遭遇到了堪称史上首次被城市管理人员“突袭和强行关闭”的生产“雾霾”。这着实让人错愕惊诧、匪夷所思,引起社会公众的热议也就再所难免了。
众所周知,产生雾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汽车排放尾气,工厂排放废气等。然而,此次却有官员对雾霾的产生引入了新一个的祸首——熏腊肉。试想,一个有着好几百年的腊肉熏制方式,怎就成了产生雾霾的“罪魁祸首”了呢?
不过,与其说是该名官员扯谈的低智商,还不说是其在懒政庸政更或是手中的权力在任性。目前,该市的腊肉工厂虽然被关,但是由“熏腊肉导致雾霾”论断所带来的“突袭和强行关闭”腊肉工厂这一做法,却更加值得相关部门深思。尤其是在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语境和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下,对于如此懒政庸政者更应从严处之。
因此,对于这起因“熏腊肉导致雾霾”论断而让腊肉工厂被关的事件,还要“熏”出官员公权力中滥用、乱用或不作为的“雾霾”。既要对相关部门领导干部从严教育、管理,还要对这些懒政庸政者进行问责,因为“懒政庸政同样也是腐败”;更要扎紧制度的篱笆,用制度的刚性从严约束权力,从而让其在阳光的监管下正确运转。
推荐阅读:烟熏腊肉能否“绿起来”
既享用烟熏腊肉、柴火鸡这类美食,又不破坏环境,两者是否可以兼得?地方政府不妨动员各界人士,一起想想办法
从1月20日起,重庆市环保局会同市政、公安、工商、规划、食药监等市级部门,和主城各区人民政府一起,集中整治烟熏腊肉、露天焚烧和柴火鸡餐饮。与此同时,四川省达州市环保局也认为烟熏腊肉是空气污染的一个源头,呼吁市民停止烟熏。
有些人不以为然:烟熏腊肉存在了几百年,怎么就变成空气污染源头了?某些官员不去抓企业、燃煤、汽车、扬尘这些大污染源,怎么总是拿群众生活中的这些事开刀?烟熏腊肉、柴火鸡、露天烧烤、燃放烟花爆竹、餐饮油烟、吸烟,甚至焚烧秸秆,都与空气污染关系不大,政府不应该管。政府管这些事,是企图转嫁治污责任,是把老百姓当替罪羊,是拣软柿子捏,是懒政。
可能有些官员说话不慎,在分析空气污染原因时,过分强调群众“这些事”,引起一些反感。认为“这些事”是空气污染罪魁的人,更应该好好琢磨一下。什么叫罪魁?罪恶行为的首要分子才叫罪魁,“这些事”是空气污染的罪魁吗?显然不是。监测结果表明,“这些事”的排放占比并大不。城市情况各不相同,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各类扬尘、燃煤排放这几大类的其中一个,才是某个城市空气污染的罪魁。
话说回来,不是罪魁,就不是污染,就不用治理?“这些事”都要烧东西,要排放有害气体和烟尘,不用仪器监测,单凭直观感觉,明摆着的害处是呛眼睛呛鼻子、影响能见度。“这些事”传承了几百年,过去主要发生在农村,规模小,扩散条件好,被熏一下呛一下,乡里乡亲的,不好说什么。现在它出现在城市,点多面广规模大,楼房密集,如遇不利气象条件,赵大哥、钱大姐被熏被呛觉得没什么,王大妈、李大爷就可能受不了。
传统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燃烧的主要是柴草、树枝、秸秆、牛粪等生物质燃料,近几十年来化石燃料被大量燃烧,城市中的“这些事”即使烧的还是传统燃料,也会与工业废气、燃煤排放、汽车尾气、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各类扬尘等搅和在一起,这种搅和并非简单的数量相加,往往要二次转化,加大治理难度。说“这些事”是空气污染的一个诱因,并不为过。
不承认这些源自生活的污染,是故意在事实面前闭上眼睛。“这些事”的生产者、消费者,也是城市居民,也要呼吸清洁空气,不能说防治空气污染,政府只要抓好企业、汽车、工地、燃煤就行了,不必管理“这些事”。企业主和员工、汽车驾乘人员、工地管理者和工人、燃煤的受益者,难道不是老百姓?同样是老百姓,人家可以为治污停产、限产、技改,“你”为啥就不能节制自己的行为?
政府管理这些污染,并非故意与老百姓过不去,更没有不抓大污染只抓小污染。但是,生活中的污染涉及人多,政府在管理这类污染时,不能忽视民意,不能简单武断。现在讲究依法行政,涉及群众利益的政策措施,不仅要有充分的依据,而且要有广泛的宣传动员。事先不做解释,不留缓冲时间,说取缔就取缔,说关停就关停,“这些事”的利益相关者肯定有意见。
事实上,“这些事”并非与环保水火不容。传统烟花爆竹难过环保关,逼着企业研发环保烟花,北京APEC会议放的就是环保烟花。餐饮油烟要达标排放,油烟净化装置就能发挥作用。露天烧烤污染大,山西临汾市推广环保烧烤油烟净化车,既解决污染问题,又满足群众需求。既享用烟熏腊肉、柴火鸡这类美食,又不破坏环境,两者是否可以兼得?地方政府不妨动员各界人士,一起想想办法。
四川农村熏腊肉图片,熏腊肉或致空气重度污染?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51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