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分科是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等世界上部分国家和地区所实行的一种教育制度,即将教学课程分为文科和理科让学生作出选择后进行分别教育。 文理分科一般是在高一进入高二阶段进行的。虽然实行文理分科,但是不管文、理科都包括语文、数学和英语,所分的
文理分科是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等世界上部分国家和地区所实行的一种教育制度,即将教学课程分为文科和理科让学生作出选择后进行分别教育。
文理分科一般是在高一进入高二阶段进行的。虽然实行文理分科,但是不管文、理科都包括语文、数学和英语,所分的科目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必修科:语文、数学、英语
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与设计理论、艺术鉴赏
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与设计实践、体育鉴赏
但现行的制度要求文理科在高二会考前仍进行九门科目。但目前这在很多学校只是象征性地保留,也更多只为了应付会考或上级的检查。实际的教学上老师也不太重视,而大部分的学生也轻视这些科目。而在会考或其它的检查之后学校就直接将这些科目从课程表上删除。文科、理科数学上也有所区别。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文理分科制度将逐渐被取消。
2014年山东省高考将取消分科制度。
2017年教育部高考方案:
今天,教育部(微博)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两项政策,明确提出“全科覆盖”、“分类考察”、“不分文理”、“两次机会”、“严格公示”等措施。
原文:
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规定,2014年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启动了高考(课程)综合改革的试点,2017年将全面推进。多位专家表示,随着今天两个具体改革方案的出台,标志着9月份国务院政策已经开始真正落地,也预示着我国高考改革已经全面进入了深水区。
今天出台的政策规定,《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定的所有科目均列入了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其中,语文、数学、外语(课程)、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科目的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要求,确定具体组织方式。
据了解,虽然所有科目都在考察范围,但是考察的方式并不相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学生可以在三年时间内可以合理安排考察的科目和数量,各省(区、市)还要创造条件为有需要学生提供第二次考试的机会,以及更换选考科目的机会。
政策规定,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在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
摘自:
也就是说,将来学生的高考成绩将会是“3+3”模式,除了统一高考的语数外三科外,还要加上自己选择的三科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从这样的设计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竞争,“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考,使得文理不分科成为了可能。”教育部基础二司司长郑富芝说。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学生的高考也将从“标配”时代进入了一定意义上的“自选”时代,“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同时,也意味着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的方式也将迎来彻底的变革。”浙江省考试院副院长刘宝剑说,分层教学、走班制等将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渐推广开来。
另外,教育部也就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做出了明确规定,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都将成为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并进入档案。同时要严格公示制度,对档案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抽查。
从哪年开始高考文理不分:
山东在2014年已经不分文理,到2017年,全国不在分文理!
文理不分科,高考更不易?:
现在孩子们选择渠道比以前多很多啊,高考方案如此改来改去,给人一种特别动荡的感觉,这样的话,或许会有很多家长更希望给孩子挑选一条稳定的渠道。从我个人看,给孩子准备留学的钱没准儿更靠谱呢。
顾虑2
“高三剩语数外要考,
结果只练这三科?”
叶长军(北京四中化学高级教师,担任多年高三年级主任):总体来说,我对这次改革还是比较支持的,至少是朝着打破一考定终身,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大方向在努力,但目前方案还比较虚,需要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改革的步子也还可以迈得更大些。
不得不说,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太强大了,我担心新政实施后,是否会有学校在课程安排上走向新的极端化?
例如,今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一门一清”,也就是学完一门考一门,这样的话,会不会考完一门丢一门?到了高三,只剩下语数外要考,结果变成只练这三科?就像之前有人说,如果英语也不考了,那高三莫非就要上午四节语文,下午四节数学?若真如此,那显然背离了改革的初衷。所以,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结果性评价,都要有更加完善的多层次人才选拔机制,有周全的配套措施作保障。 版权所有:
质疑
“集中录取制度不变,
很难有实质性意义”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如果集中录取制度不改变,那么文理不分科也好,自选科目也罢,都只是换汤不换药,很难有实质性的意义。
例如,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时间前移,看似是为了分散高考压力,但最终可能只会演变成加重学生的负担,从高一就进入备战状态,把高考战线拉长到三年。
而高校在录取时,要么按照学生六门科目的总分排序,要么根据专业提出科目要求,这种情况下,理科类的专业还是会倾向于理、化、生三科,文科类的专业还是更侧重政、史、地三科,这跟现在的文理综合又有多大区别呢?尽管高中阶段文理不分科,但最终毕竟只取三科计入总分,那么学生还是可能为了适应高校要求而自行分出文理。
刘晋(30岁,曾经是理科生):不分文理听起来不错,但我觉得实际操作起来没什么意义。毕竟高考制度摆在那里呢,反正也是得考试,你说如果你想考的分数高一点,最好的办法是什么?肯定是挑几门擅长的多学学,其他几门糊弄糊弄算了。那这跟现在文理分科有什么区别?
原文:
把语数外当作必考项目,也没啥道理。我当年数学考了120分,不算高,但也还好吧。但我现在还会啥?立体几何全忘了,抛物线怎么画也想不起来了,工作8年了,除了加减乘除以外,基本一点数学知识都用不上。反倒是在现实中很需要的统计知识,统计学的理念,学校根本就不重视,大学也是一笔带过。
咱们的教育还是停留在做题上,这个题用什么公式,那个题用什么公式。但工作后,你就发现这些一点用都没有。人家国外讲“科学素质”,咱们讲的是“科学知识”,这就是差距。你不抹平这个差距,只是多考两遍英语,纯属坑孩子玩呢。
经验
大综合’的卷子为难的
不是学生,而是出题人”
方舒文(曾在2001年参加过河南的文理不分科高考):2001年,河南和广东两省用同一套卷子进行了一次文理不分科的高考,我就有幸做了回“试验品”。
我们的高考方案有个很拉风的名字叫“3+大综合+X”,“3”自然是无争议的巨头“语数外”,“大综合”是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全在一张考卷里,而“X”则是自选动作的加试科目,除了理化政史等常规选项,还有体、音、美这些特长项—考几科也可以自选。
这样的方案一出,困惑和担忧很快就来了,比如,考的科目不一样,怎么排名次呢?到底是多考几科有优势,还是只考一科性价比更高?
不过,后来的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混乱。我当时的“X”选考了三科,加试物理和政治,这样基本上就可以报考所有的专业;还出于兴趣考了历史。我们那一年,只有“3+大综合”计入总分,分数线也是按照这个总分来划定的,“X”的作用只是区分报考专业。据说在总分相同又必须做出取舍的情况下,才会考虑“X”的成绩。
现在回头想,这个方案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偏科的同学,尤其是数学不好,理化完全无感的文科生和只学数理化的纯理科尖子;对不太偏科的人来说,考的科目看起来多,负担反而轻了,因为“综合”卷的测试水平远低于分科高考。
至于文理一锅烩的“大综合”卷子,并不是说先做30分的物理,再做30分的政治。举个例子,当年最后一道题是论述,大意是谈谈为什么说黄河是母亲河?其实“大综合”的卷子为难的不是学生,而是出题人,把各科知识融会在一起出题,还要出的靠谱,不是那么容易的。
原文:
2017年教育部高考方案,从哪年开始高考文理不分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48639.html