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评价中印边境战争,外媒怎么评价中印战争

生活 梦幻男人 评论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在藏南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因为解放军在进入西藏后,与印度领土接壤而产生一系列领土问题,在双方会谈破裂后,1959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在藏南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因为解放军在进入西藏后,与印度领土接壤而产生一系列领土问题,在双方会谈破裂后,1959年的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护,中印两国开始交恶,后来一连串交火冲突更使印度开始进军藏南地区建立军事据点,并出兵造成此次战争。美国的古巴导弹危机和此次战争几乎于同一时间爆发。

 

中印战争最为人注意的是战斗大多发生在恶劣的环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的情形下,不少大规模的冲突都发生在超过4250米以上的高度,中印双方同时也存在着物流和补给不易的问题。这场战争普遍聚焦在陆军的战斗上,因为地形的关系,双方的海空军几乎没有参与这次战争冲突。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不同于国内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也不同于抗美援朝战争。

外媒评价中印边境战争,外媒怎么评价中印战争

 

中印战争的五个基本特点:

 

第一,这场战争是由印度企图以武力解决边界争端引起的,是政治军事仗。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端,而印度尼赫鲁政府则坚持扩张主义立场,执意以武力实现其领土要求。这就决定了这场战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军事、政治、外交斗争融为一体,交织进行。军事斗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外交斗争。这个特点,不仅制约着这场战争的形式,进程和结局,而且影响着双方的战略指导。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即使在印军蓄意挑衅,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的严重事态下,仍克制忍耐,这就在政治,外交斗争和道义上处于主动地位。只是在印军完全拒绝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中国边防部队才后发制人,实施反击。而在首战告捷后,中国政府却发表声明,申明大义,仍坚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印度政府蛮横拒绝和平谈判,再度发起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再次被迫反击并取得反击作战的决定性胜利,为进一步开展政治,外交斗争赢得了主动,得到了世界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这场边境局部战争,决定了军事斗争必须服从政治,外交斗争,三者要紧密结合,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决定军事行动的打、停、进、撤。军事上的胜利,又为政治,外交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争取以打促谈,以打促和及相对的和平稳定。

 

第二,这场战争,中印双方力量对比虽互有优长,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大于印度,中国军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高于印度军队。这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敌强我弱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印度军队,原属英国殖民主义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德、意、日法西斯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73页)。其参战部队主力印军第四师系"王牌部队".印军技术水平好,后方运输线短,后备兵团机动快,补给便利。但印军又是资产阶级的雇佣军队,带有浓厚的封建和殖民主义色彩,沿袭英军的基本制度,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士气较低,内部矛盾重重。且战术思想比较保守,害怕近战、夜战。而中国边防部队,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久经考验的人民军队,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组织纪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战略战术机动灵活,指挥有方。多数部队具有高原地区作战经验,而且系正义之师,得道多助。这个特点为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客观基础。

 

第三,这场战争,是在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该区属于"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东段作战地区,山高谷窄,路险林密,气候多变。西段作战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6000米以上,地表裸露,终年积雪,严重缺氧,气候酷寒。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严重影响着军队作战行动,部队集结,机动,指挥和协同困难,战场容量较小,容易发生非战斗减员,武器技术性能难以正常发挥,后勤补给十分艰难。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夺取作战胜利的关键。

 

第四,这场战争,是在地处祖国西部边疆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行的,群众工作,民族和宗教政策,对战争有重大影响。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取得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和爱国僧侣的支持,才能取得战争胜利。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正是在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经过长期艰苦和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紧密团结边疆少数民族的基础上,取得战争胜利的。

 

第五,这场战争,中国边防部队的后勤补给基本来源于内地,路线长、道路少,运输手段落后,难度大。这对战役规模和持续时间有极大制约。而印度军队后勤补给基地距战场较近,交通方便,利于持久作战。这些特点,规定着战争的复杂性,影响着战争的规模,进程和结局。这些特点,是双方指导战争的客观基础,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在这方面,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诸这场战争的特点,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运筹谋划,作出一系列符合战争实际的决策,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战区指挥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发扬军事民主,作出了正确的部署,进行了周密的战役指挥;参战部队扬长避短,依靠政治优势,吃苦耐劳,英勇善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从而在中印边境这一战争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版权所有:

外媒评价中印边境战争:

面对印度方面屡屡入侵并拒绝谈判的态度,毛泽东考虑了许多天。他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尼赫鲁认为中国的战略重点在东部沿海,在西面边境“只叫不咬”,不敢真打。在中国内外环境都很困难、边境战场条件又极差的情况下,毛泽东在忍让多时、争取和平解决无望后,最终果断下决心,实行自卫反击。

军委确定,虽然中印边界争端的焦点在西段,反击主战场却要选在自然条件较好的东段。鉴于小规模反击无法遏制印军扩张,军委决定,不打则已,要打就必须打狠打痛,使对手尝到入侵中国的苦果。

见好就收

毛泽东下决心准备反击时,仍做了两手准备。

10月3日,中国政府再次照会印方,提议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三天后,印度政府复照拒绝。

10月10日,印军又以百余人向解放军驻克节朗河对岸的部队发起攻击,随即被打退。

此时,毛泽东考虑到尼赫鲁在第三世界国家较有影响力,美苏又都在争取他,设想在边境上可以让印军再深入一步,这样中国可以在国际上居于更有理的地位,同时在军事上也便于对深入之敌包围聚歼。

进入10月中旬,大雪封山即将到来,适合作战的时间已剩下不多。此刻美苏两国忙于加勒比海“导弹危机”,一时无暇关注印度,这又为中国实施反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有利时机。

10月17日,中央军委向西藏、新疆军区下达了“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预令。

10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最后拍板实施反击。会上又研究了中印两军的实力对比和是否打得赢的问题,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向军委保证,一定能打胜。军委决定,从成都军区、兰州军区调两个师入藏参战,并以第21、第54军作为预备队。

10月20日天亮后,西藏军区和新疆军区部队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对入侵印军发起了全面反击。反击作战的第一天,西段印军主要据点便被扫除,东段的印军精锐第七旅基本被歼。

第一阶段反击结束后,10月24日中国政府又向印度提议谈判,仍然遭到拒绝。不仅如此,印度还调动援兵到边界。因此,必须实施进一步的打击才能达到施以教训的目的。

从11月16日开始,中方进行了第二阶段反击,在瓦弄方向击溃印军一个旅,在西山口-邦迪拉方向歼灭了印军最精锐的第4师的主力。当时解放军只投入四个师的兵力,可谓小试锋芒,无论大仗、小仗却都取得压倒性胜利。印军损失近万人,其中被俘3900人;中国军队伤亡2400余人,无一人被俘。

中国军队的反击作战,范围只限于传统习惯线的中国一侧,并未进入印度境内,印方却出现了一片惊慌。当时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军队会乘胜深入印境。

然而,中方考虑到惩罚性打击的目的已达到,于11月21日突然宣布停火,并从12月起至翌年3月,将部队撤回到1959年11月时的实际控制线本侧20公里之后。

打过实际控制线又撤回来,这是中共中央在反击开始时便确定的决策。

从政治上看,乘胜即收才符合中国一向主张的不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原则,能很好地显示和平诚意,被一些外国舆论称为“潇洒之极”。

从军事上看,中印边界是中国用兵的一个“瓶颈地带”。在长达数千公里的砂土路面上,一辆运油车往返于前线,自己就要消耗半车油。靠这样的高原公路,想保障大军长期作战根本办不到。获胜后凯旋而归,在军事上也能保持主动,避免陷入被动。

当年毛泽东曾总结说,对印自卫反击战是“一场军事政治仗,或叫政治军事仗”。这一仗是服务于政治目的的,主要是在国际上打下对方的嚣张气焰,教训其不得再超过实际控制线进犯,并不是想以此解决边界问题(事实上也解决不了)。毛泽东还估计,中印边界打一仗,可以争取10年的边境安定。

现在已经50年过去,中印边界基本上都是稳定的,这就完满地达到了作战目的。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彻底解决,则有待于将来各方做长久的努力。

版权所有:

外媒震撼评中印未来大战:六大因素证明印完败

 

#p#分页标题#e#

我预见到中印之间未来必有一战。一个世界银行的(也许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前任主席最近表示,在2050年之前,中国和印度在GDP方面会取代G7的作用。并且很多人认为中国和印度将会是下一个世界超级力量。这两个国家不断地以神奇的速度发展着。中印的基础间有很大不同,就政府而言(民主VS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经济(中国将自己的资本朝向工业,而印度更多朝向服务业)。

 

    中印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且还在不断更新着装备。二者也都是核国家。二者的军费都持续增长。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军队,而印度是第四大。这些因素会导致另一个冷战就像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美苏一样。但是不同与美苏,中印之间并没有将其隔开的海洋。他们拥有共同的边界。美苏拥有各自半球的影响力。美国在南美和西欧存在,而苏联则是亚洲和东欧。这样他们还是非常接近战争。而中印间并没有能将其分开的各自施加影响力的区域。二者紧紧相靠。本质上他们为了相同的市场竞争。此外,他们在历史上还有过冲突。综上所述,我预言了这场战争。大家怎么想?

 

    评论翻译:

 

    中国因为多种原因应该比美国更怕印度吧。

 

    噜!(**)一派胡言。中国在各个方面都非常迅速的领先印度。印度的社会生态依然将自己和一些非洲的贫穷国家至于同一范畴。

 

    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也许在2050年前后印度会接近1980年时的中国,如果还能保持者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有与周围国家关系的稳定的话。不过这看起来不可能。

 

    同样,我们别忘了印度军队并不是一只能征善战的部队。在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中失败的它和“小小的”巴基斯坦的三场战争中也相形见绌甚至保持这样的状态到了现在。它的空军有着世界上最差的服役记录。如果印度连巴基斯坦那种军队都应付不了而且在所有的边界上都有划界问题存在。那说它能和中国一较高下是很荒谬的。

 

    这文章真是瞎扯淡...假的像白日梦一样!

 

    1.印度是在成长,但他在强大吗?他大部分的成长已经简单的被“生存”吃掉了,相对的留下很少给现在的基础建设和将来作资本。确实,在对外投资和初始的资本积累来说中国没有多大差别,但平均来说中国仍比印度省下了很多。

 

    2.基础国情而言政府制度上印度是联邦制而中国是中央集权制,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历史的经历和前辈们从中学习到的东西不同。古代中国更多的受制于外在的挑战,而印度则更多的是意识形态的挑战。这当然触发了不同的生存策略。有时会发生一些交叉(像高度集权的印度孔雀王国,和在满族侵入后明支持者采用的各自为政的防御),但总的来说国家的心态是被主要的生存技巧塑造。当然我们不能不加怀疑的接受过去,我相信以古印度和古中国的智慧他们都可以达到他们影友的结局。

3.将印度和中国的实力用制造业和服务业来概括是相当有误导性的。中国在软件和工程方面投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并在未来几年内会收到成果(这令很多印度人不爽)。如果中国政府能提高这些部门的工资,中国人将会赶超印度。另一方面印度的重工业正悄悄的在业界最好的国家——德国和日本面前打出自己的牌子。中国人能做出低价产品,但印度能做出机械来做这些低价产品。

 

    4.无论是中国或印度都没有想冷战时的苏联和北约一样在军事存在上如此接近。美国,俄罗斯和法国都拥有比中国庞大的核武库,而这四者加上英国甚至连小小的以色列的核武库都比印度大。中国隐约接近苏联的机械化力量,印度还差得远。他们的重要关注都转向了其他方向:印度向西看(巴基斯坦),而中国向东看(台湾)。

 

    5.而在美国和苏联之间有海洋隔开真是好事?还不如给一块巨大地场地去玩捉迷藏游戏,省去了双方确认对手的优势。这不断带来这美国承诺给盟友共享苏联土地的问题等。印度人和中国人,在另一方面,通过边界互相注视着对方。这种亲密的,个人的了解别人在干什么。印度,就像美国一样采取守势,已经向自己的领土承诺。这场冲突是清晰明了的。

 

    6.印度不需要“全球影响力”:他在国内市场上有足够的客户去达到那种美国或苏联的主权人口和“全球影响力”人口。而且它主要是内需拉动型经济。他的成长来自于和美国,日本,欧洲,俄罗斯甚至中国的贸易:市场不完全是靠压制周边,而是用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来赢得市场。但愿随着中国的成熟他会抛弃他那有样学样的态度(当时欧洲和日本所认可的“全球影响力”印度也跟着学)来对待盟友(当然,他们可以继续压制巴基斯坦人)。

 

    中印可能不仅仅会因为领土问题冲突,还有可能因为海洋。但是一场战争?也许不仅仅使他们的战争......要看看他“绑定联盟”像欧洲,日本和美国是不是锁在了一起,将他们拖入第三方的冲突有些难(看看中国人拒绝了在1971印巴冲突中为巴基斯坦调停,还有在1999的完全的谴责;或者像印度对台海冲突漠不关心和反对对日中关系表现出兴趣{那很不稳定})。

 

    你先把你的论据搞清楚。“2050年印度会接近中国1980?”??胡扯八道什么!中国是领先印度,但别搞得听起来像美国和乌干达在比!

 

    在实际增长率上中国超过印度,但记住那是在共产主义抑制了人民基本权利的情况下达成的。一个民主国家不可能为了增长率去强占她人民的意识和时间。

 

    中国,仍有大量没有足够权利的地痞流氓从当时的结局了解一场战争。在62年的边界战争中中国单方面把她的部队拉回开战前的位置因为其供给线过长。如果可能的话当时就占领了阿鲁纳恰邦而不是现在制造噪声...

 

    关于巴基斯坦,那是一个经历了三场战争(还有半场:卡吉尔战争)磨难的国家。在1971年那分裂的巴基斯坦并不足以使印度称为合格的赢家?

 

    这是一个我经常琢磨的概念。我会想做一个军用设备系列比较一下相似的印度制造VS巴基斯坦制造和中国制造VS印度制造。我还没有开始是因为我觉得巴基斯坦大部分军火库都是中国制造填满的这样比并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海军范畴。

 

    在军用设备系列比较中印制造会不会很有趣?

 

    强大的美国害怕中国........所以他们希望用印度去制衡中国。拜托在评论前做些调查。

 

    任何关于中印战争的猜想,都要重视两国间那独特的相互作用,还有方式因为这些相互作用会影响战争的形式。

 

    一场中印战争可以按这三种形式开打:

 

    1.直接的领土冲突:中印之间喜马拉雅山的边界两边包扩了极端气候和地形。不仅是这种地形排除了机械化步兵和坦克的使用,更使得步兵之间的白刃战变得缓慢和痛苦——克什米尔就是证据。甚至是直升机机降步兵和空中支援在这种地形中收效甚微。一组入侵力量不得不占领一个又一个山峰,还要打一些高消耗的前进战。更多的雪崩令这里的冬季人迹罕至。尽管印度的重污染区就在喜马拉雅地区,中国仍要完整的西藏高原作为其心脏地区的缓冲区——但这样做的利弊均等。

 

    2.海军力量:中印并没有海上的直接接触。一场海上冲突将会在一方的海岸边发生,或着在远离本国的公海。或者二者都不是,中印都没有在深蓝海域产生影响的能力,就像二者的海军都在自家海岸边感到舒服一样。

 

    3.空中/远距离作战:先前被推测打陆战和海战的障碍可能会被双方都采用大范围的远距离进攻手段解决包括飞行器和导弹。印度的一大困难时中国最重要的目标可能会超出其他部分飞行器和导弹的射程,而且这种国内国际将会被西藏境内的军事目标限制住,或者是云南境内的。中国在另一方面可以任意攻击印度北边的心脏地带造成印度难以接受的损失。

 

    如果中国开始这场冲突,他绝对会选择用导弹从空中攻击——选择在冬天刚结束敌意刚开始产生的话喜马拉雅山仍然封闭。这种想法可以排除印军的地面进攻知道他们遭到足够打击后,那是春天一到再一座一座山的占领。

 

    印度的回应应给首选换季西藏或云南用相似的手段——起到有限的效果——然后强撑过猛烈地轰炸,在喜马拉雅山峰坚持到春天来临——那时中国人的步兵会前进。假设印度的军事设施在冬天承受了猛烈打击使其不足以守卫山峰,印度就不得不退回平原,将山区拱手相让。但一旦占领了印度山区的克什米尔,拉达克,锡金等邦,中国可能永远不会来到平原和印军作战——他们的补给线会拖得很脆弱,军队将要花时间适应当地气候并且很难将重型装备运过山区。更糟的是,主场作战的印军将会对孤军深入的中国人大屠杀。

 

    从这点考虑开看,印度可能会选择攻击中国在缅甸的海军基地,并派出小股力量出海骚扰中国海岸——但仍旧充满危险并很有可能失败。印度可能会从陆路推进至巴基斯坦,或者干掉缅甸,但这对中国的冲击不大,无论是空中还是地面战。

 

    拉达克,阿鲁纳恰尔邦和锡金——那些与西藏有着更多共同点的邦——很可能会举土投靠中国如果中国给出和西藏一样的待遇。印度在另一方面不得不重绘他们的实际控制线,并不管喜马拉雅的丢失只对于他们能存活下来感到满意。

 

外媒评价中印边境战争,外媒怎么评价中印战争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7/47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