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高考偏科状元 广东文科状元成为史上最牛的偏科状元 植朗贤,高三29班,632,其中语文150分,数学37分,英语145分,文综300分。被称为史上最牛逼的偏科状元。 状元标签给他们带来压力? 每到高考张榜时,即是状元大热季。各地高考状元们纷纷进入公众
史上最牛高考偏科状元
广东文科状元成为史上最牛的偏科状元
植朗贤,高三29班,632,其中语文150分,数学37分,英语145分,文综300分。被称为史上最牛逼的偏科状元。
“状元”标签给他们带来压力?
每到高考张榜时,即是状元大热季。各地高考“状元”们纷纷进入公众视线,成为当季最受瞩目的“明星”。狂热之余,一系列问题值得追问和深思:好成绩一定有好未来吗?一举登顶后,是前途无量还是归于平凡?“状元”这一标签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还是动力?这些高考“考神”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经历?
史上最牛高考状元去哪了?
张镇风、王端鹏曾被称为“史上最强的高考状元”。他们那无比接近满分的成绩成为万千学霸“奋斗”的目标。
张镇风,1998年全国高考状元。在中国高考史上,他缔造了传奇。除了数学失了2分,其余都是满分。关于他报考哪所大学?后来发展如何?几乎没有任何报道或线索。有消息称,目前他在美国一家跨国公司做CEO,但已无从考证。
王端鹏,2004年山东省高考理科状元。2004年,烟台二中学生王端鹏以729分的高分成为当年状元,他的理科综合考了满分300分;数学149分,仅失1分;语文138分,英语142分。当年还有众多关于王端鹏的报道,但之后便再无消息。
与张镇风、王端鹏的个人发展相似,热捧之后,众多状元去向都成了谜。2009年,一份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曾引起社会轰动。内容涉及高考状元出自何地?哪个中学毕业?上了哪所大学?毕业后去向何方?调查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 “状元”中,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
高水准的社会期望值,是成就了“状元”,还是“光鲜”的负担?
去年,华商报曾对陕西省内的高考状元做过调查。调查显示,从2004年--2013年,十年间,陕西省共有21人在高考中拿到第一。
孙凌是陕西省2006年的文科状元,被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录取。大学期间,孙凌曾到耶鲁大学交流,在那里,她了解到耶鲁大学生通过兼职来确定职业方向。本科毕业后,孙凌到香港大学读研,并选择了社会工作专业。孙凌目前在广州润衡软件连锁有限公司工作。与传统观念认为高考状元理应成为顶尖人才的理解不同,孙凌很淡然:“我没有走人们想象的高大上的华丽路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一种幸福。”
《南方周末》也曾对这一群体进行过深入采访。莫思多是1998年全国高考文科状元,创历史纪录的文科最高分665分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莫思多曾受邀参加高考状元聚会。她说这是一个庞大的团体。
虽都是“高考状元”,但表现却各不相同:有人刻意抹淡高考状元的身份,有人热衷提及,有人则利用这个“光环”去谋利。如果说,中学时唯一的重心是高考,到了大学,高考状元们各自的价值重心发生了转移。有人致力于出国;有人更多发展个人兴趣;也有人迷失,好几门功课不及格,面临退学。
大学毕业后,莫思多放弃了保研,进入了一家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工作地点在北京,又有着令人羡慕的待遇,但莫思多却渐渐感到了疲惫和厌倦。工作很累,经常加班,对身体健康透支很大。更重要的是,她发现自己只是成了一名“会计”,这和她的兴趣相去甚远。
2005年,莫思多申请去北爱尔兰留学。目前定居瑞士。莫思多这样评价,自己虽然是中国的高考状元,上的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但所接受的教育却并不能塑造一个很好的人格。“为什么被这个教育体制证明是最优秀的人,却丧失了选择自己生活的能力和勇气?”
好成绩=好未来?
2008年高考状元蒋国兵在多伦多自杀,此事曾轰动一时。1979年蒋国兵以湖北省理科第一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攻读核物理专业,本科毕业后继续在清华攻读研究生,于1986年硕士毕业。1996年,蒋国兵远赴美国普渡大学攻读核物理博士,在2000年毕业之后回国。2001年,以移民身份出国,后到多伦多大学化工系攻读博士。移民加拿大之后,蒋国兵心情变得十分沮丧,原本性格不错的他也开始变得内向。
移民初期他曾在一家油漆厂打工,大半年的时间收入只有5000加元。蒋国兵获得多伦多大学博士之后,在怀雅逊大学与多伦多大学合作的一个研究基金项目中从事博士后研究。他试图寻找新的工作。虽然发出不少简历,但一直没有得到面试的机会。他自杀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
专家分析,出国的人往往学历很高,也非常优秀,但国外生存的压力很大,在家庭个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何很好的调整自我很重要。具有良好学习能力的“状元”们在面对同样复杂的社会压力时,是否也能交上让人满意的答卷?
1996年湖南省高考状元凌云毕业后一直在几个媒体间辗转。当《南方周末》记者试图采访他时,情绪低落的他婉拒了采访。他说这个十多年前的称号已无意义。社会对“状元”的盲目追捧与崇拜如同一把枷锁牵制着他们,高考状元就理应成为职场成功者吗?成功的标准又是什么?用一个排名来评判成功与否,拿一个小概率的身份因素去衡量一个人是否杰出意义何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提醒家长,千万别要求孩子样样都考100分, 千万别强求他们上清华北大,假如孩子只是考上一般的大学,但却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培养就是成功的。“不要迷信成绩,创造力才是最宝贵的素质。”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学术负责人蔡言厚教授指出,通过分析发现,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并没有社会期望的那么理想。建议状元们树立“再出发”的良好心态,做好自己长期的生活规划和职业规划,把奋斗变成一种终身习惯。
推荐阅读;高考状元是否该受到特别关注?
尽管教育部明令禁止炒作高考状元,但是每到高考成绩出来,人们关注的目光还是会自发地聚焦到这些人身上。高考状元应不应该受到特别的关注?高考状元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身上什么更值得我们学习?
社会激励:有竞争才能有进步
多年来,教育部门一直要求媒体不要炒作高考“状元” ,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明智的、有益的。因为,高考“状元”顶多只能说明,某位同学在高中阶段,学得比较得法,而且在高考这场考试中,临场发挥非常出色,仅此而已,并不能说明或证明其他方面的能力。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2009年的一项高考状元职业调查显示,1977年至2008年的32年间,中国大陆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几乎无一位是在学界、商界、政界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不过,不要炒作高考“状元”,同样不等于说,就必须讳言高考“状元”,就必须对“状元”进行冷处理。道理很简单,学生与社会的其他各行各业从业人员一样,都面临着竞争,要想取得优良的成绩,必须“爱岗敬业”,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日常的积累工作,厚积薄发。而且,从苏州近年来公布的高考“状元”来看,这些学生还非常注重学习方法,懂得学习与其他方面的均衡发展,基本上都是勤学+巧学的典型。因此,适度地介绍一下他们或她们的成功经验,无论是对于其同龄人、还是对于后来者来说,都是有帮助、有好处的。况且,就像社会其他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行业标兵、先进工作者等等一样,高考“状元”也可以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让后来的学弟学妹们“学有榜样、干有对照”,通过“学、比、赶、超”,把高中阶段的学科知识,掌握得更牢、更好,为日后继续深造,夯实基础。
正是在这样意义上来说,不讳言高考“状元”,并适度介绍高考“状元”的学习经验,是无可厚非的。反之,采取“鸵鸟政策”,无视竞争,对学生的成长,也不见得是好事。
市场需求:高考状元是谁的需要?
老实说,尽管高考状元这个头衔对那些考第一名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出名”能够让他们从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豪和安慰,但是也要看到其中也有“被出名”的成分。一夜成名后的疲惫应对,成为高考状元之后人们高期待形成的社会压力,这些负面影响就使得并不是每个高考状元都愿意被拿来说事,所以,很多时候,高调的恐怕不是高考状元自己,而是别人。
#p#分页标题#e#
今年广东不公布高考状元,广东前十名的高分生,也仅能收到一个显示“成绩排在前十”的通知条,但是网络上还是惊现了多个版本的“状元榜”。这说明了什么?作为普通民众,是喜欢围观也好,是传统的“状元”情结使然也好,老百姓乐于把高考状元当成饭后的谈资。民众的关注,必定成为媒体的聚焦,所以,高考状元受到媒体偏爱也是自然。
事实上,比起公众的需要和媒体的需要,对高考状元的热炒更是一些学校、培训机构的利益需要。高考状元们都是哪个中学毕业的,高考状元们又都偏爱哪些大学,高考之前上过什么辅导班,平时都用哪些辅导材料,曾经拜在哪些名师门下,甚至吃过哪些营养品,如此等等,高考状元们举手投足之间的影响力势不可挡。可以说,在还是“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下,他们成功的经验、成功的轨迹会影响到很多后来者的选择,这种潜在的活广告效应就会让能够从这些利益链条上获益的人对高考状元的炒作乐此不疲。
教育理念 :优质教育无需“状元”装门面
有关高考“状元”名单是否要公布,最近再次引起公众的关注,教育部三令五申不允许各地炒作“状元”,但今年就连首都北京也堂而皇之地报道“状元”的成长经历,教育部一时也只好默不作声。
新闻媒体是否要报道一下“状元”情况,里面固然有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问题,但作为教育部门,提出不必炒作的要求也可以理解,因为从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来看,炒作“状元”既不能说明学校教育的成功,也不能证明“状元”的经验有多少可借鉴之处,特别是在倡导教育优质化的今天,媒体把焦点集中在“偶然性事实”,而忽视带有规律性现象的报道,其导向和影响都令人担忧。
事实上,对于“状元”的不同态度,也能反映出办学者教育理念上的差异。可以说,一个地方的教育整体水平越高,教育理念越先进,这个地方对“状元”越不会过度关注。因为科学的人才观念应是多样化的,那种偏爱“状元”的做法,体现不出办学者的大气和理性。
经验推广:追捧“状元笔记”应有度
今年,苏州市第一中学的梁嘉莉以406分的好成绩成为苏州市文科状元。她不仅个性阳光,而且还是个会自学、会体健、会休息的“三会”学生,尤其她的学科汇总笔记更是一绝。有关方面提供100份“状元笔记”复印件无偿赠送给有需要的学生,结果不到1小时就被抢光。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其羡慕不如学习她的学习方法,就此说,可以理解人们追捧“状元笔记”的心情,但切记任何事物过犹不及,追捧“状元笔记”还是要有度。
事实上,也非但“状元笔记”一项受热捧,每年高考状元一面世,从其学习习惯到作息时间,以及爱好兴趣、脾气秉性,甚至使用什么教学辅导书和日常的食谱是什么等等,人们都无不想了解个“底儿掉”。对此可以说是好奇心使然,其中更多成分也不乏急功近利,渴望复制状元。
可状元是可以复制的吗?各地优秀的学生很多,不同类状元却只有一个,这本来就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因此,有志愿成为高考状元固然可嘉,更要考虑现实,心态还是要平和。再说了,状元年年有,年年各不同。就以学习方法为例:这个说图示法有用,那个说表格法复习效果最好……人们到底该听谁的?每一年的高考状元从来就不是上一年高考状元的复制品。谨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各方面都真正做到位,说不定你也能给大家一个惊喜。
人才标准:美国名校不爱“高考状元”
高考状元成绩具有很大偶然性,因此,拿高考状元只能说明他们在这次考试中发挥了高水平,但这种考试高水平是否能够稳定保持,是否可以延伸到社会交往、就业工作中去,就要打个问号了。走出了校门,高考状元面临的是全新的竞争平台和标准评判,谁将拔得头筹,只能用事实说话。
过度热炒高考状元,是对当前应试教育的一种讽刺。高考唯分数论,忽视了学生创造潜能以外的非智力因素,诸如抱负、胸怀、勇气、意志等的培养。高考状元难成职场状元不是偶然,也在预料之中。
教育水平更发达的地方对“高考状元”是什么态度呢?曾有报道称,在2005年香港大学招生中,有11名内地省市高分考生因面试成绩不理想被拒之门外;此外,1996年美国哈佛大学拒招该国165个“高考状元”(美国有SAT、ACT等考试,某种意义上相当于中国的高考);而有中国“高考状元”申请哈佛时,哈佛根本就不会被“高考状元”吸引,而要学生提供高中各个学期阶段能力或智力方面的测试,组织教授专家组考核考查学生逻辑、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虽然哈佛没有几名“高考状元”,但却精英人才辈出、名扬天下。在美国名校看来,“人才”不是“高分宝贝”,而是富有创造性和创新意识、兴趣广泛的“与众不同的人”。
史上最牛高考偏科状元,“状元”标签给他们带来压力?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51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