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这个词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然流行起来,网上关于熊孩子的争论也是越来越多,有些孩子真的不能单纯的用不懂事来形容,而是性格已经出现了问题,如果不及时纠正,就很容易造成一些恶劣的后果,那么熊孩子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熊孩子会那么不听话? 熊孩
“熊孩子”这个词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然流行起来,网上关于熊孩子的争论也是越来越多,有些孩子真的不能单纯的用不懂事来形容,而是性格已经出现了问题,如果不及时纠正,就很容易造成一些恶劣的后果,那么熊孩子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熊孩子会那么不听话?
熊孩子是怎么造成的?
为什么有的孩子脾气暴躁不听话、难沟通?美国幼儿心理专家表示,宝贝性格出问题,原因在于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存在误区。
“与孩子相处,切忌言行不一”
社会上的一些主流言论常说,孩子不懂事,是家长太纵容。但也有很多家长并没有过分溺爱孩子,家中的宝贝却也产生了一些不恰当的行为。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这些家长道理懂得很多,给了孩子很多指导,却没能言传身教。导致孩子对于正确的行为准则理解得并不深刻,有可能导致为人处事上的言行不一。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想让孩子礼貌又得体,父母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哦。
“与孩子相处,切忌有情绪”
成人的世界每天在工作与生活中奔波,各种压力难免让人会有情绪。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不小心流露出来,会对宝贝敏感脆弱的心灵造成伤害。而孩子由于还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很有可能导致乱发脾气。这个时候,要及时意识到自己的失误,温柔地与孩子沟通,诚恳地告诉他妈妈的为难之处,你的宝贝会理解的。
“与孩子相处,切忌太严厉”
有些要求严格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要求较多,而孩子天性好动常常无法控制自己,这时若没有正确的疏导,极有可能导致孩子产生不良情绪,进而产生逆反行为。比较严肃的家长朋友们注意啦,教育孩子有原则是好的,但可别一不小心成了苛刻哦。
“与孩子相处,切勿过度关心”
漠不关心容易产生熊孩子,过度关心也有可能导致孩子的抵触。有一些家长从自己的角度考虑,认为孩子能力较弱,担心孩子犯错。对孩子的照顾和叮嘱有些过于繁琐,让孩子产生反感。给孩子多一些自由,让他自己去探索和感受,相信孩子会学到更多,亲子关系也会更平和。
熊孩子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一、熊孩子大多将焦点放在自己身上】
以自我中心,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很少从他人的角度考虑,也很少顾及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实际上,根据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自我中心正是儿童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他通过著名的“三山实验”得出结论,认为儿童直到7-12岁才有从他人的视角看待世界的能力。
后来的一些实验表明,皮亚杰可能低估了儿童在这方面的发展进程;但不管怎样,这些实验至少说明,从他人视角看待世界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渐发展出来的。儿童往往过度地关注自身,不能很好地从他人角度考虑,这是熊孩子的之所以“熊”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自我控制能力的相对缺乏】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懂得根据所处的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抑制不合时宜的内心冲动,这是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对于熊孩子来说,如果看到某件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有机会做出某种令自己快乐的行为,他们往往不愿意等待或者忍耐,而是希望立即获得满足。这种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曾有研究者给各个年龄段的儿童两个选择,或者立刻得到少量的零食,或者在等待一天后得到一大包零食,结果发现在6-8岁的儿童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愿意抵御眼前的诱惑,等待未来更多的奖励;在9-11岁的儿童中,选择等待的比例上升到了一半;12-15岁的儿童则几乎全部选择了等待。小孩子在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时,就更有可能受到内心冲动的驱使,表现出各种“熊”的行为。
【三、尚未掌握在特定场合下应该如何表现的社会规范】
人类社会充斥着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行为规范,比如“在别人家做客不要乱动东西”、“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它们规定了我们在某些场合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经过社会化的洗礼,我们对于这些规范早已烂熟于心,会在相应的场合里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
但是,社会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试错,并且贯穿一生。小孩子的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没有习得相应的行为规范,当他们的行为打破了这些规范时,就会给我们“熊”的感觉。
综上所述,熊孩子之所以“熊”,是因为他们的心智和社会发展水平尚未达到“正常”社会生活的标准,所以表现出了各种不合时宜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