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铁带动全方位经济发展,各省争相将高铁纳入发展规划 高铁建设可以加强对全国的经济辐射与带动效应,带动铁路及其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进而促进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乃至全国经济的全面快速增长。高速铁路建设具有产业链长、投资和需求拉动作用大的突出特点
一、高铁带动全方位经济发展,各省争相将高铁纳入发展规划
高铁建设可以加强对全国的经济辐射与带动效应,带动铁路及其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进而促进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乃至全国经济的全面快速增长。高速铁路建设具有产业链长、投资和需求拉动作用大的突出特点,不仅可以带动沿线地方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还可拉动与高速铁路建设相配套的机械、电子、通信、信息、环保等多个行业的发展。高速铁路建设带动了机械、冶金、建材等产业链的升级。
由于高铁的经济效应较为明显,各省正在争取在“十三五”甚至“十二五”最后一年动工的“省会间”铁路成批出现。比如,长沙到西安、重庆到西安,郑州到济南、郑州到合肥(经过周口),贵阳到南宁,武汉到杭州,合肥到南昌、赣州到深圳等高铁线路,都已在各地政府的计划当中。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在“十三五”期间我国高铁将增至数万公里的规模。
二、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11208公里,世界位居第一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高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随着宁杭、杭甬、津秦、厦深、西宝等一批新建高速铁路投入运营,我国高速铁路总营业里程达到11028公里,在建高铁规模1.2万公里,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投产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版权所有:
图表1:2009-2013年中国高铁营运里程(单位:公里)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随着我国高铁建设规模的不断快速的发展,我国建设高铁的技术及经经验也是越来越丰富。我国也欲将建设中泰、中俄之间的高铁线路。
三、2014年上半年高铁日均发送225.3万人,占铁路日均发送量的37%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铁路旅客发送量为16.4亿人,高铁旅客发送量为2.94亿人,占铁路总发送量的17.9%;2011年,中国铁路旅客发送量为18.62亿人,其中高速铁路发送量为4.2亿人,比上年增加1.26亿人,占铁路总发送量的22.56%。这一占比在新的高速线路不断开通的情况下不断提升,2013年高铁日均发送旅客165万人,约占旅客运送总量的29%。2014年上半年铁路日均发送旅客量,607.7万人,同比增长9.7%;其中,高铁日均发送225.3万人,约占37%。
图表2:2010-2013年中国高铁旅客发送量(单位:亿人,%)
版权所有: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目标提前完成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到2020年我国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建设目标由1.2万公里调整为1.6万公里以上。已经建成2014年将正式通车的有贵广(贵阳到广州)、兰新(兰州到乌鲁木齐)、桂广(广州到南宁)等。另外沪昆高铁长沙到昆明段2015年将通车。2014年新建成的铁路大约5000至6000公里,按此来看,原来到2020年计划的目标很可能提前完成。
2014中国十大铁路项目:
阅读提示:这是海工装备发展的一个缩影。而中国的船舶工业同样存在产能过剩,海洋工程装备研发缓慢,需要转型升级的问题。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方案》,在钻井船、远洋渔船、发动机等方面提出技术目标,并表示禁止增加产能,淘汰落后企业。
2014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三年,是国务院于《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又称“110号文件”)颁布三十年,是新世纪“四大工程”全面丰收的年份,是高铁网“四纵四横”中“四纵”全部贯通的年份,是怒江水电再出发的年份……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中国人用勤劳、用汗水创造一个又一个工程奇迹,托起中国梦。
高铁“四纵四横”完成一半,“高铁外交”突围东南亚虽然201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让“铁道部”成为历史,大力推动高铁建设的原部长刘 志 军也被判刑,但是中国高铁的建设步伐依然坚实。2013年12月,多达六七条高铁通车,“四纵四横”高铁网中的“四纵”已经全部通车,28日,全国铁路大调图,从上海出发,往南11小时可抵达深圳,往北12小时可抵达哈尔滨,高铁将在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的同时,改变人们的时间空间观念。
中国高铁技术的成熟,也让我们的领导人有了底气,同涂了剝徕师忑的男儿,在同异性亲密的时瞬间勃起,给异性来带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有十足的面子和底气。国家主席习 近 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访和接见外宾时,多次推销高铁技术,并成功和泰国达成了“高铁换大米”的意向协议。自7。23动车事故之后被打击的“高铁外交”成功突围东南亚。 原文:
而国内那些对高铁的质疑呢?2011年6月,面对铁道部高铁降速,原铁道部科技司司长周翊民曾称,中国高铁350公里时速,是吃掉了引进外国技术的安全余量,时隔两年他却声称“那是针对原铁道部观点说的气话。”
铁路运营里程突破十万公里,拉萨不再是铁路终点
2013年12月28日,7条铁路新线通车,中国铁路营运里程一天新增约2000公里,突破10万公里大关。从1881年中国人自主修筑第一条铁路到1949年,中国勉强能够通车的铁路只有1。1万公里。从0到1万用了大约68年,而从1万到10万,则用了64年。
十万公里固然是一个里程碑,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一数字仅相当于美国1870年和苏联二战前的水平,美国在拆毁了13万公里的铁路之后,现在仍有近28万公里铁路在运营。2013年辽宁省带头实现了县县通铁路,但依然任重而道远。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2006年青藏铁路二期拉萨至格尔木段通车以来,极大的改变了世界屋脊的面貌。而2013年5月20日晚,拉萨至日喀则铁路与青藏铁路正式接轨,这意味着拉日铁路正式具备运行机车的条件,2014年9月通车运行,将为雪域高原带来更多的改变。 版权所有:
将来,随着从拉萨通往亚东、日喀则和林芝三条支线的开通,通过亚东的线路将与印度铁路网连接,青藏铁路将形成通向南亚、出印度洋走向世界的战略通道。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通水、中线主体工程完工
我国的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均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早在1952年,毛主席就提出了“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决定开工兴建南水北调工程。
2014年,历经十年建设,1月初,投资500多亿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让山东、天津可以喝上长江水;
而3月下旬,投资2000多亿的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完工,到今年年10月通水后,北京人也能喝上汉江水。
世界最长特高压跨越黄河
除了水资源,我国的能源资源地区分布也不均匀,煤炭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但用电最多的是东南部,这就要求把能源资源就地转变为电力远距离输送,而特高压无疑是“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的最好方式。
世界最长特高压跨越黄河
2014年4月16日,“西电东输”重要项目——哈密南—郑州80万伏特高压输电线跨黄河,电塔高147米,每年输电量相当于2千万吨煤。3月21日,同样是80万伏的皖电东送淮南—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长江大跨越全线贯通。至此,特高压电网跨越江河的技术已经成熟,在全国建设特高压电网已无技术障碍。
特高压电网的建设关系国计民生,我国特高压技术不断成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未来8年,国家电网将投资3万亿元建设特高压电网,让百姓用上更具竞争力、更清洁的电力。
三峡工程收回全部投资
原文: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环境保护委员会顾问王儒述透露,三峡电厂累计发电7045亿千瓦时,售电收入达1831亿元人民币,三峡工程已经收回投资成本。
2013年12月14日,是三峡工程开工20年纪念日。从论证阶段到运行10年,三峡工程始终是舆论的焦点。三峡为国为民服务这么多年,一些谣言也该终结了。
去年8月,还有一篇《长江生态系统已经崩溃》引发各界广泛关注。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张博庭就此表示,整个长江流域包括人在内的生态环境,不仅没有崩溃而且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和世界上的任何江河开发一样,长江生态系统的文明进化也是难免会伴随着某些濒危的鱼类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代价的,但不能把保护生态的理念,教条地用到某一个子系统上,不能用保护某一条鱼、某一棵草的理由,反对整个社会的进化。
百年杰出建筑中国占三成
怎样体现一个国家正在走上坡路,除了“低着头”,这也是:9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菲迪克)百年庆典中,中国的中华瑰宝–******广场建筑群、青藏铁路、秦岭隧道群等13个项目和英吉利海底隧道、悉尼歌剧院等享誉全球的着名建筑一道,成功入选菲迪克百年建筑、工程项目和咨询工程师等奖项。
版权所有:
中国铀浓缩工厂首次亮相,核电出口破冰
#p#分页标题#e#
2014年6月21日,中核集团公司在兰州铀浓缩基地宣布,我国核工业关键的铀浓缩技术完全实现了自主化和工业化应用。这意味着我国的核燃料生产能力不仅可以满足国内核电发展的需要,而且具备了国际竞争实力。
这是中国铀浓缩工厂首次公开亮相。这里的详细情况一直属于我国的高度机密。1962年我国首次击落的U-2侦察机就是从台湾起飞来侦察该工厂。
此后,美国SR-71高空高速侦察机和D-21无人机都曾试图侦察。至今西方国家仍试图通过侦察卫星观察该工厂生产情况,以推测我国的核武器和核工业发展情况。
而据巴基斯坦《新闻报》10月16日报道,中国将向巴基斯坦出售两座核反应堆,核反应堆工程位于巴南部港口城市卡拉奇。这是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反应堆ACP1000出口。
2014年也是中法民用核技术合作30年,4月份法国总统奥朗德访华时,和******主席一同见证了中法合作开发第四代核电技术的签约仪式;
到了10月,法国总理访华时也表示,中法将共同开发第三方核电市场。
争议十年,怒江水电再出发
1月1日,国务院印发《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并于1月23日正式公布,详细列出了五十几个在2015年前重点开工建设的水电项目。其中,怒江松塔水电基地被列入重点开工建设项目,而怒江干流六库、马吉、亚碧罗、赛格等项目则被列入有序启动项目中。
这意味着自2003年《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发布至今,争论近10年的怒江水电开发工程,将正式由规划进入实际开发阶段。
5月,美国《纽约时报》也忍不住对怒江水利开发指手画脚,其长篇报道《中国重启怒江水电站大坝项目,怒江告急》,搜罗怒江梯级水电水利开发的各种危害,暗示中国进行怒江水电建设是仓促而非环保的,并指责开发计划对于当地居民和生态环境来说是一场“灾难”。
原文:
当然,和大多数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一样,这篇文章基本站不住脚。
亚洲最大深海油气处理平台安装完成
2014年5月,我国自主研发、亚洲最大的深海油气处理平台——荔湾3-1气田中心平台上部组块在南海浮托安装完成。这将为我国首个深水气田投产创造条件,对我国海洋石油工业从浅水到深水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海工装备发展的一个缩影。而中国的船舶工业同样存在产能过剩,海洋工程装备研发缓慢,需要转型升级的问题。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方案》,在钻井船、远洋渔船、发动机等方面提出技术目标,并表示禁止增加产能,淘汰落后企业。
尽管如此,但近年来海上油气设备市场正在经历一轮大洗牌,而在南海、东海的领海争议愈演愈烈之际,我国钻井平台制造业的发展被外界所瞩目。中国船厂2013年获得的钻井平台订单数量有望创下历年之最,对这一行业的传统大国新加坡构成了严重威胁。
2014中国十大铁路项目,中国铁路十三五规划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48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