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Trust)是一种理财方式,是一种特殊的财产管理制度和法律行为,同时又是一种金融制度。信托与银行、保险、证券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体系。信托业务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的法律行为,一般涉及到三方面当事人,即投入信用的委托人,受信于人的受托人,以及受
信托(Trust)是一种理财方式,是一种特殊的财产管理制度和法律行为,同时又是一种金融制度。信托与银行、保险、证券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体系。信托业务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的法律行为,一般涉及到三方面当事人,即投入信用的委托人,受信于人的受托人,以及受益于人的受益人。
刚性兑付,就是信托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以及收益,当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
事实上,我国并没有哪项法律条文规定信托公司进行刚性兑付,这只是信托业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信托最新刚性兑付排名名单
风险大比拼 信托兑付危机名单隐现
“2014年信托到期量约5.3万亿元,较2013年将增长超过50%,其中集合信托达到9000亿元。单一信托主要交易对手为银行或者机构投资者,信托公司并不需要进行刚性兑付,因此更为市场所担忧的刚性兑付涉及到的多是集合信托。”国元证券研究员卢羽佳表示。
具体来看,和基建、地产相关的信托尤其值得注意。“2014年将迎来信托偿付高峰,基础设施与三、四线城市房地产或称为风险高发行业。”中银国际证券分析师程漫江说。
而来自用益信托的数据显示,基建、地产信托5月集中到期。用益信托在2月的月度报告中表示,流向基础产业的信托到期量滞后发行量大概7个季度,据此计算2014年基建信托到期量约1万亿。“月度分布上,5月是到期量高峰,当月到期信托约占全年的28%。”
值得一提的是,在风险之下,之前猛势发展的信托已经开始收缩,房地产信托的募集也降至冰点。用益信托数据显示,截至3月6日,今年以来共成立房地产集合信托131个,融资规模315.15亿元;而去年同期共成立房地产集合信托157个,融资规模466.92亿元,无论是信托成立的总数还是募集总额均出现了大幅下降。
三、四线房产信托最危险
根据中银国际证券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以来共有15个信托计划发生兑付危机事件。其中房产信托占据近半,比如2012年4月的吉林信托-长白山11号南京联强集合资金信托计划、2012年8月的安信信托-浙江金磊房地产股权投资信托计划、2013年4月的安信信托-温州“泰宇花苑”项目开发贷款集合信托计划等。
程漫江说,近年来信托业“泡沫化膨胀”与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绕开偏紧信贷政策寻求再融资密切相关。
全球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为应对经济下滑和就业压力,出台了规模巨大的刺激政策,大量基础设施项目开工,房地产部门再度“过热化”,推动了信贷与非信贷融资规模快速增长。“我们注意到2009年信托资产规模增长65%至1.94万亿,其中投向基础产业与房地产的信托资产规模分别增长102.7%与85.6%至8300亿元与1700亿元。”
其后的2010年政策回归常态,由于大量在建项目融资需求无法通过传统信贷方式解决,刺激了信托等非信贷融资的扩张。
据人民银行统计,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从2009年的7.4万亿增加至2012年末的9.2万亿。而同期投向基础产业的信托资产从0.83万亿元增长至1.65万亿。更值得注意的是,投向房地产信托的资产从2009年末的1700亿元增长至2012年末的7000亿元,年均增速高达57.9%。
“2012年经济面临下行风险,宏观政策再度偏向稳增长,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明显反弹。由此投向基础产业和房地产的信托资产规模分别从2012年3季度的1.39万亿和0.68万亿增长到2013年3季度的2.49万亿和0.89万亿。”
信托在基建和房产的集中,在兑付高峰来临时不得不面临风险。“基础设施和三、四线城市房地产或为风险高发行业。”程漫江判断说。
实际上,三、四线房产信托中值得注意的还有做类信托业务的基金子公司。
用益信托在研究报告中表示,目前在售的房地产信托类项目中,基金子公司参与的项目仍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不少还是投资三、四线城市的地产项目。一旦房地产信托发生违约兑付,平均注册资本不到5000万元的基金子公司,其风险控制能力和赔付能力让人担忧。
“基金子公司自2012年年底开闸以来,业务类型主要涉及类信托领域,自去年起,房地产信托成为基金子公司的主攻方向之一。尽管有接近半数的基金子公司涉足地产类业务,但相对信托公司,基金子公司从事类信托专业人才储备以及项目运作经验匮乏,一旦出现损失,基金公司几千万的注册资本根本没有办法进行代偿,基金子公司风控流程和风险赔付能力尚待事件的检验。”用益信托工作室研究员闵青华说。
矿产资源价格下降
统计数据显示,在房产之外另一个值得警惕的领域是矿产信托。最近两次公开的兑付危机事件是2013年12月的吉信松花江赏析福裕能源项目收益权结婚资金信托计划,以及今年1月份的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信托计划。
实际上,2013年和2014年将集中面临到期兑付的还有矿产能源类信托。
据用益信托统计数据,2013年和2014年是“涉煤”信托的兑付高峰期。2011年,国内共有36家信托公司参与发行了157款矿产资源类信托产品,发行规模为481.29亿元。而这些矿产资源信托产品平均期限为1.5-3年。
格上理财的研究报告显示信托公司推出的矿产能源信托资金投向及运用方式都比较灵活,主要有信托贷款、股权投资、权益投资、组合投资等,其中又以信托贷款和权益投资最为常见。
而矿产能量类信托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4年,北京信托连续发行四期焦煤信托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募集资金用于山西柳林焦煤四处矿产的流动资金贷款。
第二个阶段则是2008年,山西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矿产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煤炭行业的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工作,山西矿产行业迎来了一轮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浪潮。同时信托公司换发牌照逐步完成。
“2010年以来,由于基础设施类信托业务和银信业务受到监管政策影响,信托公司的传统房地产业务和银信合作业务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各信托公司加大在矿产资源行业的拓展力度。据用益信托工作室不完全统计,2012年上半年能源类矿产企业发行产品72款,占发行总数量的80%,融资规模为288.93亿元,金属类矿产企业发行产品18款,融资规模为26.04亿元。”格上理财表示。
不过,近两年由于整个矿产资源行业进入景气低点,前两年发行的矿产能源信托目前不断有兑付风险事件传出,也使得矿产能源类信托遭遇冰点。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今年预计到期的9000亿元集合信托中,高风险级别的分别是150亿元的矿产类信托及1900亿元的平台类信托。业内人士认为,矿业类信托的兑付危机,很大一部分是受到去年煤炭等资源价格低迷的影响。
信托增长被迫放缓
在一系列的信托准违约情况下,今年以来信托产品发行量开始大幅下降。近几年来泡沫化膨胀的信托增速乏力,被迫处理面临的兑付问题。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员徐寒飞表示,继单一信托增速放缓后,集合信托同比也出现了大幅下滑。根据用益信托网数据,2014 年 1、2 月集合信托发行 1043.47 亿元,同比下滑 31.3%。 2013 年对应同比高达 60.3%,年初以来集合信托发行速度出现明显回落。
不过,集合信托投向中地产项目提升。集合信托中 2013 年地产投资占比为35%,尽管 2014 年初以来集合信托发行总量下滑较多,但信托占比进一步提升。整体来看,房地产投向的集合信托占比仍较高,1、2 月分别为 38%、 33%,略呈下滑趋势,均值为 40%,甚至高于 2013 年 35%的水平。
民生证券陈啸林表示:2014年2月共有294只集合信托产品成立,披露募集规模211亿元,其中募集规模较上月缩减300亿元,与去年同期水平相比也相距200亿规模。从往年数据来看,2月份通常为农历春节月度,工作日因素导致募集规模环比下降也属正常,然而与去年2月相比募集规模也出现大幅度缩水,这就不得不引起市场的关注。
按信托产品投资领域分类,2月份其他类型信托募集规模占比上升至55%,绝对规模数量减少近100亿元;从单个投资领域来看,投资于房地产的信托产品月内募集26亿元,占比下降至12%,成为月内占比变化最大的产品类型;与此同时,基础设施类和工商企业类产品规模占比保持稳定,均为13%,金融类下降至7%。
从融资绝对规模来看,房地产信托月内下滑115亿元,并已降至排名第三的单类品种。近年来,房地产信托一直在信托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信托相对其他理财产品更具收益优势的重要保证,对于涉房项目融资的收紧,对于信托行业意义重大,目前尚不能轻下结论。
值得一提的是,从投资领域来统计产品平均收益率,2月排名首位的是房地产信托,平均预期收益率为9.6%,刷新最近一年的高点,首末收益率差上升至2.5个百分点。
刚性兑付潜规则为何难打破?
摘自:
#p#分页标题#e#
信托在投资领域一直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一方面高收益,大部分信托产品收益率达8%—11%,另一方面又保证刚性兑付。信托似乎打破了投资界“收益高、风险高”的规律,成为“高收益、低风险”的代名词。
尽管《信托法》禁止信托公司承诺收益,更不能为信托产品“兜底”,但“刚性兑付”作为信托业人所共知的潜规则,多数投资人认为信托产品和银行理财一样,不会亏本、保证收益。
那什么是刚性兑付呢?是指信托产品到期之后,信托公司必须向投资者分配投资本金和预期收益,如果项目出现风险,导致没有足够资金进行兑付,那么信托公司需要利用各种方式实现对投资者的本金和收益,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兜底”。
信托并不是没有风险,信托投资的房地产和工商企业都是有风险的。中国信托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有369笔信托项目存在兑付风险,涉及资金781亿元,但除极个别项目的利息外,最后均得以兑付。“刚性兑付”的神话仍未被破解。
“刚性兑付”保护下的低风险甚至无风险帮助了信托公司招揽来大量的客户,也给信托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那为什么信托公司愿意承担风险,确保刚性兑付呢?
一方面,源于信托牌照的珍贵。截止2015年4月,信托公司有68家,上市的信托公司只有2家,其资金的灵活性让其他金融机构羡慕不已,所以不管项目出了什么问题,信托公司都不想丢掉牌照。一旦信托计划出现风险,任何一家信托公司都不希望成为第一个违约的信托公司,万一被监管层吊销了牌照,就没有办法再从事信托行业了,这便是刚性兑付的开端。
其次,目前信托业的规模已经非常庞大,投资人的信心都建立在刚性兑付的基础上,风险意识的缺失促使很多投资者通过四处借贷甚至变卖家产以认购信托产品,一旦发生违约,必将引发市场恐慌,信托业整体信用危机随之而来,危机甚至可能冲击实体经济发展。
同样,对于已经下行的房地产信托来说,刚性兑付机制的打破似乎并不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刚兑的打破将让房企的信托融资成本更高,“不保底意味着风险升高,与之相对投资者必然会要求更高的收益率。”
尽管房地产信托面临较大的房地产行业风险和兑付压力,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仍然相信,相对2014年末13.98万亿元的信托资产规模,该年度存在风险隐患有369笔项目,涉及资金781亿元,占比仅为0.56%,低于银行业不良水平,行业整体风险可控。
王燕娱亦对2015年总体抱乐观态度,“不管是通过兜底还是延期抑或经过第三方机构接盘甚至不良资产处理,信托公司还会继续走一个刚性兑付的思路,投资者受损失的可能性不大。”
尽管,外界质疑信托“刚性兑付”阻碍行业发展,然而目前没有任何一只信托打破“潜规则”,信托“刚性兑付”神话仍然继续,并还将在业界持续。
信托最新刚性兑付排名名单,刚性兑付潜规则为何难打破?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51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