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评中国与印度城市,外媒印度跟中国差距有多大

生活 梦幻男人 评论

斯瑞德薇达莫达根本没想到,很多年前她做的一件事,使她今年站在了中国的土地上。那时她13岁,将一位溺水的同学从湖里救了出来,她因此获得了一枚勇敢奖章。正是由于这枚奖章,她入选了印度青年访华团。 版权所有: 来自锡金邦的地方官员塔什布提亚在听到自

  斯瑞德薇·达莫达根本没想到,很多年前她做的一件事,使她今年站在了中国的土地上。那时她13岁,将一位溺水的同学从湖里救了出来,她因此获得了一枚勇敢奖章。正是由于这枚奖章,她入选了“印度青年访华团”。

版权所有:

  来自锡金邦的地方官员塔什·布提亚在听到自己将去中国的消息时,高兴地跳了起来。他说自己算是第二次来中国了,“乃堆拉山口开通时,我就去过中国一侧的市场。” 原文:

  团员来自印度社会各界

原文:

  达莫达和布提亚都是“百名印度青年访华团”的成员,该活动源于2005年温家宝总理访印时的邀请。当时,两国决定设立常规性的青年交流活动机制。外媒评中国与印度城市,外媒印度跟中国差距有多大:
  版权所有:

外媒评中国与印度城市,外媒印度跟中国差距有多大

原文:

  这100名青年是印度政府青年与体育部从全国28个邦选出的各界代表,年龄在13到35岁之间。他们当中,既有在新德里街头卖艺的魔术师、杂耍艺人,也有几大知名报社的记者,还有前程远大的印度理工学院的高才生和名校的MBA学生。他们来自不同行业,每个人都因在某方面的贡献而入选。

摘自:

  来自印度最贫穷的比哈尔邦的安扎姆·阿拉是铁路系统的职员。业余时间,她为印度一家非赢利组织做社会工作,工作领域是“受蹂躏者的教育和发展”。她告诉记者,在一些偏远的村子里,年轻的父母们会杀掉女婴。她的工作就是挨家挨户劝说他们不要这样做。 摘自:

  13岁的阿施瓦亚·阿格拉瓦是年纪最小的成员。别看她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却是印度14岁以下年龄段的网球冠军。 原文:

  28岁的拉菲克·马可波尔是美联社驻克什米尔印控区的摄影记者。他曾在报道爆炸袭击时受过重伤,还无数次奇迹般地死里逃生。2000年,他的一张新闻图片获得了全球享有盛名的“罗伯特·卡帕金牌奖”。

原文:

  中国有世界级的基础设施 原文:

  “印度青年访华团”10月8日至17日参观了北京、西安、广州、上海四地,并与中国的企业、大学等进行了互动。 摘自:

  “非常吃惊。”当记者向一位官员伯拉沙德询问对中国的印象时,她说:“没想到中国发展得这么快。”其他印度青年也大都用“吃惊”、“不可思议”来回答。来自班加罗尔的大学生阿峦·库玛说自己很“惊奇”:“我知道中国的农村和印度的差不多,但没想到城市的差距这么大。”

摘自:

  尼赫鲁大学中文系的罗建月说自己喜欢上海的高楼大厦。他还对比中国两大城市说:“上海是东方的纽约,完全西化;而北京则是中西合璧。” 原文:

  学汉语的夏捷旺则打算到中国来深造:“我的目标是将来给你打电话,你听不出是老外。”

版权所有:

  访华团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是第一次来中国。他们对中国的评价也很相似。“中国规划得很好。”布提亚对记者说,“人民也很友好,是完美的东道主。” 原文:

  经济学博士楚达瑞称中国是发达国家,令记者吃惊的是,很多人都赞同。不过,也有一些人的评价较为冷静。代表团团长赛莱士去过很多国家。他用了不同的词,“中国有世界级的基础设施。”尼赫鲁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生罗克什·库玛说:“虽然亲眼见到中国,但因为我们都住在四五星的酒店里,对中国没有更全面的了解。”

原文:

  中国应保留古老建筑

摘自:

  拉万达·琳戴姆是来自梅加拉亚邦的社会工作者,她认为:“中国妇女享有更多的自由,我看到中国有女公车司机、女发型师、女出租车司机。”

  华裔女孩杨秀霞的祖父于二战时从广东来到加尔各答。“中国是一个对女孩来说很安全的地方。”她还对比了两国的城市,“孟买和新德里要几十年才能赶上上海和北京。” 摘自:

  印度第一大英文报纸《印度时报》的记者阿什温·阿迈德认为,中印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性,比如,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重视家庭关系、待客友好热情。不同之处是,中国人重经济,印度人更重感情。

摘自:

  虽然更多的是溢美之词,但随着记者和他们逐渐熟识,也听到些婉转的批评。音乐学院的舞蹈讲师茹什·卡拉告诉记者,中国经济上比印度发达,但论及文化的多样性,印度更成功。有些人对长城感到失望,印度《先锋》报的记者班迪坐在台阶上说,这里的长城不是她想看的,她想看古老的长城,“这里看上去也就10年的历史”。马可波尔说:“我更想参观中国古老的庙宇和古代建筑,但我看不到。中国的一切都是新的。”

原文:

  故事1:巴姆巴尼:两次拒绝采访

摘自:

  具有学者气质的米奴·巴姆巴尼显然是个见过世面的女孩。记者采访这位轮椅女博士的过程颇有几分戏剧性。在北京时,记者听说团里有两位残疾人士,便打定主意要采访。当记者在首都机场见到她时,便冲了过去;谁知刚开口,就发现形势不妙。只见她眼圈通红,看来刚刚哭过。她一听是“记者”,立即厉声说:“我不想和媒体说话。”原来,当天上午游览故宫时,她错过了巴士。后来,她一人打车赶到了机场。完全不懂中文,又坐在轮椅上,一路的艰辛,从她的红眼圈里可知一二。 版权所有:

  因为这次不识趣的经历,记者在上海便找机会弥补。浏览东方明珠塔时,正巧遇见她和几个印度女孩迎面而来,便举起相机问她是否愿意拍照。按照常理,她情绪已经恢复,况且记者已端好相机,即便出于礼貌,也应给个面子,但没想到她又一次拒绝了。

原文:

  记者不想再讨没趣。不料,再次碰面时,她倒主动打招呼要拍照。她说刚才误以为是什么杂志的摄影师,所以才拒绝。此后再见面,她就很热情了。 原文:

  巴姆巴尼在美国读的硕士,后来又获得英语文学博士。她说她去过美、英、日等国,中国完全可以和发达国家媲美。她还从残疾人的角度评论说,北京在中国城市中最友好,很多设施考虑到了他们的需要。 摘自:

  或许是因为记者陪她去南京路买书、购物的缘故,告别时,她很动情,眼圈又一次红了。 摘自:

  故事2:钟晓芳:中国是第一选择 版权所有:

  和钟晓芳的交谈是在黄浦江里的游船上,听着她一口流利的南方普通话,记者几乎无法相信她是印度人。钟晓芳的老家在广东梅县,祖父那辈去的加尔各答。后来,爷爷又回到了老家,但晓芳的父母却留在了印度。钟晓芳小学上的是中文学校,现在MBA刚刚毕业,正在找工作。她说在中国这一路上,很多人都不相信她是老外。 摘自:

  晓芳的父亲做过皮革生意,现在改行开餐厅。她的姐姐在印度,哥哥3年前去了台湾读书。晓芳说,加尔各答有5000名华侨,不愿呆下去的老辈人多回到中国大陆,年轻人则选择台湾或加拿大。

版权所有:

  这次印度青体部要选2名华侨女孩,通知到晓芳时,她很兴奋,很快把护照传真过去。这是她第一次回中国,“既是出国,又是回国。” 版权所有:

  之前,她通过电视已经了解了中国的情况,但亲眼所见,又有不同感受。“中国污染少、很干净。在加尔各答我不穿白衣服,因为会变黄。而且在印度坐车,经常反胃。” 摘自:

  晓芳说她很遗憾没去有山有水的地方,不过,肯定还有下次。“我会在加尔各答工作两年,积累社会经验,然后出国,中国是第一选择。”

版权所有:

  “我们要交好这个邻居” 原文: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国际部是“百名印度青年访华团”的中方接待单位。除地方青联的工作人员外,全国青联共出动了11名工作人员。在和代表团的接触中,他们对印度青年总体印象良好,认为他们主动、活泼、热情、好学、知识面广、开放、尊重民族文化。不过,他们大都很随便、没有时间观念,不如中国人有纪律。

  “印度人对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很好奇。”青联国际部副部长万学军告诉记者,“在西安杨凌农业示范区,印度农村的代表看得特别认真。他们说,回印度去要推广尝试,因为不难,费用也不高。”在上海,印方的官员还问陪同,“你们是怎么修路的?怎么这么快?太神奇了,在印度不可能。”

原文:

  印度代表团两位团长都是阅历丰富的人,但亲眼看到中国取得的成就,仍感到吃惊。中国整个社会有效的运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面貌,都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最大的触动是,印度人应该回去好好干。 版权所有:

  “印度70%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年轻人所爆发出的力量是无穷的,印度是个很有潜力的国家。”万学军说,“我们要交好这个好邻居、好朋友。” 版权所有:

外媒评中国与印度城市,外媒印度跟中国差距有多大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48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