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葬是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认为可以带到天堂。跟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一种方式,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其起源、形式、内容以
天葬是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认为可以带到天堂。跟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一种方式,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其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业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会形成不同的天葬仪式。
在中国古书中就有关于天葬的记载。例如,“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周易·系辞传》,“盖上也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蚊嘬之。” ——《孟子˙滕文公上》。
在现代社会的一些地区的人群中天葬仪式依然存在。例如在西藏,天葬师把尸体背朝着天,折断四肢,在尸体中央和两肩用力撕开皮肤露出肌肉,然后退开,秃鹫铺天盖地而下竞相啄食。天葬台上剩下骷髅时天葬师用石头将骷髅敲成骨酱揉成一团,秃鹫再次铺天盖地而下,食尽散去,周围的人开始长跪顶礼。又如生活在非洲东部地区的马塞族人,他们死后将死者的全身用水洗干净之后,细细地涂上一层奶油,放在屋内中央位置,亲属们默跪在遗体四周做一天的祈祷,随后村中长老引路,众人抬着遗体来到荒郊野外,将遗体放在那里,任野兽吞食,飞鸟叼啄,借此表示马塞人死也不同土地结缘。再如,印度境内的帕西人中仍然存在天葬仪式。帕西人中“绝大部分成员仍信仰琐罗亚斯德教,保持原生活习俗”。在琐罗亚斯德教现存的经典《曾德-阿维斯陀经》(Zend-Areta)中有记载,琐罗亚斯德教徒“要把死者放在鸟兽出没的山顶上,让噬鸟喙”。
摘自:
西藏天葬女人真实视频:
西藏天葬女人真实过程:
天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场举行,各地有固定地点。人死后,停尸数日,请喇嘛念经择日送葬。出殡一般很早,有专人将尸体送至天葬师首先焚香供神,鹫见烟火而聚集在天葬场周围。天葬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骨头用石头捣碎,并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分别喂食,直到吞食净尽。
天葬是藏地古老而独特的风俗习惯,也是大部分西藏人采用的丧葬方法。
藏族的丧葬形式是经历了历史变化的,据藏文史籍记载,在远古的“七天墀”之时,诸王死时是“握天绳升天”,“如虹散失,无有尸骸”。这种情况同藏族当时的认识有关,当时藏族认为其祖先来自天上,死后归天。
藏语称天葬为“杜垂杰哇”意为“关(尸)到葬场”;又称“恰多”意为“喂鹫鹰”。文中“恰”是一种专门食尸肉秃鹰,谓之“哈桂”。据此可知这种“天葬”亦可谓之“鸟葬”。
天葬习俗始于何时,未见具体而确切的记载,佛教传入西藏后,对于西藏丧葬习俗的影响很大,在佛教中“布施”是信众奉行的准则,布施有多种,舍身也是一种布施,据敦煌发现的《要行舍身经》中载,即劝人于死后分割血肉,布施尸陀林(葬尸场)中。在汉地隋以前已有此风俗。这种风俗对于共同信奉佛教的藏族或许是殊途同归。在佛教故事中也有“尸毗王以身施鸽”及“摩诃萨埵投身饲虎”的佛经故事,宣扬“菩萨布施,不惜生命”等。
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亦称“鸟葬”。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即天葬场,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由天葬师处理尸体。然后,群鹫应声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净,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同时念经超度。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天葬仪式一般在清晨举行。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未经允许,最好不要去观看。
天葬是藏族人民最能接受、也是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依据西藏古墓遗址推断,天葬可能起源于公元7世纪以后,有学者认为,这种丧葬形式是由直贡噶举所创立的。公元1179年直贡巴仁钦贝在墨竹工卡县直贡地方建造了直贡梯寺,并在当时推行和完善了天葬制度。
关于天葬,藏传佛教认为,点燃桑烟是铺上五彩路,恭请空行母到天葬台,尸体作为供品,敬献诸神,祈祷赎去逝者在世时的罪孽,请诸神把其灵魂带到天界。天葬台上桑烟引来的鹰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动物,藏人称之为“神鸟”。据说,如此葬法是效仿释迦牟尼“舍身饲虎”的行为,所以西藏至今仍流行天葬。
多多卡天葬院中间,有一块约4平方米大小、用鹅卵石铺砌而成的葬尸池,池北边有一块60厘米高的长方形石块,是天葬时停放尸体的。在天葬院南门外,还竖立一根约10余米高的经幡旗杆,上边有骷髅骨雕塑,顶部悬挂着很多褪了色的经幡。送逝者到多多卡天葬台前,把尸体卷曲起来,头屈于膝部,使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送至天葬台,点燃桑烟引来鹰鹫,再进行尸解。因为鹰鹫喜欢吃肉,不喜欢吃骨头,所以天葬程序就采用倒叙法,先喂骨头。 原文:
天葬是藏地古老而独特的风俗习惯,也是大部分西藏人采用的丧葬方法。
藏区是很小见到坟墓和坟碑,主要是大部分的西藏人都是采用天葬的形式,藏人认为死后可以通过秃鹫可以把他们的灵魂带上天,去到极乐净土。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很多人以为天葬吃尸体的是鹰,但其实不是,鹰是吃生灵的,是秃鹫,秃鹫是从来不吃生灵,只吃腐肉,估被当地人称为神鸟,神鸟才有资格把灵魂带到极乐净土。而最近玉树地震采用火葬也属无奈,毕竟不是藏人生前所希望的形式,但无没有办法,秃鹫不吃,道理很简单,原本1天吃3顿,现在要你1天不停地吃,你也受不了。
天葬是不可以拍照,拍摄死体是对逝去者的不尊重,死者是有尊严的!敬告看官们,不要拍摄尸体,后果是:轻的相机损失,中度的暴打一顿后送你去蹲大牢,因为有《天葬管理暂行规定》这个法规,明确规定不得拍照,国家为了民族和谐,一定会让你蹲大牢,更严重的你自己去想吧.......
死者不会马上送去天葬台,而是择日送去天葬台,送去天葬台前,是会帮死者赎罪,我所去的当地,天葬风俗是围着坛城转108个圈为死者赎罪,如果你看到坛城有人背着一个很大的包裹在转圈,那就是死体了,我在坛城空身转了3个圈已经够辛苦了,那是海拨4000米的地方啊!如果转108个圈你可以想像到的辛苦,不辛苦又怎么够诚意帮死者赎罪呢。不过因为我走的慢,背尸体的人嫌我慢,轻然超越了我,我在想是不是有专职的背尸人,怎么会走的这么快。我希望我的设想是错的,为亲人亲自赎罪是我宁愿看到的结果。 版权所有:
由于本人的失误,误把天葬时间认为在上午11:00,而天葬台在离坛城数公里左右的路程,部分队友提前过去了,而自己欢天喜地去拜见活佛,在此深深责备自己一番和冲队友笑面一个。其实是在下午2点多才开始。下午快1点多的时候,我赶到了天葬台,天啊!居然没有天葬师和尸体,也发觉乌云一片,在此我再一次深深自责。难道今天不天葬,如果没有,我罪业可深了,唯有等待了。等待的还有它们,不需要点燃桑烟吸引它们过来了,因为数百年来已经养成了习惯,知道这里就是吃堂,不请自来了。
就这样在千盼万盼的等待中,天葬师来了,喇嘛来了,摩托车和小货车来了(运来了尸体),看客也来了,看客包括本地人和类次我们这些驴友,当然不会有商业旅行团过来,毕竟是宗教习俗的事情。
版权所有:
图解上图,秃鹫在乖乖地排队,神奇吧,不怕人,而且很有规矩,不乱飞,没有天葬师的指令是不去吃的,此时排队的秃鹫队伍离天葬台10米远,它们是一步步地逼近,整体队伍向先移进,数分钟后,秃鹫十分逼近了,因为天葬师还没有处理完所有的尸体,不得不由人去控制它们,不让它们再靠近了,你可以想像开闸的情景是怎样吧。
看到右边那个小伙子没有,手上拿着藏传佛教的法器“金刚锥”,上午我和他一起拜见活佛的时候,他请示活佛是否可以看天葬后才来的,到天葬的最后,他用法器帮我们每个人的头都磕了一下头,再此十分感谢他帮我们驱除邪灵!
原文:
远处的山坡上,有喇嘛在朗诵经文,为逝者祈求来世,也有心灵洗涤者在听。 #p#分页标题#e#
尸体运送过来是捆绑卷曲起来,头屈于膝部,使成坐的姿势,大概就是胎儿在母体的形状吧,意思是怎样来就怎样走。
当天过来的尸体有7-8具左右,尸体有老人,小孩,中年人,年龄范围比较广,尸体由亲属送到天葬台后,解开捆绑后,在尸体胸口点然一些经文后就交由天葬师负责了,当然是需要给些费用天葬师,我看到是数十元左右,但没有任何文件验收手续。
肢解过程省略.........
现场漂浮着腐尸的气味,看客们都想尽办法捂着鼻孔,一个不小心,我一个呕吐声,注意是呕吐声,不是呕吐,结果呢?结果就是引起了条件反射,有人呕吐的连黄疸水也呕吐出来了,一边往回撤退,一边狂骂我,本人没有呕吐。哈!我想起了他一边呕吐边骂我的样子,这可是技术活,我又笑了,哈!哈!哈!
在最血腥的砸碎骨头部分,我选择了离开,有时候需要懂得放弃,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好受些,起码不会做噩梦。其实生活也是这样。
版权所有:
回到旅馆,大家购买了白醋杀菌消毒洗澡,透露一下,他们把皮搓洗掉了一层,才心安。
天葬的起源:
摘自:
天葬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葬俗。“由于人类起源的地区不同,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不同区域居民的不同经济生活,不同风俗习惯”。丧葬作为一种民族风俗现象,它的形成离不开这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在野蛮时代,人们对尸体的处理方式是随意性的,或弃之于原野、或置之于山洞、任其腐烂、任禽兽食之。根据一些文献的记载,有的学者们认为在远古的西藏社会,曾经出现过“原始天葬”或“自然天葬”。根据一些藏族历史文献的记载,藏族天葬习俗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以前。据《红史》记载: 古代苯教把世界划分为天、地、地下三个部分,其中天神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吐蕃的第一代赞普和他以后的六个赞普都是顺着天梯降到人间的天神之子,并且都是在完成天神授意的人间事业之后,又顺着天梯回到天上,这就是历史上说记载的“天墀七王”。天葬之说也就被人们宣扬得更加神秘了。
“天墀七王”死后是如何从人间“消失”的? 其实这不是什么秘密,乃是国王的巫师、侍卫们为了避免国王尸体被人们发现而将其秘密运至最险要、最偏僻的地方藏匿。但唯独没有逃脱兀鹫的视野。兀鹫属于大型鸟类,一般栖息于高寒地带,就国内而言,多见于青藏高原,它们一群或两三只、或单独一只不等地常在白昼翱翔于崇山峻岭之上空,视力很强。当巫师们将国王尸体秘密地安放于深山僻壤中时,或许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合之缘故,一批突如其来的天使- 兀鹫,竟然把国王尸体不留余地地啄食精光。天从人愿,国王尸骸运回天界的神圣使命,最终由兀鹫来意外地完成了。从此,兀鹫便成为唯一能将国王尸骸带到天界去的又一具有神奇功能的“天神”。 原文:
但到了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时,天葬这一神秘的习俗就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土葬便开始被人们所熟悉。止贡赞普被篡夺权位之后,尸体被装入铜边的棺木,抛进雅砻藏布江中,由于止贡赞普是在大庭广众中当场死亡的,使“攀援天绳,逝归天界”的神话难圆其说,只能说天绳已断,以后的赞普无法再走前王的归宿之路了,其子只好修建王陵埋葬父尸。但佛教传入西藏后,又形成了另一种天葬形式,即今天仍流行于藏区的“尸体饲鹫”天葬习俗。“天墀七王”的“天葬”是源于本教的观念,而后来流行的天葬习俗则是源于佛教的理念。
天葬的实行与藏传佛教的兴起及印度文化的输入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学者根据汉文史籍《大唐西域记》中关于天竺(古印度) 有“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三日野葬,弃林饮兽”风俗的记载,认为西藏所行之天葬风俗源于印度古代的“林葬”、“野葬”。而不是藏民族祖宗传承的本土仪式。在藏文史籍中也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并明确地说天葬之俗是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由在藏区创立希解和觉宇两教派的著名印度僧人唐巴桑杰带来的。据说他在西藏传法时,大力提倡这种葬俗,并亲自到天葬台为死者超度。由于佛教徒们认为把遗体献给鹰,这是一种功德,能赎回生前罪孽,且利于灵魂转世,因而认同了这一葬法,逐渐在藏区流行成为一种风俗。
虽然“印度起源说”的观点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然而“印度起源说”中的天葬与“弃尸葬法”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弃尸葬法”是仅仅是对尸体野葬之俗,没有深层的宗教文化内涵。而天葬是属于佛教布施行为的一种特殊方式,死者将自己最后一点东西———死亡了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的有形的秃鹫和那些无形的神灵。藏族人向来对兀鹫十分敬仰,并称其为“神鸟”,严禁捕猎。在天葬中人们借助兀鹫实现了肉体的解脱,达到灵魂的升华。同时,把无用的尸体施舍给秃鹫的结果,会使那些被秃鹫为食的虫食等其他小生命少了一些伤害,多了一些生存的机会。因此用自己无用的尸体去保护有用的小生命,被视为功德无量的善业。藏族在天葬中具体地表达的是藏传佛教的“慈悲”和“空”的理念。因此,虽然天葬源于印度,但是在藏区却融入了藏族自己的理念与方式,成为一种富有藏族本土特色的丧葬习俗。
此外,对天葬台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藏族对天葬台的选定是要由密宗大师根据慧眼能力和风水而选定的,而“弃尸葬法”则是随意性的,只是处理尸体的一种方式。
原文:
西藏天葬女人真实视频,西藏天葬女人真实过程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9/56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